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氮肥利用率计算方法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氮肥利用率是关系到施肥、农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指标,计算氮肥利用率的差减法与示踪法都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计算的氮肥利用率结果都偏低。分别总结了差减法和示踪法测定氮肥利用率的应用及计算方法,示踪法能够研究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及移动问题,但是测定的氮肥利用率仅仅是15N的吸收利用率,是氮肥利用率的一个部分,不能代表氮肥的吸收利用率。详细论述了差减法计算氮肥利用率结果偏低的原因,还对已有的改进方法作了介绍和评述,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王火焰  周健民 《土壤学报》2014,51(2):216-225
目前人们提到的我国肥料利用率数据都是基于常规公式获得的当季肥料表观利用率的计算结果,并由此认定我国肥料利用率比较低。本文提出养分真实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养分真实利用率是作物吸收的养分占种植作物消耗的养分比例。养分来源既包括施用的各种肥料养分,也包括土壤贮存的养分,其公式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施肥量-土壤养分的盈亏量)。养分真实利用率也可采用100%减去养分的损失率来计算,因各种途径未被作物吸收利用并离开耕层土壤的养分才是损失,而贮存在耕层土壤中的养分则不能算作损失。我国耕地土壤肥力的维持和作物吸收的养分都主要来自于各种肥料,因而养分真实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基本等同于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利用这一新的公式,我国的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无论是当季还是长期利用率都将远远高于当前文献报道的数据。新的算法获得的肥料养分利用率直接与肥料养分的损失率相对应,将有利于揭示肥料对粮食生产的实际贡献率和损失率,并推动土壤肥力的培育目标及施肥策略与养分损失率相对应,促进施肥技术向减少肥料损失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片面地提高目标不太明确却广泛使用的肥料表观利用率。未来大田作物的施肥量并不需要高度依赖测土施肥,而应主要依赖于作物生长对养分的消耗量和养分损失率来确定。  相似文献   

3.
氮肥利用率是一个评价施氮产量效益和环境效应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的计算和测定存在计算结果偏低和结果变异大的问题,希望通过研究提出规范、科学、合理的氮肥利用率测定方法。采用长期氮肥检测定位试验结果,分析空白对照和施肥处理小麦产量的逐年变化特征,应用常规差减法计算氮肥利用率,研究其年际间变化特点,提出测定氮肥利用率的规范的探讨。氮肥利用率测定规范:第一,空白对照吸收氮素达到相对稳定;第二,施肥处理作物吸收氮素量相对稳定;第三,必须采用稳定期内若干年的平均值。通过规范化的测定和计算,能够计算出比较合理的氮肥利用率参数,在施肥量120~180 kg N·hm-2范围内的氮肥利用率为69.2%~76.2%。建议氮肥利用率的测定遵循一定的测定规范,通过制定测定规范,测定出正确合理的氮肥利用率参数具有可比性,便于应用于科研和生产。  相似文献   

4.
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及调控途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是节水农业研究的关键指标。本文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分解为灌溉水利用率、降雨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其重要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构建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指标体系;同时,分别提出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降雨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措施,以提高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内的用水有效性,为农业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王火焰  周健民 《土壤》2013,45(5):785-790
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是当前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多种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法进行了简评,对我国肥料养分利用率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肥料向环境的迁移损失是肥料养分低效的根本原因,而土壤对肥料养分的吸附固定总体上不会导致肥料养分利用率下降。肥料养分当季利用率低主要因大部分肥料养分分布于根系不能高效吸收的土体范围而致。根据土壤中肥料养分迁移扩散能力有限、作物根系高效吸收养分的土体范围有限以及养分供应浓度((强度))直接决定养分吸收效率等研究结论,本文论述了根区施肥是未来大幅度提高肥料当季利用率的必然和关键措施。并对根区施肥进行了定义,提出了根区施肥的适用条件和未来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典型农田长期施肥的氮肥真实利用率及其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传统氮肥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吸收肥料氮占施用的肥料氮的比例,没有反映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其利用情况。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能反映土壤氮库变化的优势,分析不同施肥条件下作物的传统氮肥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真实利用率,揭示我国典型区域氮肥的真实利用和损失状况。【方法】本研究选用了两种旱地土壤(北京褐潮土和郑州轻壤质潮土)和两种水旱轮作土壤(重庆紫色土和武汉黄棕壤)上的长期定位试验(15~31年)在4种施肥处理,即不施肥(CK)、单施化肥氮(N)、化肥氮磷钾配施(NPK)和化肥氮磷钾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取样分析比较作物吸氮量、土壤全氮演变、年均氮肥表观利用率与真实利用率,并计算了不同施肥条件下的氮肥表观损失率与真实损失率。【结果】3个施肥处理,褐潮土、轻壤质潮土、紫色土和黄棕壤上的平均氮肥真实利用率为47.6%、56.6%、57.0%和56.3%,显著高于氮肥表观利用率(33.6%、42.1%、37.8%和25.8%)。这是因为NPK和NPKM处理的肥料氮在土壤氮库中的每年速率积累为N 6.26~37.3 mg/kg的。氮肥真实利用率在褐潮土和轻壤质潮土上比表观利用率高10.9%~17.5%在紫色土和黄棕壤上高18.6%~32.9%,说明传统氮肥利用率更为低估水田轮作下作物的真实利用率。NPK和NPKM处理,褐潮土和轻壤质潮土的氮肥表观利用率以每年1.76~2.49个百分点的速率显著上升,氮肥真实利用率以每年1.50~2.29个百分点的速率显著上升,说明华北旱地上化肥均衡施用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增加氮肥的利用率,减少氮肥的损失。黄棕壤上的氮肥真实利用率在显著增加而表观利用率没有显著增加,是由于NPK和NPKM处理的黄棕壤全氮含量以每年N17.5~37.3 mg/kg的速率在显著增加说明化肥均衡施用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增加黄壤的氮库库容。【结论】目前我国农田氮肥利用率普遍被低估约20%尤其是在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较大的水旱轮作农田。  相似文献   

