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幼虫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17β-雌二醇(0.1μg·L^-1、1μg·L^-1、10μg·L^-1、100μg·L^-1和1 000μg·L^-1)中,于第2、第4、第6和第8天取样,分别测定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结果表明,第2天时10μg·L^-1浓度组显著诱导双齿围沙蚕CAT、SOD和GST活性,1 000μg·L^-1浓度组显著抑制其SOD和GST活性。第4天时各浓度组SOD和GST活性均被不同程度诱导。第6天时低浓度组(0.1μg·L^-1和1μg·L^-1)显著抑制双齿围沙蚕CAT活性,高浓度组(100μg·L^-1和1 000μg·L^-1)则抑制其SOD活性。第8天时,除1 000μg·L^-1浓度组外,其余各组CAT活性均被不同程度诱导(P〉0.05),而SOD活性则受到抑制,10μg·L^-1浓度组显著抑制其GST活性。试验结果显示,外源性17β-雌二醇对双齿围沙蚕幼虫产生氧化胁迫,沙蚕幼虫SOD、CAT、GST对17β-雌二醇的响应与其暴露浓度及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
底内动物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沉积环境的生理耐受能力, 还具有适应沉积环境的行为策略, 而且其行为策略与周围微环境关系密切, 研究两者的关系可以从行为学角度阐释生物扰动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利用底内动物行为学观察装置研究温度(15 ℃、20 ℃和 25 ℃)对不同规格[大规格(2.2±0.2) g、中规格(1.5±0.2) g、小规格 (0.7±0.2) g]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行为特征的影响, 探究了不同行为过程对洞穴水交换、营养盐和溶解氧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 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不同规格双齿围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差异显著(P<0.05), 大规格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慢, 而中规格和小规格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温度和规格对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和轴向爬行时间影响不显著 (P>0.05)。规格对双齿围沙蚕的泵水量、泵水速率、轴向爬行速度及营养盐溶出效率影响显著(P<0.05)。泵水量和营养盐溶出效率均随着规格的增加而增大, 大规格沙蚕的泵水量最高可达 10.01 L/d; 径向起伏是双齿围沙蚕在洞穴中的主要运动方式和泵水方式 , 其洞穴中磷酸盐、亚硝酸盐、氨氮和硫化物的溶出效率分别可达 109.80 μg/(cm2?d)、6.02 μg/(cm2?d)、60.56 μg/(cm2?d)和 15.40 μg/(cm2?d)。双齿围沙蚕泵水溶解氧阈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规格的增大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 小规格双齿围沙蚕对高温和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大规格沙蚕; 双齿围沙蚕的泵水运动(生物灌溉)随温度的升高和规格的增大而增强, 其主要驱动因子是洞穴微环境的溶解氧含量; 双齿围沙蚕的泵水溶解氧阈值可使其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高的溶氧收益, 符合“最佳性理论”, 可称之为“最佳溶氧收益策略”。通过生物灌溉作用加速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现象是双齿围沙蚕为获得充足溶氧而产生的连带效应。  相似文献   

3.
以新鲜鱼油和氧化鱼油为脂肪源,制备6种过氧化水平的饲料,连续饲养初始体质量为(48. 8±0. 6) mg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60 d,然后测定沙蚕生长性能、体组成及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当饲料过氧化值(POV)超过7. 74 meq·kg~(-1)时,饲料系数显著上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则显著下降;当饲料POV超过11. 38 meq·kg~(-1)时,双齿围沙蚕的存活率、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沙蚕粗蛋白和体水分随饲料POV升高而逐渐降低,粗脂肪则随饲料POV升高而逐渐升高,灰分含量不受饲料POV显著影响;沙蚕丙二醛(MDA)含量随饲料POV升高而升高,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趋势与MDA相反,随饲料POV升高而逐渐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分别在饲料POV为11. 38 meq·kg~(-1)和7. 74meq·kg~(-1)时升至最高值。因此,双齿围沙蚕饲料的POV不宜超过7. 74 meq·kg~(-1),最好在4. 12 meq·kg~(-1)以下。  相似文献   

4.
用70%乙醇对双齿围沙蚕进行热浸提后,得到双齿围沙蚕浸膏。然后对得到的浸膏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3部分萃取物。对双齿围沙蚕浸膏及各有机溶剂萃取部分进行抑菌试验和血管紧张肽I转化酶(ACE)抑制测试。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浸膏及各有机溶剂萃取部分均具有抑制ACE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双齿围沙蚕石油醚萃取部分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活性,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对枯草芽孢杆菌、希瓦氏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菌活性,正丁醇萃取部分对希瓦氏菌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隶属于沙蚕科,围沙蚕属,是我国沿海潮间带多毛类生态类型的主要代表和优势种类。由于其在医疗保健、水产养殖及垂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用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关于双齿围沙蚕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工繁育[1-3]、生态修复[4]和疾病防治[5]等方面。当前双齿围沙蚕多采用水泥池或用黑膜铺设土池养殖,养殖过程中主要投喂饼粕及其他水产养殖动物(如对虾)的配合饲料,这些饲料与双齿围沙蚕的营养需求并不一定相符,常导致其生长缓慢、饵料转化效率低,造成养殖成本高,对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我省双齿围沙蚕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笔者结合2019—2020年开展的双齿围沙蚕人工繁育试验和生产,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盐度与体重对双齿围沙蚕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盐度与体重对双齿围沙蚕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在1.0%~4.5%时,0.5 g体重规格双齿围沙蚕的生长差异不显著,而盐度在5.0%时生长显著下降;体重在0.2~3.0 g的相对生长率(SGR)随体重增加而逐渐下降,绝对生长率(AGR)则以1 g体重时最高。  相似文献   

