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小麦耐铝遗传、基因定位及外源种属耐铝基因探索方面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外源耐铝基因对提高小麦耐铝性的作用,并报道了在这方面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2.
小麦的耐盐性及其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盐碱地是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培育耐盐小麦品种是有效利用盐碱地、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就小麦耐盐机理、耐盐性鉴定方法、种质鉴定与品种选育、外源基因利用、耐盐性遗传和耐盐基因克隆等6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提出了进一步改良小麦耐盐性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先前的研究表明,小麦的耐铝性是由几个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本试验用中度耐铝小麦“中国春”的一套非整倍体(双端体)进一步对其部分耐铝基因作了定位和定性研究.用经过修改的“Pulse”法(作者,1983)评价供试材料幼苗的耐铝性,衡量耐铝性的标准是将4日龄幼苗的根在3种铝浓度(37、56、74μM)的营养液中于25℃下培养24h,再使幼  相似文献   

4.
大麦耐铝毒机理及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大麦酸铝毒害及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大麦铝毒害的首要症状是根系的生长发育受阻,根系微观结构改变,其机制可能包括:铝引起细胞死亡、缺乏细胞壁合成底物、铝影响DNA合成以及矿质元素吸收等几个方面。大麦可以通过增加根际分泌物如有机酸、多肽等螯合根际铝,也可提高根际pH使铝沉淀,减弱铝毒性,对进入细胞内的铝也可通过与铝形成无毒的复合物,或将铝主动运入液泡中,解除内部铝毒。对大麦的遗传研究表明,大麦耐铝性是由单基因控制,耐铝性不同的品种分别是由多基因座控制。利用苏木精染色等方法已鉴定出一些耐铝材料,通过突变体筛选已获得了一些抗铝的大麦品种。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望将小麦耐铝基因导入大麦,显著提高大麦耐铝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多倍体小麦中的二倍体化染色体配对由几个有着主要和次要作用的Ph(部分同源配对)基因控制。在这些基因缺失或被来自于其它物种的基因(Ph'基因)所抑制时都会出现部分同源配对。把拟斯卑尔脱小麦(Triticumspeltoides即Angilopsspeltoides)的Ph'基因导入了普通小麦(T.aesticum),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被导入的成对Ph'和独立Ph'基因的表现。因Ph'基因对小麦的Ph基因表现上位,在杂种F1代中小麦与外源染色体发生了部分同源配对。利用Ph'基因无性系,证实了小麦和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配对。由于在杂种F1代中出现了部分同源配对,并且不需要细胞遗传学操作,因此Ph'基因无性系可能是一个快速有效地向小麦导入外源基因的通用工具。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讨外源玉米pepc基因改良小麦光合性能的机制,以基因枪介导T4代的转玉米pepc基因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期和灌浆期外源pepc基因对小麦内源光合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了转基因小麦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产量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pepc基因的表达上调了小麦C4微循环ppdk基因(丙酮酸磷酸双激酶基因)、nadp-me基因(NADP-苹果酸酶基因)、ca基因(碳酸酐酶基因)和C3循环rbcL基因(Rubisco大亚基基因)的表达;小麦灌浆期,pepc基因的表达仍显著上调C4微循环ppdk基因和nadp-me基因的表达,而ca基因和C3循环rbcL基因、rbcS基因(Rubisco小亚基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差异不大。相应的酶活性在转基因植株中比对照有所提高,灌浆期增幅最大。两个测定时期的转基因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均比对照显著提高,在灌浆期增幅最大,比对照提高10.35%~22.77%。产量性状方面,转基因小麦的单穗粒数和收获指数均有所提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玉米C4型pepc基因导入小麦后,促进了小麦原有的C4循环,从而提高了小麦的光合效率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远缘种的外源基因转入小麦的最新进展。过去的10年的主要成就是极大地扩展了远缘杂交的范围,并且开发才鉴定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的新技术,文章汇编了本实验室自1983年至今远缘杂交的结果和综合鉴定小麦外源易位系统的情况,并探讨了小麦外源基因转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远缘种的外源基因转入小麦的最新进展。过去10年的主要成就是极大地扩展了远缘杂交的范围,并且开发了创造和鉴定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的新技术.文章汇编了本实验室自1983年至今远缘杂交的结果和综合鉴定小麦外源易位系的情况,并探讨了小麦外源基因转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小麦激光育种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小麦激光育种的成就,激光诱变小麦的生物学效应及激光育种的特点;阐述了激光诱变小麦的生理生化特点和遗传机制;阐述了激光诱变在转移外源基因及远缘杂交等方面的研究状况,从多方面说明小麦激光育种是一种快速、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麦激光育种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小麦激光育种的成就,激光诱变小麦的生物学效应用及激光育种的特点;阐述了激光诱变小麦的生理生化特点和遗传机制;阐述了激光诱变在转移外源基因及远缘杂交等方面的研究状况。从多方面说明小麦激光育种是一种快速,并具有广阔前景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小麦品种耐铝性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铝敏感性差异,以铝敏感品种Scout 66和耐铝材料Atlas 66为对照。分析了小麦主栽品种鄂麦12、鄂麦18、小偃6号和山农1355在不同铝离子浓度条件下根内铝离子的富集和根部有机酸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供试的4个小麦主栽品种均对铝离子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其中鄂麦12和小偃6号在铝离子浓度为100μmol/L时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而鄂麦18和山农1355则在铝离子为150μmol/L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经铝胁迫后,未检测到4个小麦主栽品种及铝敏感品种Scout 66根尖有机酸分泌的现象,而耐铝小麦品种Atlas66经铝诱导后检测到有明显的苹果酸积累。这些结果说明小麦对铝的耐性与铝诱导的有机酸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大麦酸铝毒害及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大麦铝毒害的首要症状是根系的生长发育受阻 ,根系微观结构改变 ,其机制可能包括 :铝引起细胞死亡、缺乏细胞壁合成底物、铝影响DNA合成以及矿质元素吸收等几个方面。大麦可以通过增加根际分泌物如有机酸、多肽等螯合根际铝 ,也可提高根际 pH使铝沉淀 ,减弱铝毒性 ,对进入细胞内的铝也可通过与铝形成无毒的复合物 ,或将铝主动运入液泡中 ,解除内部铝毒。对大麦的遗传研究表明 ,大麦耐铝性是由单基因控制 ,耐铝性不同的品种分别是由多基因座控制。利用苏木精染色等方法已鉴定出一些耐铝材料 ,通过突变体筛选已获得了一些抗铝的大麦品种。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有望将小麦耐铝基因导入大麦 ,显著提高大麦耐铝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小麦近缘野生种及某些野生草本植物具有的有益性状可导入普通小麦。通过小麦与近缘野生种的广泛杂交,以及对远缘杂种的细胞遗传操作,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对配对控制机理的调控和诱导易位为基础的染色体工程方法己应用于从一年生或多年生小麦族野生种转移特异性病虫害抗性基因。利用DNA标记有助于更精确地鉴定期望的基因型,从而促进了向小麦的基因转移。这类标记也特别有助于监测外源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渐渗。  相似文献   

