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965年我省扩大推广单季晚粳农垦五十八共八十二万亩。在各級党政的正确領导下,广大干部群众高举毛泽东思想紅旗,积极努力,普遍获得了大幅度增产,一般亩产七、八百斤,比当地品种增产三、五成,高的成倍增产。各地还出現了不少大面积的高产典型。例如,圩畈地区的蕪湖县保丰公社四千多亩,平均亩产八百斤左右。巢县环城公社岗岭大队六百八十五亩,平均亩产九百五十斤,其中三百三十亩亩产超千斤。江淮丘陵地区滁县滁东公社買郢大队六百三十七亩,平均亩产八百五十斤。寿县保义公社塘郢大队七百二十亩,平均亩产七百五十斤。皖南山区黟县际联公社中街生产队二十六点四亩,平均亩产八百一十四斤。泾县百元公社叶村生产队二十八亩,平均亩产九百一十二斤;淮北平原地区的凤台县示范繁殖农場二十五亩,平均亩产八百二十斤。丰产喜訊頻传,到处人心振奋,大大开闊了人們的眼界,解放了思想,原来对推广农垦五十八有“三怕”:一怕产量不高,二怕耗肥太多,三伯难掼难打。現在变成“三信”:一信农垦五十八确实高产,二信只要狠下功夫,低产能变高产,三信有了打稻机,脫粒并不难。称它是“增产稻”,是晚稻的“挂帅品种”,把扩大种植农垦五十八列为重要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省1965年在各级党委的重視和領导下,有計划、有組織地大面积推广了农垦五十八,証明这个品种非但适宜于作单季晚稻栽培,也适宜于作为双季晚稻,并且还可以取得較高的产量。据初步統計,全省双季晚稻共种植农垦五十八有七十万一千亩,平均亩产五百斤上下,一般比当地原有小紅稻、小麻稻、白壳籼等品种,增产两成到一倍以上。在大面积、大幅度增产的同时,涌現了不少“赶早稻”、“超早稻”的公社和大队。在沿江圩区,如蕪湖县的易太公社种植的四千二百亩,平均亩产四百五十斤,其中四点二亩丰产田,亩产高达八百六十六斤;当涂湖阳公社,种植了三千零八十亩,平均  相似文献   

3.
湖阳公社位于当涂县东南边缘,三面为石臼、丹阳两湖环绕,南邻江苏高淳县境,是一个低圩水网地区。耕地面积九千九百六十五亩,人口一万五千二百人,人多地少。自然肥料湖草、泥肥等比较多。双季稻在这里虽然种过多年,但晚稻品种单一,一向栽培晚熟秈型小红稻,产量不高。1965年在县委提出“为革命种田”的号召下,全社广泛讨论晚稻超早稻的增产途径,大胆更換双晚品种,选用农垦五十八作双晚栽培。全社共栽三千零八十亩,平均亩产四百七十斤,比往年小红稻增产三成左右。其中样板大队(塘沟大队)三百一十四亩,平均亩产六百六十斤,第二生产队三十三亩,亩产八百零六斤,全大队第一、三、五生产队均出现一至三亩不等的千斤高产田。从全社产量来看,这个公社1965年大力扩种农垦五十八作双季晚稻基本上是成功的。在实践中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在我县大东公社南严大队已试种了两年.1977年在中心生产队试种90亩,平均亩产1158.7斤,比常规水稻每亩增产308.7斤,其中40亩高产田,亩产达1386.5斤.1978年在不同劳力、茬口、肥力水平的10个生产队试种646亩,平均亩产1081斤,比常规稻每亩增产309—322斤,其中中心生产队166亩杂交稻平均亩产1208斤.两年试种结果表明,在现有条件下,无论早茬晚茬、肥茬薄茬,杂交稻都比常规稻显著增产.现就高产栽培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叶祠样板,1965年推广双季晚稻农垦五十八获得了全面高产。全社种植六百二十二亩,占双季晚稻面积的37%,平均亩产达五百六十五斤,比当地小紅稻增产一倍多,不仅有一百九十四点六亩产量破天荒超过了早稻,而且出現了不少高产田块,其中八百斤以上的有一百零四亩,一千一百二十点七斤的有四点二五亩。双季晚稻农垦五十八的高产,不仅对全社的粮食闖过千斤大关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使人們打开了眼界,解放了思想。然而夺取双季晚稻农垦五十八的高产,并非一帆风順的,而是經过了很多的思想斗爭曲折过程。比如,在計划种植时,許多人前怕狼后怕虎,个别人借口对“群众負責”,要領导打“包票”。在育秧过程中,不少干部群众反映:“农垦五十八难管、难拔、难  相似文献   

6.
宾阳县顾明公社石村,有7个生产队和一个科学技术试验组,共有耕地856亩。1958年以来,基本上是连年增产,1963年双季稻亩产已突破千斤大关,1964年早稻又比1963年同期增产12.1%。其中科技试验组和第3、第4生产队,1964年早稻共244.69亩,平均亩产719.6斤。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常熟县王市公社南塘大队倪永福生产队1965年三麦获得了大丰收。全队129亩三麦,亩产500.5斤,比1964年增产56.4%,其中82.6亩小麦,亩产498.1斤,46.4亩大元麦,亩产505斤;接种中稻茬的  相似文献   

