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扬马文化的深刻内涵,是极有潜力的。马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强国仍然是养马业发达的国家,马匹质量、赛马规模、马术水平是国力强盛的标志[1]。而肠道寄生虫是各类马发病和致死的重要因素,寄生在马消化道的寄生虫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圆线虫、马副蛔虫、韦氏类圆线虫、裸头绦虫。其中圆线虫的马副蛔虫不仅影响动物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寄生于马小肠的幼虫在肝、肺中移行  相似文献   

2.
尸体剖检时,在马匹的肝脏或肺脏经常所见的寄生虫结节,多半是由于马圆虫幼虫侵袭所造成的。据调查研究,马肠道内常见的线虫,主要有圆虫、蛲虫和蛔虫,其中感染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是马圆虫。草原放牧的马匹,马圆虫的感染率几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通过饱和盐水漂浮法和斯陶尔氏法对来自成都的A、B和C三个马术运动俱乐部的101份马匹粪样进行寄生虫检测,为赛马饲养管理者制定驱虫方案和检验驱虫效果提供重要参考。结果显示,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2.18%(83/101),3家俱乐部均检出圆线虫、马副蛔虫2种虫卵,混合感染率为14.85%(15/101)。圆线虫感染率为81.19%(82/101),每克虫卵数(EPG)为300个;马副蛔虫感染率为15.84%(16/101),EPG为555个。圆线虫在各年龄段的赛马均有分布,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检出马副蛔虫的马匹多为幼龄马且多处于圆线虫和马副蛔虫混合感染的状态。结果表明,3家马术俱乐部马匹的寄生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表现出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广东省内部分地区马匹寄生虫感染情况,探索区域内马匹寄生虫感染优势虫种、感染情况和耐药情况,为区域内马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饱和食盐溶液漂浮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广东省内7个城市24个马术俱乐部375份新鲜马粪样品进行处理,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虫卵/卵囊的形态结构特征并进行分类,并根据麦氏计数法计算每克粪便中虫卵/卵囊数(EPG),统计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对EPG>500的阳性样本进行粪便虫卵减少量计数试验(FECRT),以评估各马术俱乐部流行寄生虫耐药情况。提取5份<1岁幼驹的粪便样本DNA,利用巢式PCR检测样品是否存在隐孢子虫感染。【结果】375份样品中有120份样品呈寄生虫虫卵/卵囊阳性,总感染率为32.00%。共检出4种肠道寄生虫,分别为圆线虫、马副蛔虫、类圆线虫和马蛲虫,总感染率分别为30.40%、3.70%、0.80%和0.30%。1~4岁马匹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但不同性别马匹寄生虫感染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受调查马匹感染强度以低排卵(EPG<200)为主,占马匹总数83.47%。FECRT结果显示,样本所在马术俱乐部常用驱虫药(主要成分为伊维菌素、阿苯达唑)有效,未见耐药现象。5份<1岁幼驹的粪便样本隐孢子虫巢式PCR检测均为阴性。【结论】广东省部分地区马术俱乐部道寄生虫防控情况总体良好,区域内各马术俱乐部寄生虫防控效果存在差异,建议区域内各马术俱乐部加强马肠道寄生虫监测工作,依据本场监测情况合理用药,避免场内流行寄生虫对所用驱虫药物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寄生在马消化道的寄生虫种类很多,各种消化道线虫往往混合感染对马匹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是每年春、夏、秋季造成马发病或死亡的原因之一。为了了解昭苏县舍饲马常见消化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笔者进行了4个多月的定点观察、调查试验。经常规寄生虫病病原学(粪便)检查,发现马体内有圆线虫、马副蛔虫、侏儒副裸头绦虫、球虫,消化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4.8%(106/125),且大多为混合感染。经EPG调查,每克马粪便平均感染587个虫卵,且在3月份驱虫前感染率最高。通过本次观察试验,对新疆马体内寄生虫有了初步了解,对以后长年考察该地区马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及促进马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机采集来自于江西省樟树、丰城、上高、高安、南昌县、新建、新干等8个地市的15个规模不同的集约化猪场不同阶段猪的新鲜粪样共计1301份,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直接涂片法及临床检查法对其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猪场小袋纤毛虫的感染较严重,其次是球虫、猪蛔虫、食道口线虫、类圆线虫,鞭虫感染率最低。不同生长阶段猪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也不一样,小袋纤毛虫和球虫在各阶段的猪群中均有感染,而鞭虫仅在育肥猪的肠道中被发现;在哺乳仔猪肠道中没有发现猪蛔虫和食道口线虫,在种公猪肠道中没有发现类圆线虫。  相似文献   

7.
