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不同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增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晋麦43号为材料,对3种覆膜条件下,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不同覆膜方式下其产量为地膜穴播〉条播盖苗〉膜侧条播〉露地条播(对照)。覆膜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高峰期比对照提前,前膜穴播和膜侧条播小麦增产潜力大,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慢,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灌浆速度等生理指标都显著高于条播盖苗和对照。  相似文献   

2.
浅山干旱地区冬小麦不同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连公 《耕作与栽培》2002,(5):17-18,30
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是小麦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小麦生产上台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该技术已形成地膜穴播、地膜沟穴播、膜侧沟播等多种形式,这些不同种植模式特色明显,增产效果各异。为了进一步确定陇东南地区旱地农业主要推广模式,为旱地小麦增产增收提供科学依据,在浅山干旱地区进行了冬小麦不同种植方式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单粒精播密度对幼龄果园间作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山西幼龄果园间作花生单粒精播的最适密度,以晋花7号花生为试验材料,在幼龄果园间作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单粒精播密度与双粒穴播对花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随精播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单株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双仁果率和饱果率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当单粒精播密度为18.0和21.0万穴/hm2时,干物质积累量与积累速率均高于对照(双粒穴播处理)。由2014年试验数据结合产量趋势方程得出,单粒精播最适密度为19.18万穴/hm2,与对照双粒穴播相比,可节种20.8%,增产7.39%。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1)冬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比常规栽培在不同播期生育进程都有所提前,全生育期提早1-3天;个体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和穗籽数均有所增加;主茎第一节间和第二节间长度都有所增长;产量提高3.87%-17.67%,但过早与过晚播种产量提高的均相对较少。(2)覆膜穴播冬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21日至10月16日;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12粒/穴。  相似文献   

5.
谷子渗水地膜波浪形全膜覆盖穴播免间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省神池县开展了谷子渗水地膜波浪形全膜覆盖穴播免间苗技术和普通地膜半覆盖穴播技术的对比试验,测定了谷子增产的微生态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两类指标。通过本研究,探讨得出旱地谷子增产微生态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的技术根源因素,即渗水地膜波浪形全膜覆盖穴播免间苗技术模式,其作为一套全新和较为完整的谷子旱作省人工高产栽培模式,是渗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其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等国内研究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粒重的花生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播种方式,研究粒重大小和播种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粒精播处理可使产量增加,与传统双粒穴播相比,在一垄两行播种方式下,相对大粒种子和相对小粒种子分别增产9.77%、4.19%;一垄单行种植方式下分别增产3.44%和2.77%。无论种子粒重大小,单粒精播处理的主茎高、侧枝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双粒穴播,但其荚果干重、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叶面积与双粒穴播间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干重、茎柄干重与单株叶面积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饱果成熟期与结荚期地上部干物重之差与产量间呈显著相关关系。采用垄作双行单粒精播模式,选用饱满粒重较小的种子,可达节本降耗、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方彦杰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0):176-181
为河西走廊绿洲罐区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大麦栽培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栽培及传统平作条播对大麦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全膜穴播栽培模式有利于大麦发芽,提高出苗率,加快大麦生长发育进程,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大麦叶片数、LAI、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垄作沟灌栽培模式有利于大麦千粒重的提高且具有晚熟效应。全膜穴播处理产量较平作条播和垄作沟灌分别高出10.9%和15.31%。全膜穴播栽培模式最有利于大麦生长发育及高产。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低杂种小麦生产用种量,加快新品种新冬43号的示范推广,设置了机械精量穴播和条播两种播种方式3个种植密度,进行田间取样考种和实收产量核算。结果表明,新冬43号精量穴播较传统条播降低播种量50%~62%,田间出苗率提高24%~28%,增产579~639 kg/hm2,节本增收2 655~3 090元/hm2;精量穴播有利于杂种小麦个体优势与群体优势协调,表现出明显的节种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晋绿豆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和密度对旱地绿豆各生育期植株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绿豆整个生育期,随着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均增加,蒸腾速率(Tr)降低。与膜上穴播与露地条播相比,膜侧穴播SPAD值分别高4.15%、9.40%,LAI高13.1%、24.5%,净光合速率(Pn)高10.15%、9.93%,蒸腾速率(Tr)高7.5%、11.2%,分枝期到始熟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高3.98%、4.73%。与露地条播相比,覆膜能够明显提高绿豆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随密度增加,绿豆单株荚数与产量提高明显,膜侧穴播和膜上穴播产量分别提高24.2%、19.9%。其中膜侧穴播(密度16.50万株/hm 2)  相似文献   