8.
博白县富山公社竹围塘生产队向来土地瘦瘠,作物产量低,全队100多亩水旱田,历年都有些丢荒不插水稻。1963年的生产搞得不错,早稻亩产也只有182斤,晚稻亩产才达318斤。1964年该队大抓推广良种、培育壮秧、增施肥料等技术改革,获得了空前大丰收,早稻74亩,亩产提高到472斤,晚稻96亩,亩产提高到402.5斤,成为全公社增产幅度最大的一个生产队,全年平均每人  相似文献   

9.
滁县瑯琊公社瑯琊大队,过去小麦产量一直不高,正常年景亩产六、七十斤,最好年份也不超过百斤。在地委的正确领导下,这个大队通过去冬今春的社会主义教育和树立样板田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采取领导干部、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民羣众三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推广科学研究成果,取得了午季大丰收。全大队一千五百一十亩小麦,总产二十六万六千六百五十一斤,比1964年一千五百二十一点六亩总产十万九千八百五十六斤增加一点四倍,平均亩产一百八十三点一斤,比1964年亩产七十二点一斤增加一点五四倍。全大队二十一个生产队,其中七个队平均亩产二百斤以上,两个队平均亩产三百斤以上。现将主要丰产经验总结如下,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六安卅舖位于淠史杭丘陵灌区,1964年省科委和我院在卅鋪公社建立了研究基点。1965年六安地委又决定以这个公社作为低产变高产的綜合样板,并派一批干部长期駐点,我院也增加了一些技术力量。为了加强統一領导,在地委直接領导下,成立了样板工作領导小組。同时选定卅鋪、楊公两个大队作为样板大队荒昀唇浌甯刹亢凸愦笊鐔T群众的共同努力,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虽然1965年生产上遇到比較严重的自然災害,但两个样板大队仍取得較好的收成,全社粮食产量比1964年增收八万斤,棉花增产幅度更大。1965年卅舖大队粮食亩产五百六十一点五斤,比1964年增产11.6%,皮棉亩产九十二斤,比1964年增产二点二倍多;楊公大队粮食亩产五百二十七斤,比1964年增产11.1%,皮棉亩产九十五点四斤,比1964年增产三点七倍多。有五个生产队,粮食亩产超过七百斤,少数丰产田亩产高达千斤以上。有八个生产队皮棉亩产超过百斤,最高的生产队皮棉亩产达一百八十三斤。  相似文献   

11.
怀宁县叶祠公社,在以阶级斗爭为綱、以生产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开展了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贯彻执行了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羣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在连年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全面丰收。1965年粮食预计总产三百三十九万斤,平均亩产一千零七十一斤,比1964年分别增长29.7%和30%;棉花总产可达三万六千斤,平均亩产皮棉九十斤,比1964年增长285.2%和69.8%;油菜籽总产九万斤,平均亩产一百八十七斤,比1964年增长51.4%;生猪饲养量一千六百四十三头,比1964年增长33.4%,基本上达到两亩地一头猪;多种经营也有很大发展。1965年丰收的特点是:季季丰收、项项丰收、全年丰收,粮、棉、油的产量不仅超过了历史上最高一年,而且还创造了许多高额丰产典型,有十四亩零七厘三季连作,亩产高达一千八百斤;有二百亩双季晚稻破天荒赶上或超过了早稻。其中有四亩二分五高产尖子,亩产达一千九百二十斤(内有双晚农垦五十八,亩产一千一百二十斤),有二十五亩五花籽油莱亩产达到二百四十七斤。由于1965年农业生产全面增产,对国家贡献也越来越大。三千六百八十五亩耕地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八十二万斤,比1964年增长25.6%;皮棉三万五千九百四十四斤,比1964年增长285.2%;油菜籽二万三千斤,比1964年增长15%;生猪三百九十头,比1964年增长一倍多,还提供了很多的鸡、鸭、蛋、菜等等。集体经济也不断地巩固与发展。1965年集体提留的儲备粮十五万七千斤,比1964年增长249%,提留儲备基金一万一千元,比1964年增长19.4%,提留来年的生产费用也有很大增加。一年来,我们在农业生产上取得的成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结果,是党的领导的结果,是实行“革命种田”“科学种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双季間作稻在我区宁国、旌德等地,已有十年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宁国、旌德两县1964年种植双季間作稻二万余亩,一般两季亩产都在七百斤以上,有不少社、队两季亩产达到和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綱要規定的指标,有些田块已突破了千斤。如宁国三元公社1964年栽种双季間作稻一千八百六十一亩,占水田面积的51%。早、晚稻两季亩产达七百二十二斤,比中稻、单季晚稻产量分別增产33.5%和53.4%。其中有九百八十一亩早、晚两季亩产达到八百斤,有一百二十五亩两季产量突破了千斤大关。  相似文献   

