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疫霉菌对杀菌剂抗性遗传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疫霉菌对甲霜灵、地茂散、霜脲氰、乙磷铝、氟苯丙氨酸等内吸杀菌剂的抗性遗传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于疫霉菌抗药性遗传研究和抗药性监测治理以及疫霉菌所致植物疫病的药剂防治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3.
植物性杀菌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植物性杀菌剂经不断研究,目前已发现许多植物具有杀真菌,细菌和钝化病毒的作用,并正在进一步开发,利用,希望能得到高效,优质,经济的新一类杀菌剂。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社区草坪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草坪具有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但随着草坪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草坪病害的发生,常常造成草坪大面积枯死,不仅影响观赏价值,又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品种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5.
6.
无公害蔬菜常用高效低毒杀菌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防治真菌病害的杀菌剂1霜脲锰锌又称克露、露克星,是由霜脲腈和代森锰锌混配而成.该药属广谱杀菌剂,具有局部内吸作用,有抑制产孢和孢子侵染的能力,对真菌引起的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主要用于防治蔬菜的霜毒病和疫病等. 相似文献
7.
8.
从群体遗传学角度出发,建立了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选择模型:αtβt= ( ωθ) t·α0β0+ f[( ωθ) t - 1]/(1 - θω) 。其中α、β分别是病原菌对杀菌剂是敏感的( S) 和有抗性的( R) 的频率;ω是抗性病原菌的相对适合度;θ是不施药区面积所占的比例;t是持效期内病原菌的平均繁殖代数,f 是由敏感病原菌向抗性病原菌的变化频率。讨论了该模型的理论意义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近5年来国内外植物源杀菌剂的植物资源、有效成分、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在杀菌植物资源筛选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阐述了我国植物源杀菌剂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花卉土传真菌病害防治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对5种花卉土传病原真菌进行了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试验.结果表明,30 mg/L的雷多米尔-锰锌、金雷多米尔-锰锌、恶·甲霜、醚菌酯及10 mg/L的氰霜唑对何氏凤仙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 van Breda de Haan)的抑菌率均为100%;300 mg/L的金雷多米尔-锰锌和爱苗对香石竹疫病菌(P. 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 van Breda de Haan)的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率分别为75.61%和77.03%;300 mg/L的金雷多米尔-锰锌、爱苗和200 mg/L的氰霜唑对三色堇疫病菌(P. 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l van Breda de Haan)的抑菌效果明显,抑菌率分别为100%、85.49%和80.31%;300 mg/L的多硫对百日草茎基腐烂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trik)的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率为73.47%;对绿巨人褐腐病菌(Cylindrocladium spathiphylli Schoulties et al),则以300 mg/L的爱苗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100%,200 mg/L的氰霜唑、300 mg/L的多硫和恶霉灵的抑菌率分别为90.08%、89.69%和87.58%. 相似文献
12.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4种拮抗真菌(Trichoderma koningii、T.pseudokonin-gii、T.harzianum和Gliocladium spp.)分别用紫外光诱变,得到抗氧氮化铜、扑海因和多菌灵的变异菌株,这些变异蓖株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melonis)和生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minor)仍有较强的拮抗性。 相似文献
13.
14.
植物病害生防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微生物源杀菌剂(农用抗生素和活体微生物杀菌剂)、植物源杀菌剂、半合成杀菌剂、遗传工程杀菌剂等方面综述了植物病害生防制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展望了植物病害生防制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16.
17.
单位点杀菌剂是植物病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单位点杀菌剂的大量、广泛使用,抗性问题也随之产生。目前为止,有植物病原菌对各大类单位点杀菌剂均具抗性的报道。本文作者主要阐述了生产中常用的5类单位点杀菌剂,包括苯并咪唑类杀菌剂(MBCs)、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CFs)、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DMIs)、QoIs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的作用机理及抗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论述了抗药性产生的机理及抗性治理原则。MBCs作用于β-微管蛋白,抗性主要与靶标蛋白基因的点突变有关,突变造成的氨基酸变化多集中于第50、167、198、200和240等5个位置,主要突变位点为第198位,同一菌株通常只发生一个氨基酸变异,不同位点的点突变甚至同一位点的不同氨基酸替代均会引起抗性水平的差异;DCFs的作用靶标尚不清楚,病原真菌对其抗性可能与双元组氨酸激酶OS基因的点突变有关;DMIs通过抑制14α-脱甲基酶最终影响麦角甾醇的合成,抗性主要与Cyp51的点突变或过量表达或运输体的过量表达相关,Cyp51点突变是抗DMI的主要机制,同一突变对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敏感性表现不尽相同,不同位置的点突变在同一病原菌中对不同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影响也不同。点突变数量在不同的真菌中表现不同,有单个发生,也有多个同时发生,且对抗药性具有积累效应;QoIs作用于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III,抗性主要与Cytb的点突变有关,与抗性相关的点突变主要发生在Cytb的120-155和255-280两个编码区,其中G143A和F129L为最主要的点突变;SDHIs作用于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II,抗性主要与SdhB、SdhC或SdhD的点突变有关,大部分病原真菌对SDHIs的抗性与SdhB点突变有关,SdhB点突变发生位置比较单一,在多种病原菌中突变均发生在相同的组氨酸上即H272, 而SdhC和SdhD突变位点比较多。 相似文献
18.
19.
20.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遗传基础角度讨论了植物抗病分子机制以及植物抗病毒、真菌、细菌和线虫病基因工程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有关进展作了简单评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