10.
在庆阳市合水县吉岘乡开展冬小麦全膜覆盖播期对产量的影响研究,采用不同播种期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分别设6个不同的处理,通过利用Excel、Dps软件对不同处理的产量进行处理,发现在合水县中等肥力水平田,全膜覆盖穴播种植播期较常规种植推迟10~15 d增产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李文刚 《中国种业》2014,(11):52-54
为了提出和建立起一套新型完整的旱作高产栽培模式,为旱地农作物省人工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依据,本文选择在山西省神池县开展了谷子渗水地膜波浪形全膜覆盖穴播免间苗技术和普通地膜半覆盖穴播技术的对比试验,测定了谷子增产的微生态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两类指标。通过本研究,探讨得出旱地谷子增产微生态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的技术根源因素,即渗水地膜波浪形全膜覆盖穴播免间苗技术模式,其作为一套全新和较为完整的谷子旱作省人工高产栽培模式,是渗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其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等国内研究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卢春生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140-142
通过对台湾加工专用型花生品种台南选9号春、秋两季的播种期、穴播粒数、种植密度、施肥水平(以N为代表)4个栽培因子的研究,明确了台南选9号春、秋季的最佳栽培技术为:春季以播期3月底至4月初,株距12cm,穴播2-3粒种,施纯N60kg/hm2为最适宜;秋季以播期8月初,株距12cm,穴播3粒种,施纯N45kg/hm2为最适宜。  相似文献   

13.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的增产作用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不同密度和不同施氮条件下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烯效唑干拌种提高了不同品种、播期、密度和施氮量下小麦的产量,以20 mg/kg的效果最好,烯效唑的平均增产效应在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早、迟播时增产效应更大,适宜浓度的烯效唑(10~20 mg/kg)与较高密度的基本苗(180~270×10  相似文献   

14.
旱地春大豆地膜覆盖增产节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覆膜穴播和膜际条播两种方式,研究地膜覆盖对大豆产量、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大豆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节水、增收效果。其中:覆膜穴播方式比对照增产50.6%,膜际条播方式比对照增产23.4%;地膜大豆生育期间耗水总量与露地对照相近,因此覆膜穴播和膜际条播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34.8%和26.1%。  相似文献   

15.
正花生传统双粒穴播技术,虽然有利于保证种植密度,提高土地及生长前期光热资源利用率,但是同穴双株往往造成个体间发育差异,单株增产潜力难以发挥,而且容易引起花生群体前期旺长,后期早衰倒伏,制约着花生单产和品质的进一步提高。花生单粒精播技术,改传统双粒穴播为机械单粒条播,能够培育健壮个体,稳定群体生长,充分发挥单株生产潜力,具有降低作业强度,  相似文献   

16.
卢春生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140-140
通过对台湾加工专用型花生品种台南选9号春、秋两季的播种期、穴播粒数、种植密度、施肥水平(以N为代表)4个栽培因子的研究,明确了台南选9号春、秋季的最佳栽培技术为:春季以播期3月底至4月初,株距12cm,穴播2~3粒种,施纯N60kg/hm2为最适宜;秋季以播期8月初,株距12cm,穴播3粒种,施纯N45kg/hm2为最适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广,覆膜模式不断改进。通过设置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垄作沟播、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平铺(不覆土)穴播4种覆膜模式和不覆膜露地条播(对照)5种方式种植大豆,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播栽培产量最高,达3364.7kg/hm2,较对照增产47.5%,为陇东旱地大豆高产栽培模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河套黄灌区麦田杂草绿色防控问题,在河套黄灌区小麦田杂草严重发生的区域,对小麦与杂草竞争关系观测的基础上,试验测定了采用不同小麦品种、种植密度、有机肥、耕翻次数、地膜覆盖方式等绿色控草措施的效果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以藜科杂草、籽粒苋和稗草危害为主的麦田,杂草出土滞后于小麦10天以上。杂草主要分布于行(穴)间,株数分别占66.6%(条播)、97.6%(穴播),且行(穴)中杂草长势较弱,单株鲜重较行(穴)间降低39.3%~41.9%,小麦生长前期生态抑草作用明显;绿色控草措施中除品种和种植密度对控草效果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措施控草效果明显。综合比较得知,黑色地膜全覆膜穴播、常规覆膜穴播、增加耕翻次数、无杂草草籽污染有机肥的株数防效分别为82.3%、71.7%、22.0%、8.6%;黑色地膜全覆膜穴播、常规覆膜穴播、增加耕翻次数、无杂草草籽污染有机肥的鲜重防效分别为98.0%、97.1%、23.9%、9.6%;黑色地膜全覆膜穴播、常规覆膜穴播、增加耕翻次数分别增产69.4%、56.4%、21.1%,可实现有机小麦生产机械化绿色控草以及低成本、高产量、规模化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1997 ̄1998年,在山西临汾就冬小麦地膜覆盖播种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覆盖条件下,不同覆盖方式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地膜穴播〉膜测条播〉膜侧撒播,膜打孔撒播,膜割条纹撒播。覆盖有效抑制了稞间蒸发,但覆盖条件下撒播不及正常播种抗旱性强,反映出水分不足仍是覆盖小麦提高单产的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20.
叶面肥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47种叶面肥在小麦、玉米、辣椒、花生等14中作物上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作物上喷施叶面肥的增产效果差异较大,总体上表现为: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粮食作物,且应用在粮食作物上无减产现象,而在蔬菜作物和经济作物上均有一定的减产现象;(2)在不同作物上使用叶面肥,其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烘烤烟叶的外观明显提高,内在感官评吸质量基本一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