14.
渍水是稻麦轮作区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灾害,它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抑制其生理生化代谢和物质转运,进而降低产量和品质.为了给稻麦轮作区小麦的耐渍栽培提供参考信息,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小麦耐渍性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选育耐渍品种、合理施肥和喷施外源调节物质、渍水锻炼等是提高小麦耐渍性的主要技术措施.建议在今后的小麦渍水研究中应综合考虑环境因素的叠加影响,并应充分运用分子技术手段辅助传统育种,以加快耐渍小麦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5.
小麦染色体配对受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基因系统控制,其中Ph 基因的存在强烈抑制了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控制这些基因的表达,将增加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频率,从而发生交换,对于外源基因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小麦染色体配对机制、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手段、外源Ph 抑制基因的应用等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讨论,以便利用这些材料在转移外源基因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诱导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染色体配对受一个复杂表密的基因系统控制,其中Ph基因的存在强烈抑制部分同源杂色体的配对。控制这些基因的表达,将增加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频率,从而发生交换,对于外源基因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小麦染色体配对机制、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手段、外源Ph抑制基因的应用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了讨论,以便利用这些材料在转移外源基因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进展许喜堂,王祥正,吉万全,薛秀庄(陕西省小麦研究中心杨陵712100)陕西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五”攻关及陕西省科委重点项目资助下,从“七五”期间开始了转移外源有用基因创造优异种质资源的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  相似文献   

18.
大豆在铝胁迫下分泌的柠檬酸与品种的耐酸铝性无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鹤  赵月春  郭秀兰 《大豆科学》2003,22(3):218-222
试验采用8个耐酸铝明显不同的大豆品种,研究了在铝胁迫下大豆有机酸分泌及其与耐性的关系。同时也比较了大豆铝敏感品种LJ和小麦耐铝品种Atlas在铝胁迫下有机酸分泌的差异。大豆幼苗在含10μM AlCl3的0.5mMCaCl2溶液中进行耐酸铝性筛选。结果表明,大豆品种在耐酸铝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大豆在50μM AlCl3铝胁迫下可以分泌大量的柠檬酸,但柠檬酸分泌量与大豆的耐酸铝性没有正相关性。经过铝处理一天的大豆,恢复一天后再用铝处理,多数品种分泌的柠檬酸明显减少,特别是敏感品种柠檬酸分泌大幅减少,但柠檬酸分泌量与耐酸铝性也没有相关性。进一步试验表明,大豆铝敏感品种LJ分泌的柠檬酸明显高于小麦耐性品种Atlas分泌的有机酸总量(柠檬酸和苹果酸)。另外,大豆主根的铝积累与耐铝性及柠檬酸分泌量没有相关性。因此,试验结果表明,铝诱导的有机酸分泌量及根尖的铝含量不能作为筛选大豆耐酸铝种质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9.
对同工酶的遗传基因及电泳检测方法、普通小麦同工酶结构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小麦外源种染种衍生系的建立及外源同工酶结构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指出以同工酶标记作为小麦外源染色质标记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标志酶的选择、对照的设置及有关酶谱技术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让小麦科技工作者对农杆菌转化小麦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综述了农杆菌转化小麦的研究进展,并就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系统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单子叶植物的遗传转化中,并在很多重要粮食作物中获得成功.目前国内外利用农杆菌侵染转化小麦的外源基因主要包括抗除草剂类基因、抗病虫基因、抗旱耐盐等抗逆基因等;遗传转化的受体也从幼胚、幼穗及花药的愈伤组织发展到植株的整体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由于基因型差异造成的小麦农杆菌转化效率低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繁杂的组织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