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正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随后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林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此,国际竹藤中心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工作安排,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的委托下,于2018年9月牵头组建了"中国竹藤品牌集群"。中国竹藤品牌集群首批35家企业成员单位,全部由我国竹藤领域省级以上农业(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或拥有自主品牌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优秀企业组成,其中包括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8家。主要涉及竹家具及建材、竹制日用品、竹藤特色企业、竹能源新材料、竹浆造纸、竹笋加工、竹饮制品等领域,构成了我国竹藤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龙头企业8家。主要涉及竹家具及建材、竹制日用品、竹藤特色企业、竹能源新材料、竹浆造纸、竹笋加工、竹饮制品等领域,构成了我国竹藤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  相似文献   

2.
品牌被认为是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引领作用。中国竹藤产业总产值逐年提高,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产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建设是中国竹藤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产业整体与企业个体2条路径探讨了中国竹藤品牌建设的现状,通过文献计量法提炼出中国竹藤品牌建设的整体与个体特征:在整体路径上,林业转型升级催生了竹藤品牌建设的萌芽,多产业融合推动了竹藤品牌建设的发展,多主体共建区域品牌助力了竹藤品牌建设的完善;在个体路径上,国际竹藤组织等机构在品牌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竹加工产业带动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合作社模式整合了更多的竹藤资源。基于这些特征归纳出竹藤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竹藤产业整体的品牌建设具有产业发展不均、品牌制度不全和品牌文化匮乏等问题,企业个体的品牌建设中存在品牌意识薄弱、品牌理念模糊和品牌培训欠缺等现象。据此文章提出促进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完善品牌标准制度体系、打造地域特色化品牌和推动品牌数字化转型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竹藤加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有了较大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诸如产品档次低、资源消耗多、企业经营受市场影响大等问题。文章认为,为适应我国竹藤产业发展的需要,竹藤加工企业应从产品质量、技术与产品创新、企业文化、品牌传播、制定标准等方面加强经营管理,实施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3月16日,首届中国竹藤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第三届中国竹藤资源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际竹藤中心开幕。开幕式上,《世界竹藤通讯》编辑部与中国林学会竹藤资源利用分会签署了竹藤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内容主要是围绕竹藤科研成果转化利用、竹藤产业宣传推介、竹藤企业产品宣传、行业专业论文发表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森林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大兴安地区森林食品产业集群优势与机遇分析出发,阐述了产业集群对提高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大兴安地区森林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大兴安岭发展森林食品产业集群应正确认识地方政府在集群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正确认识森林食品产业的优势来源;通过加快发展生产企业集群、流通企业集群、品牌整合和企业自主创新,推进本该地区森林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而提升大兴安岭森林食品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竹藤产业协会是一个行业性联合会,其宗旨:坚持弘扬竹文化,发展竹产业,振兴竹经济;团结和组织广大从事竹藤研究、教学和技术推广的科技工作者;联合有关竹藤培育和经营竹藤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团体、企业和个人,发展竹藤产品  相似文献   

7.
《世界竹藤通讯》2012,(6):53-54
云南省竹藤产业协会是一个行业性联合会,其宗旨:坚持"弘扬竹文化,发展竹产业,振兴竹经济";团结和组织广大从事竹藤研究、教学和技术推广的科技工作者;联合有关竹藤培育和经营竹藤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团体、企业和个人,发展竹藤产品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3月16日,在首届中国竹藤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开幕式中,《林产工业》杂志主编张建辉与中国林学会竹藤资源利用分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刘志佳签署竹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协议内容主要包括:围绕竹藤产业宣传推介、竹藤企业产品广告宣传、行业专业论文发表开展合作;围绕区域、地方竹  相似文献   

9.
《世界竹藤通讯》2008,(3):I0001-I0002
云南省竹藤产业协会是一个行业性联合会,其宗旨:坚持“弘扬竹文化,发展竹产业,振兴竹经济”。团结和组织广大从事竹藤研究、教学和技术推广的科技工作者。联合有关竹藤培育和经营、竹藤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团体、企业和个人。发展竹藤产品生产,提高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竹子研究汇刊》2004,23(2):4-4
竹藤产业是一项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加快竹藤产业发展不仅对我国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竹藤产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和途径。近年来我国竹藤产业发展迅速,竹藤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加强信息和学术交流,集中展示竹藤研究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竹藤研究和产业发展,中国林学会、中国竹产业协会、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决定联合举办“中国竹藤产业发展研讨会暨竹藤栽培与加工利用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展示会”。会议的主题是:竹藤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研讨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竹藤丰产栽培新技术、新成果;( 2…  相似文献   

11.
瑞丽市是发展竹产业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也是建立竹藤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繁育基地最为理想的地区。瑞丽珍稀竹藤种质资源保存繁育基地建设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共收集竹藤资源38属415种,成为收集保存竹种最多的竹园和名副其实的"亚热带竹种大观园"。  相似文献   

12.
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数据, 对目前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竹藤商品的贸易现状和趋势、贸易结构以及进出口流向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 竹藤商品贸易正在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原材料以外的各类竹藤产品贸易呈稳步上升趋势。全球竹藤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 其中中国(原竹、编织品、家具)、印度尼西亚(原藤和坐具)和欧盟(家具)是主要出口地区。欧盟(原材料、编织品、家具)、美国(原材料和家具)和中国(原藤)是主要进口地区。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德宏州重要大型丛生竹及其无性繁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省瑞丽市生态条件优越,竹藤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是发展竹产业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也是建立竹藤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繁育基地最为理想的地区。结合瑞丽珍稀竹藤种质资源保存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对26种优良大型丛生竹种首次进行截秆移植无性繁殖试验,平均生根成活率为59.6%,观测时已发新笋355枝,最高为云南甜竹(83.3%)和潞西大竹(80.8%),最低为锡金龙竹(20%)和金丝巨竹(20%)。结合试验结果,对10个重要竹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中国竹藤资源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并预测了我国竹藤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潜力。结果表明:我国竹类资源丰富,发展竹产业有巨大优势,但相对而言资源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尽合理。同时,棕榈藤资源严重短缺,急需通过人工培育扩大资源数量。预计到2010年,竹、藤资源面积分别可望新增100万hm2和3万hm2。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1月6日国际竹藤组织在北京成立,这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是全球唯一一家专门致力于竹和藤这2种非木质林产品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机构。2022年11月7日至8日,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在北京圆满召开。大会以“竹藤——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为主题,旨在推动竹藤产业健康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探索竹藤发展新机遇、打造竹藤对话新平台。大会亮点纷呈、成果丰硕,成为世界竹藤事业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文章全面总结了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国际竹藤组织成立25年来在推进国际合作与对话,推广竹藤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巨大优势、潜力和价值,推动成员国及发展中国家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6.
中国竹藤的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竹藤家具是竹藤合理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人们崇尚自然、珍爱绿色的观念的逐步深入,竹藤家具以其自然、环保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概要介绍了竹藤家具的生产工艺,竹藤家具的不足之处及其改进方法,以及竹藤家具扩大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竹藤家具基材特点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竹藤家具通常用原竹或原藤加工而成。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根据需要研发出一些新型材料,本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竹藤家具基材的制作方法、用途以及优缺点,为竹藤家具的开发与创新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棕榈藤材的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棕榈藤是热带和南亚热带森林宝库中的多用途植物资源,原藤是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重要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综述了棕榈藤资源分布、藤材利用状况及当今藤材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藤材研究和利用的发展方向。开发藤材高附加值应用新领域以及有效利用藤材加工剩余物,实现藤材综合利用是今后工作的重点,这对藤资源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