伊犁河谷马匹感染消化道寄生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放牧式饲养条件下的马匹感染消化道寄生虫种类、感染率、感染强度及其流行病学因素,通过病原学常规检查方法对2012年11月—2013年11月伊犁河谷区域放牧马匹进行1年的定点观察、调查试验。结果显示:在采集的534份样品中476份为阳性,消化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9.1%,其主要病原种类为马圆线虫,毛线虫,马副蛔虫,球虫,细颈三齿线虫等。阳性病例的感染强度(EPG)为400~1 700个/g不等,尤其是马圆线虫和毛线虫感染率较高;以上消化道寄生虫在春、夏、秋、冬四季均能感染马匹,其四季平均感染率分别为84.8%、96.6%、95.0%和74.7%,其中马副蛔虫在5月份感染率最高为74.0%(37/50),而在10月份其感染率略低0.61%(4/66);毛线虫在10月份感染达高峰为98.48%(65/66),而在4月份其感染率略低46%(23/50)。该地区各虫体感染率与季节有显著关系,细颈线虫在夏季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5);马圆线虫和毛线虫在夏秋与春冬两季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5);马副蛔虫春季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三季(P0.05);球虫在各季节感染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建议:每年2次对马匹进行驱虫并在6—7月进行针对性驱虫。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场马匹常发生疝痛性疾病,且反复发作,用镇痛和泻下剂,无效,往往以死亡告终、剖检中发现肠道内寄生大量马圆线虫,在有的病例中,见肠系膜动脉根处有肿瘤物,剖开肿瘤物尚能检出一定数量的幼虫。初步认定我场圆线虫污染严重,病马死亡主要系幼虫移行造成血栓栓塞性疝痛(简称血栓疝)和寄生虫性腹膜炎反复发作所致。血栓疝目前无有效疗法,我们设计了  相似文献   

9.
贵州首次发现五种绵羊斯氏线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8月至1993年7月间,我们在织金县开展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工作中,在山羊、水牛、马、鸡体内收集许多虫体标本,经乳酸酚透明、盐酸洋红染色、显微镜下逐条形态学鉴定,发现绵羊斯氏线虫、奥普双冠线虫、强状棘口吸虫、小盅同盘吸虫、徐氏巨咽吸虫五种虫体在我省从未见有报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寄生于驴消化道的3种圆线科线虫的体表结构及其分子生物学分类,试验对采自我国新疆地区驴(Equus asinus)肠道的槽形盅口线虫(Cyathostomum alveatum)、蒙氏盅口线虫(Cyathostomum montgomeryi)和双冠双冠线虫(Cylicodontophorus bicoronatus)标本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测量,同时对3种线虫的ITS基因进行PCR扩增,阳性产物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槽形盅口线虫外叶冠细长,约为21枚,雄虫交合伞较短,生殖锥背唇有指状附属物,腹唇有乳突状突起,交合刺呈线状,远端有钩;蒙氏盅口线虫外叶冠细长,蜷曲向外,共21枚,雄虫交合伞较长,生殖锥背唇有1对囊状附属物,每个附属物上有1个乳突状凸起,交合刺呈线状,远端有钩;双冠双冠线虫口领与体部相接处只有1个较细的环沟,外叶冠约为30枚,雄虫生殖锥发育良好,腹唇呈圆锥形且有1个丘状突,背唇上有两个对称的刺状附属物,交合刺粗壮。测序得到的ITS基因序列与NCBI中其他双冠双冠线虫ITS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9.88%~100%,与盅口亚科其他种类线虫ITS基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户县某镇散养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等对该地区散养犬120份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8种犬肠道寄生虫,分别是犬弓首蛔虫、等孢球虫、犬钩口线虫、粪类圆线虫、犬贾第虫、毛尾线虫、犬复孔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其感染率分别为65.83%、40.83%、35.00%、26.67%、9.17%、6.67%、2.50%和1.67%。