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中山陵园生态景区建设的要求,详细分析了生态景区建设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生态景区建设的原则和任务,提出了保护为主,环境优先,积极发展;进行功能区划、实行分类管理;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大力保护现有森林,扼制森林景观破碎化趋势等重要建议,为中山陵园生态景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乡村旅游业服务功能,多元发展千岛湖旅游产业,推进千岛湖新农村建设。文章以淳安县云濛溪乡村旅游景区为例,根据自然地理和景区旅游资源及其空间分布待点,探讨了景区的总体布局,提出了植被景观的规划原则,分析了景区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湿地植物群落和人工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的组成与景观建设,并根据景源、景观及生态敏感程度划分生态保育等级,阐明不同生态保育等级的生态保育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儋州市云月湖景区生态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湖泊型景区的生态资源保护规划是景区开发建设的基础。选取高程、植被等7个生态因子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海南儋州云月湖风景区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明确生态保护等级,划定景区优先开发区域和重点保护区域。结果显示:云月湖景区内敏感区占比69.41%,较敏感区占比18.45%,不敏感区占比12.14%。根据云月湖景区现状,结合地域特征及发展趋势,将景区分为生态保育区、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旅游开发区,并针对每个分区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的IRD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制度—监管—干扰—状态(IRDS)模型框架,分析我国一些森林旅游景区中资源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植被遭到不同程度损毁、动物受到惊扰和伤害等生态安全问题现状。探讨景区生态安全水平下降的关键致因:景区环境相关法规建设远滞后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景区在发挥社会认证作用功能时存在选择性、监管主体在景区资源的使用与保护中存在过多利益纠葛、景区开发水平与资源保护水平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调、景区管理者对景区生态安全的实际边界掌控能力不足、景区资源使用及参与主体间责利关系失衡。提出基于IRDS模型的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多元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等措施的景区生态安全水平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5.
阐述珠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从控制景点建设项目、处理旅游活动污染、加大景区森林植被管护等方面阐述了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及保护措施。提出以弘扬珠源文化和文化内涵建设来提升景区文化品位,在文化内涵建设中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立足点,打造"珠江源"品牌,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促进旅游、文化、生态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五台山生态旅游区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及发展前景的分析,提出了今后强化景区生态环境,建设一流国际旅游景区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武当山风景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生态立区”、“创世界知名风景区,建中国山水园林城”的特区发展目标,构建完整的景区生态系统,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旅游区,维持景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风景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笔者结合该区实际,提出了景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8.
阳新仙岛湖是省级生态旅游风景区,随着旅游景点的开发,景区资源破坏、生态脆弱、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景区生态环境建设亟待加强。笔者对仙岛湖风景区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及保护与建设对策进行了探讨,对指导仙岛湖风景区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文明基地转变到乡村旅游景区,是乡村型生态文明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研究其旅游形象感知可以为其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以安吉余村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为例,采用游客受雇拍摄法(visitor-employed photography,VEP)对其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受访者对科普宣传设施关注度最高,对景区评价主要以正面评价为主,但仍然存在部分负面评价;2)景区缺乏本土特色、体验活动不多,景区运营管理不够严格和智慧化程度不高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促进以教育参观为主的乡村型生态文明基地有效转变为户外体验为主的生态文明基地型乡村旅游景区,应该从挖掘本土文化、增加“特色建筑”配套设施、完善景区管理制度、建设智慧化景区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瘦西湖风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瘦西湖风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是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研究与示范扬州试验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历史遗存植物造景、坚持乡土树种地被植物应用、加强生物多样性原则、开发水生湿地植被景观、推进生物防治管理等,阐明了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并就自然植被资源保护、湿地植物景观以及生态绿地模式建没等设想,对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运用探索性研究工具, 分析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借助经典扎根理论, 建立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的总体框架; 采用开放式访谈与多种类型研究资料, 经过概念化、范畴化等多重编码, 归纳出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的10个主范畴和35个范畴; 在此基础上, 根据上述范畴在原始资料中所呈现出的内在逻辑关系, 构建了由制度环境(I)、监管与建设行为(R)、干扰活动(D)、安全状态(S)4个范畴模块构成的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的IRDS模型, 并分析景区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模块(I, R, D)对其安全状态模块S的作用机理; 最后, 探讨了IRDS模型作为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研究的理论框架, 在彰显影响主体间角色关系, 强化风险源与状态、响应间关系, 以及提升不同尺度下研究结果普适性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剖析森林旅游景区生物资源等要素的生态安全状态及其相应的景观感知,以及它们之间的传递关系,建立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与景观感知安全传递关系模型。通过对景区生态安全各要素的分析发现,在景区开发、游客干扰等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我国一些森林旅游景区水体、土壤、空气、声音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动植物生长生存条件发生退化,并对游客的景观感知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对景区生态安全与景观感知安全的传递性分析表明,景观感知安全是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转移到自身的一种反映,它对景区生态安全状态有一定的预知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景区生态安全与景观感知安全之间的传递关系,和对景区生态安全构念的分析,建立了包括生物生存环境安全和生物资源安全要素在内的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结构,及其与景观感知安全之间的传递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3.
陈颖  杨小军 《绿色科技》2013,(5):265-267
对井冈山、韶山红色旅游区的景区现状、商业经营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井冈山红色旅游区生态商业经营的优势,韶山红色旅游发展中优势与不足,紧密结合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提出了韶山红色旅游发展生态商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武义县全域景区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武义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实施全域景区化,推进旅游大发展"发展思路,通过到乡镇、村、林区、林业产业专业合作社等深入调研,分析了武义县林业服务"旅游富县"战略实施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凸显特色、有效保护生态资源,夯实基础、统筹加快三大建设,点面结合、提升生态旅游品位,完善机制、加快全域景区化建设等四个方面对林业服务全域景区化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范崎路两侧景观工程为例,对生态景区建设的施工要点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瘦西湖风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瘦西湖风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规划是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研究与示范扬州试验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的重要条件。介绍了利用历史遗存植物造景、坚持乡土树种地被植物应用、加强生物多样性原则、开发水生湿地植被景观、推进生物防治管理等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并就自然植被资源保护、湿地植物景观体现以及生态绿地模式建设等设想,对景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进行了初步规划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云南省罗平县加大造林绿化力度,着力对山系、水系、景区、市区、社区进行绿化美化,进一步提升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015年,全县完成"山系林带"造林绿化4.13万亩;"水系林带"建设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亩;金鸡景区栽植桂花树800株;完成白腊山生态绿化1200亩,建成示范点22个,栽植树木3.3万株。通过实施"城乡三年绿化攻坚行动"的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芦水湾生态景区是甘肃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城市结合最为紧密的生态观光景区。从水系规划,绿植乔木、灌木和填闲花草配置,娱乐休闲设施安排等方面提出了生态景区的景观设计,该设计体现了湿地公园保护环境、旅游休闲和生态观光的功能,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9.
蜀南竹海翡翠长廊景区是蜀南竹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由于景区景点建设、游客量增加及餐饮业煤烟和油烟的排放导致环境破坏和污染,翡翠长廊景区景观质量和观赏效果减弱。采取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景观生态恢复技术与环境保护、景区旅游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进行整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胡振华  廖秋林  胡磊  李杨璐 《绿色科技》2013,(1):244-246,249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与分析了2010年丹霞山风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10年丹霞山风景区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122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117hm2,人均生态赤字达0.0005hm2。提出了丹霞山景区应该注重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因地制宜,实现品牌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