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蘑菇栽培中,经常会碰到菌丝萌发后不吃料、发黄而萎缩,菇农称之为“脱隔”,严重影响着蘑菇生产的发展。现将蘑菇萎缩的原因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 高温烧菌 播种期气温高,培养料过厚,后发酵后料温未稳定下降等原因,培养料内温度高于30℃,播种后料温高使菌丝萎缩。 防治方法:蘑菇的播种期要避开高温期,播种时料温应稳定在 25 ℃以下。播种后发现菌丝因高温而萎缩,应重新翻堆通凤.再调节好培养料的湿度,重新播种。2 料内有氨气 建堆时,氮肥添加量过多,或氮肥加入过晚(后期翻堆时才加入)。菌种播种后,培养料内存在氨… 相似文献
3.
蘑菇发菌阶段因管理不当,常出现不发菌,菌丝不向下扎等现象。菌种播后不发菌、原因有以下四种。①菌种老化、菌丝活力不强。②培养料变没腐熟或水分过大,而菌丝不吃料。③培养料中氨有害物质多影响菌丝生长。④螨虫为害严重,菌丝萎缩不发。 相似文献
4.
5.
6.
地球上的许多土壤、空气和水已被大量的工业废料和生活废弃物污染。这些受污染的空气和水通过循环使毒素在人体内积聚。这些问题虽然严重,但幸运的是,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意外的解决方案:食用菌。其菌丝体可以独立地分解大量的工业废料和其他污染物。菌丝体是食用菌的产物,菌丝可以分解动植物残骸,并进行碳、氮的再循环,它们将森林的废弃物转变成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上海郊区于1965年前后在个别菇房发现蘑菇“死菌丝”现象,罹病菇房若不及时防治,往往会连年发生,且发病面积也会逐年扩大。据观察,在出菇后,有的菇房床面上往往出现一块块不出菇的病区。剥开病区细土仔细检查,则会发现粗土上的线状菌丝萎缩,似烤黄,所以也称“黄菌丝”。以后萎缩变黄的菌丝体,慢慢的死亡溶解。奇怪的是病区培养料内的菌丝体,不仅看不出病症,反而显得更加浓密旺盛,但培养料中的菌丝一旦长上粗土,便一再重复变黄而萎缩死亡,因此,我认为将这种现象称为“死菌丝”更为确切。本文就蘑菇“死菌丝”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措施,作一简略的介绍,以供栽培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蘑菇菌种有气生型、贴生型(匍匐型)和线状型等,不同型菌种的产量也有差异。多数人认为,贴生型的产量最高,但在培养斜面母种时,菌丝生长缓慢,接入粪草料或麦粒培养基后,菌丝恢复生长也不快,甚至还会死亡。本试验以四种培养基,观察了贴生型蘑菇菌丝的生长速度和菌落特征,结果以玉米粉-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快,色白,粗壮而均匀。接入粪草料后,菌丝只需2天就能长入培养料。 相似文献
13.
15.
“菇原”对蘑菇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为了探讨其增产原因,我们首先从菇原对蘑菇菌丝生长影响方面进行了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菇原和菌种:菇原由日本Ferro公司提供。菌种采用本所菌种厂的双孢蘑菇176菌株。 (二)试验方法:采用平板培养和液体培养两种方法。 1.平板培养法;取直径9cm的培养皿,在PDA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菇原制成平板,采用打孔器定量接种。取生长10天左右的平板菌落边缘部分作为接种物,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打孔器挖取(连琼脂块),随即转移到供试的平板培养基中央,每皿一块。于24℃下培养14天和17天,测定菌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平菇栽培过程中培养料装袋接入菌种后,由于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拌水过多、料温太高导致杂菌滋生,使培养料发酸发臭,或料内铵离子浓度过高,与加入的石灰起化学反应,产生氨臭,影响平菇菌丝生长,甚至导致栽培失败。笔者结合多年的平菇栽培实践总结几点防治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