7.
石灰性土壤上三种磷肥不同用量的磷肥利用率及其缓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供试三种磷肥虽其性质不同,但其磷肥利用率和缓效率表现趋势一致。磷肥利用率均随磷肥用量的增高而降低,呈负相关,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减小。磷肥缓效率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呈正相关。磷肥利用率和缓效率,过磷酸钙的利用率最大,缓效率最小;磷酸二铵磷肥利用率最低,缓效率最高;钙镁磷肥利用率及缓效率均居上述两种磷肥之间,但其P2O5用量小于142.5kghm-2时,利用率大于缓效率,P2O5用量大于285kghm-2时,利用率小于缓效率。由此可知:P2O5含量以水溶性为主要成分的磷酸二铵和P2O5为枸溶性的钙镁磷肥对石灰性土壤均不是理想的磷肥品种。本试验结果提示:石灰性土壤施用磷肥最好的方法是水溶性磷与枸溶性磷合理搭配,其最佳的配合比例应据当地试验结果而定。  相似文献   

8.
土壤磷素活化剂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肥的低利用率不仅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如何提高磷肥当季利用率、减少因磷肥损失带来的环境污染是长期以来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磷素活化剂的研制和应用是改善我国磷肥利用率低、磷素固化严重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有效地提高土壤中磷素利用率,减少磷肥施用量,缓解磷资源不足的矛盾,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本文总结了磷素活化剂的种类及各种活化剂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氮素利用率计算方法有多种,其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影响氮素管理的科学性。比较几种典型氮肥利用率计算方法的结果随有机肥施用水平和试验年限的变化,并从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讨论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方法】  以12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有机肥设置每季5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120、240、360、600 kg/hm2,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采用常规差减法、叠加法、比值法、氮素利用率法和氮素平衡法分别计算了不同有机肥料氮处理下不同年份的氮肥利用率。  【结果】  1) 用常规差减法和叠加法计算的有机氮肥当年利用率偏低,比值法计算结果适中,主要是空白对照作物可能吸收了施肥处理潜层扩散的矿质氮素,使得空白对照作物吸收氮素量比较高;叠加法氮肥利用率与常规差减法计算的结果差异不显著。2) 用比值法计算的氮肥利用率与国际通用氮素利用率计算法的结果很接近,如果能控制空白对照作物吸收的氮素量不受其它高氮肥处理影响,比值法与氮素利用率法的计算结果一致。3) 氮素平衡法考虑到了施肥对土壤氮素库的影响,是代表实际氮肥回收率的方法。计算的氮肥利用率呈现氮素平衡法好于氮素利用率法,氮素利用率法好于比值法。  【结论】  氮库变化影响比值法的准确性。在长期定位试验空白对照土壤氮素库相对稳定期,比值法是氮素利用率计算的简略方法;当土壤氮素库相对稳定条件下 (施肥处理和对照土壤氮素库不变,SN = 0),比值法、氮素利用率法和氮素平衡法计算结果一致;在土壤氮素库逐年增加或降低条件下,氮素平衡法是氮素利用率计算的最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稻“3414”田间肥效试验,发现彭水县半山区肥料利用率低,通过试验分析,认为当前彭水县半山地区水稻生产的关键是提高氮、磷、钾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西南黄壤性水稻土长期施肥效应,通过连续19年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西南黄壤性水稻土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1/2有机肥和1/2化肥配施(0.5MNPK)、全量有机肥和全量化肥配施(MNPK)4种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或有机肥可显著增加作物产量,NPK、M、0.5MNPK、MNPK比CK分别显著增产56.2%、57.8%、65.0%、74.0%;各施肥处理氮肥偏生产力(PFP_N)、氮肥内部利用率(IE_N)、氮肥回收利用率(RE_N)、氮肥累积利用率(ARE_N)分别为10.9~20.7kg·kg~(-1)、44.7~53.8 kg·kg~(-1)、13.6%~19.6%、12.0%~16.9%,均以0.5MNPK最高,MNPK最低,高量氮肥施用导致氮肥利用率较低;长期单施化肥处理氮肥利用率随时间保持持平或呈下降趋势,施用有机肥的各处理氮肥利用率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氮肥累积利用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长期施用有机肥尤其是有机无机配施作物产量稳定且氮肥利用率稳步提高。因此,常年高量施氮的黄壤性水稻土可适量减少氮肥用量,相应的进行有机无机肥料的合理配施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霍竹  付晋锋  王璞 《土壤》2005,37(2):202-204
本文研究了秸秆还田和N肥施用对夏玉米N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N肥施用都有助于夏玉米N肥利用率的提高,尤其是优化施N大大提高了夏玉米的N素利用率,并且提出了在京郊地区适宜推广的一种可行的培肥地力、增加产量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NOAA卫星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利用RS和GIS技术估算光能利用率的一种新方法。并以北京地区为例,利用2007年的NOAA18 1B卫星资料和20个气象站点的数据,研究了北京地区植被光能利用率及其时空格局,并分析了NDVI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NOAA18卫星资料能较好地估算北京地区植被光能利用率;北京地区植被的年光能利用率为0.04%-1.06%,平均为0.57%,年最大值为2.83%;落叶阔叶林的光能利用率为0.74%,灌丛为0.51%,农田为0.50%;光能利用率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森林,低值区分布于城区;四季的光能利用率变化明显,春夏秋冬季分别为0.31%、1.37%、0.49%和0.04%;利用年NDVI最大值可以较好地模拟年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旱区施肥量与农田水分利用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亏水和缺肥是防碍旱区农田水分利用率提高的两大影响因素。