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不同类型毛竹天然混交林内设置58块标准地进行生长调查。结果表明:8竹1杉1阔、7竹3杉+阔、6竹3杉1阔+松混交林,林分结构组成较合理,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退笋产量、新竹质量、新竹、退笋经济收入均不同程度大于纯竹林,每株母竹出笋、成竹数等各项生长指标大于纯竹林;8竹1松1杉+阔和7竹2松1杉+阔混交林,林分结构组成较次之,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新竹质量、新竹、退笋经济收入略大于纯竹林,但每株母竹出笋、新成竹数和退笋产量则低于纯竹林;6竹3松1杉+阔、5竹4松1杉+阔、4竹4松1杉1阔、3竹5松2阔+杉混交林,由于林分结构组成较差,其出笋、成竹各项生长指标以及每公顷新竹、退笋经济收入均不同程度低于纯竹林。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毛竹速生丰产技术,为全县毛竹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07—2011年我们选择了峡江县林木良种场第二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进行试验,现将施底肥和未施底肥对新造毛竹发笋及幼竹生长的影响进行对比、施肥的平均每株母竹发新竹数5.5株,未施底肥的平均每株母竹发新竹株数3.4株;施用底肥新发竹平均胸围10.3cm,未施底肥新发竹平均胸围9.8cm,试验证明营造毛竹速生丰产林施用底肥对今后竹林生长起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毛竹增产剂配方筛选及竹腔施肥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毛竹林连续5a的竹腔施肥试验,分析毛竹增产剂配方中各试验因素和水平之间对毛竹新竹数、新竹平均胸径、出笋数及成竹率的影响,并对竹林竹腔施肥前、后总体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试验期年均水平与试验前水平相比,新竹量、新竹平均胸径、年均出笋数、成竹率分别提高了62.8%、16.9%、69.0%和17.9%。试验区与对照区相比,新竹量、新竹平均胸径、笋产量、成竹率分别提高了75.0%、15.2%、79.7%、35,2%,年均增加收益115.9%。  相似文献   

4.
自1991 年开始分别对浙江安吉和福建建阳的两种类型的毛竹纸浆林的丰产结构进行了4 年的定位观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毛竹纸浆纯林的丰产结构,以竹林密度为3000 株/hm 2、林分年龄结构组成为1 度竹∶2 度竹= 7∶3 等林分结构因子组合的竹林的生产力最高,其新竹度产量高达31.1t/hm 2;并根据新竹产量与竹林密度和林分年龄组成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建立了新竹产量的预测模型。对于毛竹—阔叶树纸浆混交林,影响其生产力最重要的林分结构因子是树种组成,即毛竹与阔叶树的混交比,其次是混交林中的立竹量,其中以混交比∑D竹2∶∑D树2= 8∶2、林分立竹量为2100 株/hm 2 等林分结构因子组合的毛竹—阔叶树纸浆混交林的生产力最高,其新竹度产量达22.8t/hm 2。  相似文献   

5.
毛竹低产林分改造与经营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修山、垦覆、施肥、采伐、挖笋等工程技术和经营措施对毛竹发笋成竹影响显著:修山、垦覆、施肥能促进发笋成竹,低改后四年内其作用逐年提高;挖笋虽能显著提高春笋成竹率,但应严格控制采挖数量和时间:新竹中大径竹比例与母竹中大径竹比例成正相关。因此,工程技术措施与经营技术措施应配套应用才能尽快地使毛竹低产林分复壮。  相似文献   

6.
为了衡量和反映毛竹天然混交林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对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的现存立竹生物量和立木蓄积量进行调查,并测算单位面积产量、产值。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经济效益均大于纯竹林,其产值比纯竹林增多18.6%~51.3%。其中,8竹1杉1阔混交林的立竹生物量最多,为99 388.4 kg/hm~2,比纯竹林增多24.1%;3竹5松2阔+杉混交林的立木蓄积量最多,达169.051 m~3/hm~2,为纯竹林的52.29倍;4竹4松1杉1阔混交林的单位面积产值最高,为39 219.2元/hm~2,比纯竹林增多51.3%。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毛竹天然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对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生长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毛竹天然混交林的空间利用比较合理,群体结构相对稳定,其中8竹1杉1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较适中,分别为1 970株/hm2和10.8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以及竹叶面积、叶面积指数等因子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1.7%、118.5%和130.5%以及111.4%、111.4%;7竹3杉+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次之,分别为1 542.2株/hm2和10.1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4.7%、107.8%和100.0%,叶面积指数与纯竹林相差甚小,竹林生长良好,体现了冠幅与胸径、林分密度之间的密切相关规律。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各种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其中4竹4松1杉1阔混交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最大,为6 861.2 m2/hm2,是纯竹林的17.48倍,对光利用率较高,生产的物质较多。  相似文献   

