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宪房 《甘肃农业》2004,(12):13-13
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的总体特征是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表现为从农村流向城市 ,从内陆流向东南沿海。本文运用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分析了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 ,对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作了效率分析和相关损益团体分析 ,并指出制度障碍是我国劳动力流动与迁移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提出 ,给予相关受损主体适当的经济补偿是消除劳动力流动与迁移制度障碍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迁移问题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越南Die PPhan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迁移与信贷约束存在正相关关系,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用的数据。本文针对越南诸多此领域的学者对该问题的不同见解和研究结论进行分析及阐述,借鉴了其中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信贷约束问题的研究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地区差距为切入点,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利用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定量分析了迁出地、迁入地的各项社会经济特征对劳动力省际迁移的影响程度,并得出了中国劳动力由内陆向东南沿海迁移的现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等结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村人口与劳动力。近几十年的人口流动,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基于中国现实状况,分析劳动力空间迁移发生机制及其不足,基于"推—拉"理论的人口与劳动力的外流与回流的发生机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谢彩真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3-13,3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外出的规模越来越大,迁移的主要形式也由早期的独自外出变为现在的举家迁移。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迁移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研究已经很多,本文对是否迁移、迁移数量、后继迁移、家庭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试图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对于学者们的争论,也试图给予解释。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可以考虑对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对迁入地的信息特别是迁入地的社会政策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家庭迁移进行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农村富余劳动力迁移是我国当前脱贫攻坚的关键问题,劳动力是否融入流入地是劳动力稳定转移的基础。基于此,本文构建南疆四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融入流入地的指标体系,通过层析评价方法,对南疆四地州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制度、经济、社会、情感等四个维度的融入流入地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宁阳  王浙勤  马强 《湖南农业科学》2012,(15):134-137,141
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向省外转移,省际转移呈现不均衡现象,其中又以东部和中等城市转移为主。从经济学原因分析湖北省农村劳动转移地区分布的成因。结果表明:农民迁移决策是理性的,符合其收益的最大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转移对收入差距的弹性有增大的趋势,省际间经济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迁入量。农村劳动力转移除了受机会成本的影响,还受迁入地区生活成本、两地空间距离以及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顺应劳动力转移规律和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湖北应注重中小城市的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增强湖北经济实力,为湖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同时进行政策与制度创新,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机制、社会保障机制、信息传导机制以及统筹城乡居民的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黄利民  刘成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608-7610
在理清农地边际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诊断农地边际化程度的指标,包括农地利用的纯收益、总收益和单位面积农地的农产品产量。依托在湖北省通城县的685份农户调查资料,结合1985~2006年通城县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应用综合指标法、聚类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了通城县的各类型农地的边际化程度及其与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关系。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通城县农地发生了2次边际化现象,旱地的边际化程度深于水田;农地边际化程度与农村劳动力迁移具有显著相关性,且水田边际化程度与劳动力迁移的相关性大于旱地;农地边际化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在目前农地流转不畅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的迁移会进一步加深农地边际化程度,因此,农地边际化是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以劳动力城乡迁移理论为依托,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进行探讨。分析了30年间我国劳动力迁移影响因素的变化,对劳动力城乡迁移的6种途径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管理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城市化离不开农民工的城市化,稳定职业与充分就业应该是农民工城市化的关键因素,而这又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经济"新常态"所形成的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劳动者薪酬的调整,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带来重要影响。从劳动力市场角度而言,亟须从制度供给层面加大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许连君  李曼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6):1227-1230
劳动力和土地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要素,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文章以推拉理论对农用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OLS回归模型对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用地流转及农户的家庭特征(家庭抚养比例、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进行相关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劳动力流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抚养比例和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劳动力流动具有正向影响,而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对农户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太显著。根据以上研究发现,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推动浙江农村土地的流转,对推动农村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制度变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了影响,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进行户籍制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发展农村经济;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扶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服务。  相似文献   

13.
结合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与C-D生产函数,探究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逐步加深的现状,选取西部十省劳动力流动数据,分别探究在不考虑和考虑人口老龄化时,劳动力流入与流出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考虑人口老龄化时,劳动力流入与流出对经济增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考虑人口老龄化时,尽管仅就人口老龄化来看,其对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尚不显著,但是发现此时劳动力流入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变得不显著,且劳动力流出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也被削弱.  相似文献   

14.
王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39-19741
通过阐述二元经济理论的三阶段特性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现实意义,并将"刘易斯拐点"的重要评判标准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政府外在干预的结果,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未结束,这些现象与"刘易斯拐点"理论相违背,从而证实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并未到来。造成我国"民工荒"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状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结果;三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性障碍的结果。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目标,必须从宏观层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消除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91-19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整个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各行业、各市场都受到了相应的冲击。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正在逐步发生变化。而四川作为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其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关乎全省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趋势进行分析,探寻科学有效的劳动力供需模式,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农村经济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余斌  秦向东  朱少毅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37-4739
讨论了方买劳动力市场结构中不同期限的非就业补偿支付制度对雇员和雇主的影响。模型以从微观经济个体为基础,自底向上地分析了非就业补偿支付制度对宏观经济中失业、效率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雇佣关系双方的效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延期支付期限的非就业补偿收益对买方劳动力市场结构下的雇员和雇主影响的差异十分明显。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从总体来看为买方劳动力市场,因此研究过程和基本结论对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兼业型劳动力转移经济模型的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2):338-339
兼业型已成为我国目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 ,这也是劳动力转移者在我国现行制度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影响转移者作出迁移决策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收入差距 ,笔者以此为核心构造了典型兼业型农户劳动力转移的简单模型。对转移微观主体的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对模型作了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的背景下,旨在探究医疗制度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首先本文引述了西方经济学现有的理论,认为疾病的产生将会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医疗条件的改善会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劳动力的供给下降了,但是作为劳动者个人的福利是增加的。其后,本文利用劳动一消费效用模型,建立了医疗制度下的劳动力供给与其他因素相关的模型。并在简单效用函数的情况下进行了求解,得出的结论与前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人们能够选择不同的方式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实现他们的利益偏好 ,但是要受制度安排的影响与约束。劳动力所有权的排他性 ,劳动力产权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影响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的制度安排 ,搞好产权制度的变革 ,明晰劳动力的产权关系 ,是保证我国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刘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129-9131,9156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对当地农业生产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微观层面上,根据调研数据对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劳动力外出带来的收入效应对劳动力本身具有替代效应,使得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农业产出带来了积极影响;在中观层面上,采用1996 ~2012年彭水县农业从业率与农业产值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农业从业率的降低,农业产值反而增加.对此,提出了促进和完善土地制度改革、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制度等增加农业产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