本文以北方旱地农业寿阳试验区的肥力梯度试验数据,揭示出施量和水分利用率为典型的抛物线关系,由此推导出求算最大和最佳施肥量的公式。农业水分利用率随施肥量的变化规律说明在最佳施肥量以内增加施肥可大大提高田水分利用率,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降雨,大幅度提高的物产量。在旱区运用本文的方法建立各种作物水分利用率与施肥量的关系式,再根据气象部门的长期降雨预报可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磷肥利用率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在大量田间试验及土壤、植株分析测定基础上,建立影响磷肥利用率的各个主要因子变化规律的函数模型,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影响磷肥利用率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磷量越大,磷利用率越低;土壤速效磷高,磷的利用率也低。只有合理地搭配氮肥、钾肥实现平衡施肥,才能使磷的利用率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通过对红壤水稻土17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研究,比较了不同施肥制度下水稻产量及肥料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早稻还是晚稻,有机无机肥配施施肥制度(OM)下的水稻产量都最高,相对于CK增产率分别为108.9%、53.8%;其次为节约型有机无机肥配施施肥制度(JF),增产率分别为83.3%、47.8%。对肥料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的研究可看出,节约型有机无机肥配施施肥制度(JF)和纯化肥施肥制度(NPK)的肥料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综合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两因素来看,JF施肥制度更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不同土壤类型下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对肥料的利用率,选取徐稻9号水稻品种,通过对比试验的方法,分别对测土配方施肥下水稻对氮、磷、钾肥的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土试验田中,采用测土配方施肥与传统施肥相比,对于氮肥的利用率为42.4%,比常规施肥提高了15.3个百分点;对磷肥的利用率为26.9%,提高了8.3个百分点;对钾肥的利用率为40.8%,提高了9.1个百分点。在潮土试验田中,对于氮肥的利用率为39.8%,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对磷肥的利用率为37.2%,提高了14.9个百分点;对钾肥的利用率为42.7%,提高了14.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为客观评价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进一步摸清常规施肥下冬小麦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现状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效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进行冬小麦氮磷钾肥料利用率,试验实行养分平衡供应,提高化肥利用效,通过试验,得出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效果。即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肥利用率比常规施肥情况下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增加4%、2.5%、2.1%。  相似文献   

19.
为客观评价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进一步摸清常规施肥下冬小麦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现状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效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进行冬小麦氮磷钾肥料利用率,试验实行养分平衡供应,提高化肥利用效,通过试验,得出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效果。即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肥利用率比常规施肥情况下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增加4%、2.5%、2.1%。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河南省潢川县推广应用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潢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该县黄寺岗镇油坊村与白术村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化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潢川县内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磷肥次之,钾肥较小。2)氮肥利用率与土壤基础地力养分含量有关,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低则氮肥利用率较高。3)磷肥利用率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质地有关。土壤速效磷含量低,磷肥利用率高;土壤黏重,施用的磷素养分易被吸附固定,因此磷肥利用率低。4)钾肥利用率与土壤质地、耕地类型有关。土壤质地为壤质或砂质,耕地类型为水田,施用的钾肥易渗漏流失,其肥料利用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