13.
六安丘陵地区,历史上是中秈稻区,单季晚稻仅在南部地区有少量栽培,主要品种是晚秈小紅稻、小冬稻、麻壳秈和晚糯寒阳糯、雪花糯、一根糯等。解放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单季晚稻面积逐年扩大,1955年栽插九十一点四八万亩,1956年迅即扩种到一百九十五点一万亩,占三稻面积的23.3%,以后每年都保持在一百四十万亩以上,占19.6—24%,1960年达二百八十六点一万亩,占32.3%,1963年由于早春气候反常引起严重烂秧,結果单季晚稻扩大到一百九十六点四万亩,占27.2%。目前单季晚稻在六安专区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搭配稻作了。  相似文献   

14.
一我县今年推广八千一百一十一亩矮脚南特号,普遍获得增产,一般亩产在六百斤到八百斤,高的千斤以上,比其他早稻品种增产一到三成。根据我們調查和各地汇报,矮脚南特插到那里,那里增产。早稻一向高产的圩区白果公社双圩大队占圩生产队,今年插十亩三分,亩产平均高达一千零二十斤。天林公社金山大队胜利生产队,今年插十二亩三分,亩产九百五十六斤六两。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15.
去年,我省种植单季杂交水稻近80万亩,平均亩产接近800斤,比常规水稻品种普遍增产。同时涌现了亩产900斤以上的地、县,千斤以上的公社,1200斤左右的大队,生产队和亩产1300斤以上、稻麦相加亩产达吨粮的高产典型。铜山县张集公社孟庄大队、国营东辛农场,丹徒县大港公社东方红大队等单位的高产田,亩产均超过了1500斤。据初步统计,全省1500斤以上的田块有13.4亩,1400—1499斤的有9.1亩,1300—1399斤的有229.8亩,1200—1299斤的有76亩(统计到的  相似文献   

16.
1965年,我省样板工作有了很大发展。据統計,这一年以农业科学研究单位为主要技术力量的样板共有五十三个,其中专区以上的三十一个(十四个专业样板,十七个綜合样板)。参加样板的科学技术人員,占現有技术人員50%以上,多的达70%。而且有不少研究单位的領导同志,亲自带队,长期蹲点。这是我省农业科学战綫上实現革命化的一个重大轉变。1965年我省样板工作的特点和取得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几方面。(一) 样板范圍大,增产显著。过去各地的样板范围只是一、二个生产队,現在都扩大到一个大队或一个公社,甚至更大的范围,并且增产幅度很大。如宿县城郊样板包括十二个公社,三十二点五万亩耕地,1965年二十一万亩小麦,平均亩产九十斤,比1964年增产70%,比邻近地区增产10—20%。蕪湖保丰公社样板,全社一万五千五百亩耕地,粮食平均亩产八百五十三斤,比1964年增长20%。怀宁叶祠公社板样,三千六百八十五亩耕地,粮食平均亩产一千零七十一斤,比1964年增长30%。經济作物样板,也同样有大幅度增产。如江淮丘陵  相似文献   

17.
北流县木棉公社第一生产队水田大都系秒质土,地力较瘦,历年都采用花生加晚稻的水旱轮作制度。1964年早(禾造)小花生获得了大丰收,77.1亩水田小花生,平均亩产400.7斤,每亩比1962年增产131.6%,比1963年增产31.5%。不但每亩收得花生藤两、三千斤作为晚稻基肥,同时也由于花生苗茂盛,根群发达,固氮能力强,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
我场自1964年以来,单季晚稻连续八年高产稳产,平均亩产1112斤(1971年因全部种植双三熟而未计算在内),其中1967年亩产1213斤,1972年亩产1225斤。最高田块亩产达1428.6斤。 在夺取单季晚稻高产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群体与个体是对立的统一,它们既互相依赖,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单季晚稻亩产千斤以下,群体与个体的矛盾较容易协调,要突破千斤关,这一对矛盾就尖锐了,需要解决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太和县原墙区农技站,几年来指导生产队用过磷酸鈣作豌豆(豆麦混种)基肥,得到显著的增产效果。每亩施过磷酸鈣四十至八十斤(說明:使用的磷肥系1959年的进貨,商业部門减半价出售,群众认为减效,故用量加大到八十斤)作基肥,可增产豌豆小麦一倍到二倍多,每斤磷肥增产二斤到三斤。如1964年原墙公社徐小庄生产队单施磷肥四十斤作豌豆基肥,亩产一百七十四斤,比不施磷肥的亩产七十斤,增产148%,每斤磷肥增产二点六斤;今年原墙公社小岳庄生产队每亩用八十斤过磷酸鈣和二千斤圈肥混合漚熟后作基肥,亩产豌豆麦三百  相似文献   

20.
北流县龙池公社围龙生产队1964年早稻亩产836.3斤,比1962年增产125.3%,比1963年增产77.6%,由原来的低产队变为高产队。这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社员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进行技术革新所取得的成果。围龙生产队,属半山区,四面土山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