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思行 《海洋渔业》1988,10(4):186-189
虾类是各国人民喜爱的水产品.近年来,世界虾类产量逐年上升,1970年为100万吨,1977年突破150万吨,1985年增至190万吨,其中,养虾产量占虾类总产量的7%.虾类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对虾类需求甚殷,从而促进了捕捞强度的增加以及新捕虾场的探捕与开发。据预测,到1990年世界虾类需求将增至190万吨。而目前普遍认为,虾类捕捞量已达极限,若要进一步增产,满足需求,  相似文献   

2.
<正> 虾类是各国人民喜爱的水产品.近年来,世界虾类产量逐年上升,1970年为100万吨,1977年突破150万吨,1985年增至190万吨,其中,养虾产量占虾类总产量的7%.虾类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对虾类需求甚殷,从而促进了捕捞强度的增加以及新捕虾场的探捕与开发。据预测,到1990年世界虾类需求将增至190万吨。而目前普遍认为,虾类捕捞量已达极限,若要进一步增产,满足需求,只有靠发展养虾业来弥补,否则将发生供不应求的局面。据美国海洋渔业署声称,到1990年世界养虾  相似文献   

3.
陈思行 《海洋渔业》1987,9(1):46-48
<正> 产销概述虾类是各国人民喜爱的水产品。近年来,世界虾类产量一直在逐年增加。1970年为100万吨,1972年为120万吨,1977年突破150万吨,1980年为165万吨,1983年增至170万吨,或者说4倍于国际市场贸易量,产值70亿美元。在170万吨虾中,养殖虾为8~10万吨,占总产量的5%。虾类产量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对虾类的需要量不断增加,从而加强了捕捞强度以及新渔场的探索与开发。  相似文献   

4.
虾类是海洋水产资源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之一,世界各国对开发利用虾类资源都很重视,六十年代世界虾渔获量约60万吨,进入七十年代后,虾的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目前在世界水产品市场上,虾仍属旺销货,因此,各国都在继续努力增加产量,以满足消费和出口。我国近海的经济虾类资源相当丰富,除黄、渤海的对虾资源已经开发外,其它虾类资源除群众渔业略有生产外,机轮渔业基本上都未利用。但是,我国台湾省、香港、日本和南朝鲜都在利用太平洋西岸的虾资源。目前,我国海洋水产资源呈衰退现象,因此,积极开发利用新资源、新品种已成  相似文献   

5.
捕虾技术     
虾类是世界贸易最重要的产品之一,这一点由其捕捞蓬勃发展方面足资说明。50年代,国外捕虾50万吨,而1986年世界虾类捕捞量是190万吨,其渔获量保持了增长的趋势,同时,虾类的人工养殖将得到发展。1983年时,印度、中国、泰国、印度尼  相似文献   

6.
一、世界渔业生产的变化 从五十年代以来,世界渔总产量每年以6%左右速度增长,1950年为2000万吨,1970年6400万吨,到1972年秘鲁餐捕捞量暴跌为止,以后有一些小波动,但产量继续增加,到1989年达1亿吨的最高历史水平,1990年下降到9700万吨,1991和1992年停滞不前,总的年增长率下降到2.5%。 在过去20年中高值鱼品种、大量底层鱼类(如大西洋鳕、山甲无须鳕、青鳍、黑线鳕和大西洋鲈)由于不断过度捕捞,产量大幅度下降,但中上层鱼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2.6亿多亩内陆水域,除去已利用人工养殖的外,都是捕捞自然资源的场所,捕捞产量建国初期1950年为30万吨,至1960年增加到66.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十年间增长1.2倍,此后连年减产,1978年降到29.6万吨,为建国以来的最低年产量,比最高年产下降56%。湖北省由1954年的14.35万吨降到2万吨,下降86%,安徽省由8.19万吨降到1.65万吨,下降80%.内蒙古由1960年的2.56万吨降到1.304吨,下降95%。产量下降的原因,除一部分捕捞水域改为人工养殖外,主要是水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特别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的近廿年尤为严重。诸如江河湖海间建闸筑坝、围湖造田,以及工业污染,水质恶化和酷渔滥捕,捕捞强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所有这些,导致了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8.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域面积约占全国淡水面积50%,渔业产量约占全国淡水渔业产量的60%。然而,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等正在威胁着这条母亲河,长江渔业资源及水生哺乳类资源正处于严重衰退的状态。长江流域自然资源捕捞量1954年曾高达42.7万吨,到八十年代初下降到20余万吨,而近几年捕捞产量维持在10万吨左右。 20世纪60年代长江主要经济鱼类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8%,80年代以后,优质鱼类在渔获物  相似文献   

9.
我国海洋捕捞业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5年全国海洋捕捞产量1026万吨,占当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45%,比1985年的348万吨增长了2.95倍,年递增率达11.4%。当前,我国海洋捕捞业面临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海洋捕捞强度与海洋渔业资源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海洋捕捞作业结构与海洋渔业资源状况不相适应,沿岸和近海海域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渔业资源继续衰退,特别是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资源利用严重过度;一些传统的捕捞鱼种或渔场已形不成渔汛,渔获对象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成熟提前的状况日趋明显;一些沿岸产卵场或水域…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来,世界渔业获得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进程和特点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五十年代为恢复发展阶段,水产品产量主要依靠沿岸近海渔业.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的捕捞能力都较小,资源较好,战后经过几年努力,1950年产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达到2,110万吨.在此基础上,发展到1960年的4,020万吨,十年内产量翻了一番,年增长191万吨.  相似文献   