7.
在以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为养殖基质的养殖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亲体成活率、变态率、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和性腺系数(GSI)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蓠为基质的养殖条件下,温度对双齿围沙蚕亲体的成活率、变态率、绝对繁殖力、体重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温度为22℃、24℃时,双齿围沙蚕的成活率达82.0%~86.0%,变态率为44.0%,体重为5.22g,绝对繁殖力为23.17万粒,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双齿围沙蚕相对繁殖力在4.27万~4.44万粒/g之间,性腺系数在64.06%~67.04%范围之内,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以江蓠为基质的养殖条件下,22~24℃是双齿围沙蚕亲体培育的最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浓度梯度污染暴露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石油烃和Cd2+、Cu2+对毛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不同质量浓度的Cd2+处理毛蚶16d,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对照组无显著变化;而Cu2+处理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受到显著的抑制;石油烃处理组,明显地诱导毛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结果表明,毛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重金属Cd2+的变化不敏感;毛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受到重金属Cu2+抑制,但其最大抑制率低于50%;石油烃诱导毛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最大诱导率高于50%,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变化与石油烃的质量浓度显著相关。毛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来评价水生态系统中石油烃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评估养殖和野生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作为亲虾饵料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本研究分别对山东沿海养殖和野生双齿围沙蚕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常见重金属含量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及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携带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沙蚕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沙蚕中含量(P0.05),粗蛋白、水分、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沙蚕中的对虾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EAA/TAA)均在40%左右,对虾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均在60%以上,符合FAO/WHO关于高品质蛋白的标准,依据两组沙蚕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养殖沙蚕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含量高于野生沙蚕含量;养殖沙蚕的不饱和脂肪酸(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含量分别为(66.15±3.77)%和(54.11±2.58)%,均显著高于野生沙蚕的含量[(56.13±6.60)%、(43.28±5.50)%](P0.05);对常见重金属铬(Cr)、铜(Cu)、镉(Cd)、铅(Pb)、砷(As)、汞(Hg)的检测发现,养殖沙蚕重金属的含量明显低于野生沙蚕的含量(P0.05),且野生沙蚕中As的含量严重超标;在对虾常见携带病毒WSSV和IHHNV检测中,养殖沙蚕均呈现阴性,而野生沙蚕IHHNV呈现阴性,WSSV呈现阳性,说明野生沙蚕可能携带WSSV。从营养价值、饵料安全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养殖双齿围沙蚕作为亲虾饵料的效果明显优于野生双齿围沙蚕。  相似文献   

10.
以白鱼粉为蛋白源,制备6种蛋白水平分别为25%、28%、31%、34%、37%和40%的等能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24.7±0.9)mg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 ind沙蚕,连续饲养60 d,测定沙蚕生长性能、体组成及养殖底质的总氮。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存活率不受饲料蛋白水平影响;末均重和特定生长率先随饲料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饲料系数和日摄食率则先随饲料蛋白水平显著下降,当饲料蛋白水平达到31%以上时均开始趋于稳定;蛋白质效率则始终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而显著下降。沙蚕的粗蛋白先随饲料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当饲料蛋白含量达到31%以上时趋于稳定;体水分及灰分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体脂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显著下降。当饲料蛋白水平超过34%时,养殖底质总氮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并且饲料蛋白水平越高,养殖底质总氮的升幅越大。根据饲料蛋白水平与双齿围沙蚕特定生长率的折线方程分析,双齿围沙蚕饲料的最适蛋白含量为31.61%。  相似文献   

11.
海湾生境状况评价是科学客观认知海湾环境及其栖息生物的状态以及揭示时空演变趋势的评估方法。综合考虑渤海湾生境现状、压力和影响因素等,建立指标体系;结合中尺度区域(渤海)的数据分析结果,给出评估区域(渤海湾)的指标临界值并建立定量评价模式,评估判断渤海湾生境状况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趋势。结果显示:水质状况为一般,趋势为向好变化;沉积物生态风险指标为优秀状况,向好趋势,重金属RI和E_r^i趋势均表现为明显降低;浮游植物、底栖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均为一般状况,从趋势来看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向差趋势,底栖生物为向好趋势;鸟类数量和种类近年来增长,指标评价为良好状况,向好趋势;渤海渔业资源持续恶化,指标状况为较差;潮间带湿地退化率超过60%,栖息地退化严重,状况为恶劣;自然岸线急剧减少且破碎化严重,岸线利用呈持续高强度,指标状况为一般,变差趋势。  相似文献   

