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今年特色萝卜多收6成而销路太差听说过卖房子的打广告,也听说过卖汽车的打广告,还真没听说哪个卖青萝卜的也打广告。可这新鲜事还就出了,就在前几期的《球迷》报上,而且登广告的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种萝卜的农民。在最近两期的《球迷》报上,不少读者都看到了一则“出售正宗沙窝萝卜”的广告,而这广告在同一期报纸上就登了4次,好像是生怕人家看不到。“这卖萝卜的登广告不是和卖煎饼馃子的登广告一样吗?得卖多少才能回来本钱呀。”看完这则新鲜的广告,一名读者就立马有了这样的想法,他甚至觉得,登广告的人思想和正常人多少有点不一样。在这则…  相似文献   

2.
过去只听说发包工程、采购之类有招投标,如今在福建省建瓯市房道镇徐地村,村民在村头卖春笋也要招标。今年3月31日下午,笔者在该村收笋点看到一片热闹景象。几家流  相似文献   

3.
从城里打工回来的刘福祥,因女儿的一席话,让他找到了一条财路。那天,读高中的女儿要到书店去买参考书。临走前说:“如今的参考书比课本还贵,每本十几元,用完了当废纸卖也就值两角钱。可又不能不买。如果能买别人用过的旧的,就会便宜多啦。”听完女儿的话,老刘眼前一亮,是啊,参考书是孩子学习的必需品,目前农村  相似文献   

4.
提起“卖豆腐”,你可能会说,不就是用黄豆磨成的“小四方块”吗这个流传几千年的作坊小生意,养家糊口还凑合,但从没听说过谁发什么大财,折腾出什么大名堂啊!  相似文献   

5.
只听过“过年”.可您听说过“卖年”吗?春节临近.一位天津商业大学的毕业生.很有创意的在网上卖起“新年”.把民俗传说实物化.刚刚运作两个月就已接到20万元的订单。这位85后的创业故事被不少人称赞.但也有学者提出.只有更加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才能把民俗经济越做越大。  相似文献   

6.
正"还没打广告,就已经卖出200多盆了,看来盆栽草莓是搞对了!"何胜波在大棚里管理着自己的盆栽草莓,高兴地说道。他的上万盆盆栽草莓长势正旺。一、露地草莓遇难卖何胜波以前和父母在家种菜。前年,他决定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草莓。种草莓的地以前是种水稻的,何胜波深翻细作,改良了土地,种植了20多亩露  相似文献   

7.
有烤羊肉串、烤红薯,听说过烤枸杞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3团13连职工魏庆海就是一个烤枸杞卖的人,他这一招还真有效益。4年前,魏庆海承包7.4公顷退耕还林地,将一半地种上了耐盐碱、耐干旱的枸杞树。夏季将采摘的枸杞鲜  相似文献   

8.
正时下,正是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郭庄村"水果萝卜"上市的时节。"普通的红萝卜每千克1元,俺村的‘水果萝卜'进入大超市当作水果卖,1个能卖到1元钱","去年我在江苏省新沂市最贵还卖过5块钱一个呢。"在郯城街道郭庄村萝卜地里,几个菜农交谈道。小小萝卜,经过郭庄菜农的宣传和推介,华丽转身,变成了一个大产业。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菜市场里有几家卖豆制品的摊点,可总是只有A店主的生意火爆,该摊点前总是围着不少人等着称商品。是A店的价格比旁边店铺便宜许多吗?不是,几个店铺的价格都差不多。是所卖产品的质量比别人的好很多吗?也不是,大家的进货渠道相似,质量也相近。是有独特的促销手段吗?更不是,小本生意利润本来就低,哪能搞什么促销呀。  相似文献   

10.
目前,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崇尚自然,女孩王晓晶“发明”了一种名为“小菜园”的盆栽蔬菜,把它搬到城里当做花卉卖,帮助城里人真真切切地过了一把“菜农”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就赚得盆盈钵满。  相似文献   