11.
连环湖水域面积83.6万亩,已开发利用55.3万亩,是我省较大型的淡水湖泊。该水域水质良好,饵料生物丰富,平均水深3m左右,是鱼、虾类繁衍发育的理想场所。鱼类资源丰富,主要经济鱼类有鲢、鳙、鲤、鲫、团头鲂、草鱼等,近年水产品年度总产量在1500~2000吨(不包括对外承包水面的产量)。淡水虾类年产量在75~100吨,占水产品产量的4~6%。由于对水域中虾类资源保  相似文献   

12.
一、渔业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战后三十多年来,世界总人口增长将近1倍,达45亿。平均年增长率接近2%,这期间粮食生产也以略高于2%的平均年增长率在增长。渔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超过此数,三十年间约增长2.6倍,达7,200万吨(1978)。我国的渔业三十年间增长8.6倍,达430万吨(1979),超过了其他农产品的增长速度。三十年来,世界鱼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由于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的结果。例如,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对秘鲁鳀鱼资源开发,15年间就使东南太平洋的鱼产量从60万吨急升至1,400力吨;1948~1978年卅年间,对狭鳕、鲐鱼等资源的开发,使北  相似文献   

13.
外刊信息     
《海洋渔业》2001,23(1):51-52
世界海洋捕捞产量 有增加潜力 据FAO捕鱼技术处负责人说,世界海洋捕捞产量1997年是8610万t,1998年减少到7830万t,呈下降趋势,许多品种已被充分开发或开发过度。然而要把世界海洋捕捞产量提高到1~1.2亿t之间是完全有可能的。在某些海区,尤其是在东南大西洋和西南太平洋,若能采取以下措施,仍然有开发和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一、渔业概况 法国位于欧洲大陆,版图呈六边形,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5800万人。三面环海,北依北海、西临大西洋、南毗地中海,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法国为世界第4经济大国,在欧洲仅次于德国,法国亦是欧洲第一农业大国,农业约占经济总量的一半,也是欧盟重要的渔业国家。 法国渔业以海洋渔业为主,产量近59万吨。海洋捕捞作业的25%在法国水域,50%在欧盟国家水域,余25%在第三国专属  相似文献   

15.
水产信息     
FAO预测2010年世界渔业的产量根据FAO官方网站预测,2010年世界渔业产量将介于10700-14400万吨,其中约有3000万吨渔产品供制造非供人类食用的鱼粉及鱼油等产品, 而可供人类食用的渔产品约在7400-11400万吨间。渔业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成长迅速的养殖业,捕捞渔业也将因有效的渔业管理及其它水域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而增加产量。对目前已遭过渔的渔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海水养殖是指利用滩涂、浅海水域,采用人工措施,促进放养的海产动、植物繁殖生长,培育出预期规格产品的生产活动。包括海产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的养殖与增殖。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陆架传统渔场及其资源已经充分开发,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使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海水养殖和增殖愈益受到世界广泛重视,成为70年代以来海洋开发中的一项新的产业。我国的海水养殖业在80年代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特别是对虾养殖产量在1988年达到近20万吨,成为世界养虾大国。进入90年代以后,各地对海水养殖更加重视,如山东省、江苏省提…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是海洋渔业大省,去年全省海洋捕捞产量达到339.57万吨,占全国海洋捕捞产量的22.9%。长期以来,海洋捕捞业一直是全省沿海4市23个县、40多万渔民、110万渔区群众,特别是6个海岛纯渔区(全国共12个海岛县)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和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 随着国际海洋制度的变革,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渔用柴油涨价,特别是今年6月30日正式生效实施《中韩渔业协定》,使浙江省近90%在韩国管辖水域、韩方一侧过渡水域生产的外海捕捞渔船不得不退出传统的作业渔场,导致渔业效益将明显下降,渔民收…  相似文献   

18.
海洋水产资源是海洋渔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蕴藏量的多少直接和资源的补充情况、捕捞强度变化有关.如果利用合理,资源量将永盛不衰.反之,如果利用不当,酷渔滥捕,则资源遭受破坏,直接影响渔业生产的发展.东海区的大黄鱼,历来是闽、浙渔民的主要捕捞对象,在捕捞强度低的五十年代,由于资源基础好,产量一直较为稳定.自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由于盲目增加捕捞船只,延长作业时间,扩大捕捞场所,和大量捕捞幼鱼,使大黄鱼资源遭到很大破坏.近两年来,在捕捞强度比解放初期增加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情况下,大黄鱼总产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几乎下降到一九五五年  相似文献   

19.
印度养虾业     
<正> 印度的养殖虾类年产量为2.5万吨,约占世界养殖虾类总产量的4.2%。此项产业对印度而言,十分重要,因为它能使土地和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沿岸居民之收入。目前,全印度约有140万公顷之半淡咸水水域,其中6万公顷被开发,而12万公顷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在经历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资源衰退而带来的困境之后,近年来呈现了稳定增产的趋势。1988年总产量达到了347.46万吨,比历史上最高的1977年增加了28万吨,比低谷的1979年增加了133万吨。如何看待海洋捕捞业这一“柳暗花明”的局面;如何预测海洋捕捞面临的和未来的发展趋向,是值得海洋渔业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本文试通过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粗略分析,对今后的发展对策提出一些看法,同大家商榷。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