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00%。在这些感染犬中,混合感染2种肠道寄生虫的为44例,混合感染3种以上肠道寄生虫的为31例,其混合感染率为62.5%;犬弓首蛔虫、等孢球虫和犬钩口线虫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兰考县某镇散养犬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等对该地区散养犬120份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8种犬肠道寄生虫,分别是犬弓首蛔虫、等孢球虫、犬钩口线虫、粪类圆线虫、犬贾第虫、毛尾线虫、犬复孔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其感染率分别为65.83%、40.83%、35.00%、26.67%、9.17%、6.67%、2.50%和1.67%.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00%.在这些感染犬中,混合感染2种肠道寄生虫的为44例,混合感染3种以上肠道寄生虫的为31例,其混合感染率为62.5%;犬弓首蛔虫、等孢球虫和犬钩口线虫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分析新疆昭苏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纯血马在不同月份的寄生虫感染情况,为纯血马的健康养殖以及科学驱虫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不同年龄段纯血马122匹,分为5组,哺乳马驹30匹,青年母马25匹,青年公马20匹,繁殖母马35匹,种公马12匹。采用马场分栏群体舍饲和单厩饲养模式,保证不同年龄段纯血马饲料和饮水充足,分别在5月和10月采集粪便样品。使用虫卵计数法检测马匹粪便中的寄生虫,计算不同年龄纯血马在不同时间段的寄生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结果 5月纯血马马蛲虫以及马球虫感染率较高,除种公马外,感染率均在94.00%以上,其中,哺乳马驹马蛲虫的感染率高达98.89%,哺乳马驹马球虫的感染率高达98.33%。10月纯血马马副蛔虫以及马球虫的感染率均在93.00%以上,其中,繁殖母马马副蛔虫感染率高达99.52%,哺乳马驹马球虫感染率高达98.33%。5月哺乳马驹的马副蛔虫、毛圆线虫、盅口线虫与细颈三齿线虫感染强度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纯血马;马蛲虫、马球虫和埃氏腹盘吸虫的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种公马,与其他阶段纯血马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10月哺乳马驹马副蛔虫、毛圆线虫、裸头绦虫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除繁殖母马以外的其他年龄段纯血马,细颈三齿线虫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其他年龄段纯血马,马球虫和埃氏腹盘吸虫的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种公马。种公马马副蛔虫与细颈三齿线虫感染强度显著(P<0.05)低于其他阶段的纯血马。不同年龄段纯血马马蛲虫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纯血马感染的肠道寄生虫主要有马蛲虫、马球虫、毛圆线虫、细颈三齿线虫、盅口线虫、马副蛔虫、裸头绦虫以及埃氏腹盘吸虫,不同年龄段、不同月份均有感染,且混合感染较为严重。哺乳马驹感染强度及感染率普遍高于其他年龄段纯血马。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扬州市流浪犬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采取离心沉淀法和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分别对62份犬粪便样品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共发现4种犬肠道寄生虫,分别是犬弓首蛔虫、钩口线虫、类圆线虫和犬等孢球虫,其感染率分别为30.65%、8.06%、3.23%和11.29%,寄生虫总感染率为48.39%;犬弓首蛔虫为优势种。混合感染2种寄生虫2例,混合感染3种寄生虫1例,混合感染率为4.84%。  相似文献   

15.