11.
今年37岁的邢余山1980年高中毕业后,便不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死种田.他卖过冰棍,贩卖过鸡蛋、鸡,早年经常把鸡贩运到上海去卖,起初每年只赚上千儿八百的贴补生计.  相似文献   

12.
<正>您听说过摆地摊能日赚1000元吗?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这个被您认为让人看不起的买卖怎么会这么赚钱?其实您不知道,摆地摊投入少,只要花费几千元、几百元,甚至几十元就可以起步,利润高,赚钱快,当天卖出就赚钱。农民工老聂500元起步摆摊卖袜子7年存款超过30万,下岗工人罗宏200元起步摆地摊卖牙刷三年买房,推销员陈丽娟摆地摊日赚700元,驾驶员小李摆地摊卖酱油日赚上千元,通过摆地摊创富的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13.
《农家致富》2008,(1):22-22
在寒风刺骨的冬天里,北京市玉蜒桥花鸟鱼虫市场里兴起了一个蝈蝈市场,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据悉,北京人热衷蝈蝈是这一两年的事。前些年玉蜒桥市场只有三四个摊位卖蝈蝈,价儿也高得邪乎。现在卖5元1只的,两年前卖百八十元,甚至上千元。听说今冬在北京露面的25万只蝈蝈是从暖房里“分”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苏齐 《农家致富》2006,(3):11-11
河北省邯郸市读者江某来电话。说有难题想请我们帮忙。事情是这样的:去年11月份,他家来了一个收古钱的,开价很高。并留了联系电话给他。说如果有以后可以联系。过了几天,村里来个几个卖古钱的。江某听说了。试探着买了几枚。然后打电话给收古钱的人,倒手赚了100多元。收古钱的人告诉江某,以后有多少收多少。过了几天,村里又有人来卖古钱,江某一下子拿出2000多元,购买了一批。  相似文献   

15.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有个红岩村,这里的果农都把新摘下来的柿子捂在手里,迟迟不出售。村民朱天保说:“价钱好了我们才卖鲜果.如果卖鲜果和卖柿饼收入差不多.就全部晒柿饼。”几年前.因为品种单一,上市的时间相对集中,柿子价格跌至最低谷。听说搞采摘可以卖得高一些,村民们个个搞起了“农家乐”,但是实践后才发现.游客购买的数量很有限.“农家乐”并不能改变柿子滞销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在河北馆陶县,一个年轻姑娘养起了苍蝇、喂起了蝇蛆,还靠这发家致了富。几年时间就成了百万富翁——1983年生的靳任任家在馆陶县王桥乡一山村,初中还没念完的她早早辍学,帮家里干活供弟妹上学。她卖过冰棒卖过菜,还养过鸡,但没赚到钱。  相似文献   

17.
孩子入托,在托儿所、幼儿园学习生活,早已不是新鲜事。但你听说过奶牛“入托”吗?奶牛“入托”,也就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鲜事,让奶牛住进“托牛所”,把  相似文献   

18.
下岗后,有谁想过,靠卖煎饼、包子或面条能成为百万富翁吗?但确实有活生生的榜样--辽宁省下岗工人张兴冬正是靠卖煎饼成了百万富翁.  相似文献   

19.
魏塬 《中国农资》2011,(35):11-11
孙长礼是山东聊城市临清市胡里庄乡人,家中种植有两亩小麦.原来一直是使用别的肥料。虽然也听说过芭田这个牌子,但是还一直没有用过。对于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心里还没有啥概念。2010年备小麦肥的时候,他在店里看着那么多的小麦肥,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零售店老板告诉他说,不如用芭田小麦肥,好多人用过了,都是又回来买的。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襄河农场的菜市场上,火炕韭菜卖得很火。这菜火,卖菜的人也火。这卖菜的人便是襄河农场家喻户晓的杏花。 杏花是山西人,丈夫南下打工后就没了音讯,杏花也就没了依靠。听说黑龙江地多,混生活容易,于是便来到了襄河农场,投奔了一家远房亲戚。可是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