8.
自1998年以来,笔者在祁门县开展了毛竹实生苗培育和造林试验,总结了毛竹实生苗的不同发育时期及其实生林竹高、胸径和笋成竹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1~5年竹高生长增长较快,年均增高100cm以上,6年后高生长率逐年降低;1~8年生时,胸径生长较快,到第8年时,竹林平均胸径达6.8cm;1~3年,发笋成竹率较高,每丛年发笋成竹超过10株,第4年后逐年下降;笋成竹数与竹高、胸径呈负相关,即随竹高、胸径生长的增大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
靖安县开展了毛竹注射BNP溶液试验示范项目。调查2年绩效的数据显示:毛竹注射BNP溶液后竹林小年和竹林大年显效率依次为46.2%和73.3%。调查数据证明,BNP毛竹增产剂具有促进笋芽分化、提高毛竹林笋、竹产量的功效。2009年毛竹林出笋成竹呈现出双胞竹、叁胞竹、多胞竹的现象。毛竹林小年显效的林分均为水肥条件好的地段。  相似文献   

10.
于2007~2011年,选择峡江县林木良种场第二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作为试验地,进行施底肥与未施底肥对新造毛竹发笋及幼竹生长的影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肥的平均每株母竹发新竹数5.5株,未施底肥的平均每株母竹发新竹株数3.4株;施用底肥新发竹平均胸围10.3 cm,未施底肥新发竹平均胸围9.8 cm。  相似文献   

11.
台江采育场竹木混交林丰产措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台江林业采育场现有竹木混交林进行施肥和土壤垦复两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虽有一定增产效果,但经方差分析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土壤垦复措施的增产效果,以深翻加施肥的新竹产量最高,锄草松土居第二,单纯深翻并不理想,效果不如劈山抚育。因而,新兴竹木混交林应以调整竹林结构和护笋养竹为主,每年锄草松土即可达到材用丰产林标准,不宜盲目深翻、施肥。  相似文献   

12.
以绿竹Dendrocalamopis oldhami、勃氏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的竹蔸苗为研究材料,在南宁市营造试验林,研究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造林后半年,绿竹的造林成活率为96.87%,新竹长势好,勃氏甜龙竹的成活率为50.63%;2个竹种新竹的数量、地径和高度均与母竹秆基径呈正相关关系,造林后半年至1年的新竹数量、地径、高度均与造林后半年的相应指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加强竹蔸造林抚育管理,促进造林前期的生长量,有利于提早成林。  相似文献   

13.
毛竹纯林与竹杉混交林竹材形态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纯林5个竹材形态质量指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竹杉混交林立竹平均胸径较毛竹纯林大5.0%;立竹全高、枝下高与立竹胸径呈正相关,竹杉混交林较毛竹纯林分别增加9.0%、8.7%,竹杉混交林对立竹全高、枝下高增大的贡献率小,分别为2.7%、3.1%;竹林经营类型对立竹胸高、竹壁厚度的影响较全高、枝下高大,竹杉混交林较毛竹纯林提高6.9%;尖梢度值与立竹径级不相关,与竹林经营类型密切相关,竹杉混交林显著大于毛竹纯林,增加幅度达20.9%。尖梢度值≥0.4的为竹材匀称竹林,<0.4的为竹材不匀称竹林。  相似文献   

14.
干旱和高温危害毛竹竹笋—幼竹生长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4—5月份持续一个多月的高温、干旱,使安吉县毛竹重点产区的新竹眉围下降、产量骤减,残次竹增多,估计共损失竹材120余万支,损失产值200余万元。据我们分析,在毛竹笋期,高温和干旱,尤其是后者是造成竹林减产的主要原因。因此,除了在栽培方面着手研究抗旱保竹的技术措施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发展灌溉,以尽可能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5.
在新平县进行云南甜龙竹矮化密植试验:利用定植当年幼林林中空地进行竹农间作;通过合理留笋齐竹,留笋长成的竹秆,实施竹秆矮化控制处理,促发竹主枝,作为空中诱根育苗的种源培育竹苗;采收所有除留笋养母竹后的竹笋出售;竹林郁闭后,逐年间移竹丛分蔸苗处理,得到竹子蔸苗.定植后5年内每年可得经济收入35047元/hm^2.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秦岭竹林开花后的自然更新恢复过程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在自然状态下种子落地一月内实生苗地上和地下生长长度为1:3,当月和当年展叶的多少与该竹的分布海拔和种子落地时间呈正相关。2.实生苗的分蘖,低海拔的当年即可分蘖,而海拔1500米以上的当年则不能分蘖。3.分蘖苗发笋从3月始可延续到9月份,各季节发笋的多少与海拔和竹种有关,各代分蘖苗发笋的时间与先一代分蘖苗发出的时间有关。4.各竹在开花后第5~6年逐渐恢复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5.高生长和秆柄增长呈指数函数增长,幼竹地径和鞭径增长呈直线函数增长,各竹的生物学曲线巴山木竹为,箭竹为,华桔竹为  相似文献   

17.
四方竹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竹种之一,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和不同林分密度对四方竹发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明显提高四方竹的出笋量,以施有机肥并进行覆盖效果最好,笋产量较对照提高56%;最佳施肥方案为,以见效快的复合肥作为先导肥料保证当年的生产量,而以见效慢但持续性长、能改善土壤温度条件的有机肥作为长效肥保证持续生产。竹林密度是影响发笋的重要因子,试验结果显示,立竹量在2 500株/667 m2时,所发笋个体形态明显减小,笋产量明显降低,建议四方竹适宜的立竹量控制在1 500~2 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