12.
海水养殖沉积环境硫化物污染及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中有机质、重金属、氮、磷、硫化物等含量的增加加重了沉积环境的污染。本文分析了海水养殖沉积环境中硫化物、有机质、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并提出相应修复的方法。去除硫化物是修复海水养殖沉积环境的重要途径,详述了去除硫化物的方法——生物修复法和沉淀法,并提出含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高铁酸盐等辅以絮凝剂的沉降法是养殖沉积环境修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湄洲湾牡蛎体重金属和石油烃的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1998年4月和8月据湄湾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牡蛎体重金属和石油烃的含量及分布。结果表明:湄洲湾福建炼油厂码头(上西)附近海域,牡蛎体重金属和石油烃的含量明显高于湾内其他养殖区。Cu、Cd、Zn 和石油烃的含量分布呈湾西岸水域>湾东岸水域>湾口水域。牡蛎体Cu污染指数的范围和平均值分别为0.17-0.88和0.30,属微污染到轻污染水平。Pb、Cd、Zn污染指数的范围和平均值分别为0.008-0.09、0.06-0.24、0.03-0.13和0.05、0.13、0.08,总体上属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02年3月至2003年9月间对福州市近海养殖区菲律宾蛤仔体内的汞、砷、铅、镉、石油烃、多氯联苯、粪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含量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养殖区内的养殖菲律宾蛤仔中的总汞、多氯联苯、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菌符合国家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标准;个别养殖区生物体内铅、砷、镉、石油烃的含量超标;养殖区养殖生物中的粪大肠菌群、副溶血性弧菌严重超标。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羊栖菜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多种影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温度、光照强度、营养盐、重金属)和生物因素(种质、生长阶段、敌害生物),以期为羊栖菜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提高羊栖菜的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4~2016年夏季对靖海湾松江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等相关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从不同方面分析该海域的水质情况。结果显示,靖海湾保护区海水环境综合质量指数范围为1.04~1.69,评价等级为轻污染。有机污染指数范围为4.66~9.23,处于严重有机污染状态。根据营养化评价模式分析得出,2014年靖海湾保护区处于富营养状态,2015年和2016年均处于氮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状态。主成分分析显示,溶解无机氮(DIN)、As、Zn具有较高正载荷,为影响该海域水质的主要环境因子,应予以重点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渔业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本文根据2000~2002年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渔业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研究及变动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水域营养盐含量十分丰富,约90%无机氮是以硝酸盐形态存在。该水域主要受营养盐、重金属及有机物的污染。其中杭州湾水域受污染程度最为严重。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初级生产主要受磷营养盐的限制。总的来说,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渔业环境质量正呈逐步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辽东湾水体中石油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3-2014年春、夏、秋、冬季对辽东湾海域8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水体中石油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趋势,分析了其污染状况,探讨了其污染来源.结果显示,辽东湾海域海水石油类含量范围为(0.003-0.239) mg/L,平均为0.027 mg/L,随着季节周期性变化波动,整体呈下降的变化趋势;春、秋、冬季各航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海水水质超标准现象,表底层石油类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具有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趋势,石油类含量呈沿岸高于远岸,开放海域大于海洋保护区的平面分布特征.深入分析发现,石油类含量范围为0.030-0.032 mg/L,分布区域面积最广,为6960 km2,占调查海域的27.0%;集中分布在辽东湾北部沿岸和西部近岸海域.石油类含量低于0.024 mg/L的区域分布面积为2806 km2,占辽东湾调查面积的10.9%,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石油类含量高于0.032 mg/L,区域分布面积为1170 km2,仅占辽东湾调查面积的4.5%,集中分布在辽东湾西部沿岸港口区海域.季节变化主要受机动渔船海上作业污染影响;陆源输入和人类海上活动的输入为辽东湾海域石油类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根据2018年5、8月对海州湾大竹蛏(Solen grandis)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营养盐、重金属、石油类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保护区海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富营养化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从不同角度分析该保护区的海水环境质量。结果显示,除部分站位无机氮(DIN)含量略超标外,海州湾保护区其他监测因子均符合国家Ⅰ类海水水质标准。2018年海州湾保护区海水综合质量指数范围为0.31~0.39,属于尚清洁等级。N/P值均大于Redfield系数,且磷酸盐(PO4-P)含量较低,表明该海域营养盐结构为磷限制。富营养化指数范围为0.05~0.27,海水为贫营养状况。有机污染指数范围为-0.24~0.81,该水域有机污染程度较轻。与2008~2013年历史调查数据相比,近年来,海州湾保护区海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诱导贝类金属硫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在参与必需金属元素调节和非必需金属元素的解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MT的结构与功能,对贝类MT的诱导机制、解毒机理、降解与金属排除进行概述,探讨了MT诱导合成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由于贝类MT能够通过多途径诱导,而且存在众多的环境因素和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MT的变化规律往往出现较大的波动性。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会是贝类MT作为污染监测指示物的研究、重金属诱导MT数学模型的构建以及贝类MT产品的开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