<正>家畜结膜吸吮线虫病是常见的马和牛的寄生虫;泪管吸吮线虫主要感染马;大口吸吮线虫、斯氏吸吮线虫和罗德西吸吮线虫主要感染牛。本文从吸吮线虫感染马、牛的流行特点和发病机制,用实验诊断法进行确诊,采用灭蝇、手术和药物等方式进行防治。1病原和流行结膜吸吮线虫病是常见的马和牛的寄生虫,可见于包括北美在内的许多国家。泪管吸吮线虫主要感染马;大口吸吮线虫、斯氏吸吮线虫和罗德西吸吮线虫主要感染牛。后者在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碘醚柳胺对6月龄伊犁马驹驱虫的效果。选取体重(117.60±15.84)kg、出生日期相近、在同一放牧草场放牧的6月龄伊犁马公马驹10匹,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匹。两组马驹饲喂相同营养水平的粗饲料和精料补充料。试验组马匹用碘醚柳胺混悬液驱虫剂驱虫,对照组不进行驱虫。驱虫后,进行为期18 d的饲养试验,统计各组马驹粪便中虫卵排出的种类及数量并计算驱虫效果。结果表明,6月龄马驹粪便中共鉴别出9种虫卵,包括马副蛔虫、毛圆线虫、盅口线虫、细颈三齿线虫、埃及腹盘吸虫、韦氏类圆线虫、安氏网尾线虫、马蛲虫、侏儒副裸头绦虫;碘醚柳胺驱虫后第3天每克粪便的虫卵数(EPG)达到最高(13 500个/g);驱虫后第6天,马驹寄生虫感染率降为6.37%,虫卵减少率为90.59%,转阴率为93.63%;驱虫后第18天,感染率降为13.33%,虫卵减少率为71.91%,转阴率为86.67%。结果表明,新疆昭苏马场6月龄马驹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种类较多,碘醚柳胺的驱虫效果在用药后的前6 d内最明显,用药后第18天药效减弱。  相似文献   

17.
本病由圆形亚目的线虫寄生于马属家畜的盲肠和大结肠所引起的。主要有圆形科圆形属的马圆形线虫、无齿圆形线虫和普通圆形线虫。其次还有圆形科杯口属、食道齿属、三齿属的线虫,以及盅口科(毛线科)盅口属(毛线属)、杯环属、双冠属、杯冠属、辐首属、盆口属的线虫,由于这些线虫细小,通常称为毛线虫。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圆通山动物园绿孔雀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离心沉淀等方法对该园绿孔雀的粪便样本进行检查。结果表明,该园绿孔雀的肠道寄生虫感染较为普遍,感染的寄生虫种类主要有球虫、圆线虫、异刺线虫、赖利绦虫等。研究结果为制订绿孔雀肠道寄生虫感染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河南省槐山羊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应用寄生虫常规检测方法对周口市某规模化养羊场150份粪样进行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共检出5类虫卵和卵囊,其中原虫2类(球虫、隐孢子虫)、线虫2类(类圆线虫、鞭虫)、绦虫1类。调查150份粪便样品全部为寄生虫阳性,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00%,其中隐孢子虫感染率为5.33%,球虫的感染率为100%,鞭虫的感染率为10.67%,类圆线虫的感染率为57.33%,绦虫的感染率为44.67%。调查结果说明槐山羊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现象较严重,寄生虫感染率呈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了解圈养林麝仔麝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为仔麝肠道寄生虫病防控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在2014年7―11月,逐月采集四川某林麝养殖场71只1~5月龄的仔麝粪样,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麦氏虫卵计数量法和贝尔曼氏法进行检测,观察仔麝的寄生虫感染情况动态。结果表明:1~5月龄仔麝肠道寄生虫平均感染率:球虫(Eimeria sp.)32.67%、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p.)24.79%、肺线虫(网尾属Dictyocaulus sp.)25.92%、莫尼茨绦虫(Moniezia sp.)2.54%、鞭虫(毛首属Trichuris sp.)0.56%。说明危害1~5月龄仔麝的主要寄生虫是球虫、类圆线虫和肺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