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Gt株基因组A节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PF鸡胚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Gx株进行培育,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致弱,使其成为弱毒株IBDV-Gt.从细胞适应毒中提取病毒dsRNA,通过反转录,使用Long-accurate PCR(LA-PCR)用一对引物一步直接扩增IBDV-Gt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的方法,得到一约3.30kb的片段.测序结果证明已获得3255bp的A节段全长,对vvIBDV-Gx株和IBDV-Gt株的全部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BDV-Gt株与国内外数株IBDV弱毒株的同源性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2.
IBDV中国超强毒株Harbin-1基因组B节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SPF鸡人工接种鸡传染性法氏囊冱病毒中国超强毒株Harbin-1,用LiCl分级沉淀方法从法氏囊组织纯化病毒基因组dsRNA,通过RT-PCR分两段扩增获得B节段的cDNA片段Ph12与pb34。将pb12与pb34分别克隆到pGEM-T载体上测序,然后进行序列分析,对各毒株VP1序旬进行同源性分析而得出的系统树表明Harbin-1与超强毒株IL3、HK46、UK661和OKYM之间的亲缘关系较其它毒株更近,但强弱毒株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Harbin-1 B节段序列中没有发现上述超强毒株所独有的7个氨基酸。 相似文献
3.
将本实验室保存的ZJ2000株囊毒加生理盐水研磨后接种9~10日龄鸡胚增殖病毒,收集尿囊液透析纯化,用蛋白酶K法提取病毒基因组dsRNA。通过RT-PCR获得基因组B节段全长的eDNA。并将其克隆到PUC18-T载体中进行测序。同时,本研究对GenBank中登录的IBDV基因组B节段进行了大量分析,发现B节段的5'-NCR存在1个基因高突变区,并且ZJ2000株的5'-NCR可形成独特的二级结构。经过对VP1一级结构的大量分析,筛选出B节段中17个可能对IBDV毒力产生影响的候选毒力位点,并在此基础上又对这些位点氨基酸的特性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这些位点对VP1功能影响的可能性,为深入研究IBDV基因组B节段对其毒力的影响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浙江分离株(ZJ2000)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浙江分离株(ZJ2000)基因组RNA为模板,采用Long-accurate RT-PCR(LA-PCR)一步法扩增并克隆了IBDV ZJ2000株基因组A节段全长c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克隆的A节段全长共3259个核苷酸,包括5'、3'端的非编码区(NCRs)和2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RF1和ORF2),与参比的血清1型毒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5.2%-99.2%。二级结构预测表明,在5'-NCRs存在1个大型的茎环发夹结构。ORF2编码145个氨基酸的VP5,与参比毒株的同源性高达98.6%-100%。ORF1编码1012个氨基酸的VP2/VP4/VP3,在氨基酸水平上VP2、VP3、VP4与参比毒株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4.9%-98.8、96.1%-98.5%、97.1%-99.2%。ZJ2000共有14-38氨基酸的替代,其中特有氨基酸6个,变异大多数集中在VP2高变区,突变率达2.9%-11%。第2个小亲水区内280位氨基酸由S替代了N、290位M替代了L。这2个突变可能与IBDV的抗原性有关。VP2-VP4剪切位点附近511和540位氨基酸的变异可能使ZJ2000株的毒力增强。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ZJ2000与欧洲Cu-1株、P2株、CEF94株和中国Harbin株的有关最近,而与欧洲、香港、日本的超强毒株和美国的变异株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Gx株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Gx株(野毒株)基因组为模板,用蛋白酶K法提取病毒基因组核酸dsRNA,在cDNA克隆的5'端上游引入了T7启动子序列,采用Long-accurateRT-PCR(LA-PCR)一步法扩增并克隆了病毒基因组A节段与B节段全长c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基因组A节段全长共3267个核苷酸,包括5'及3'端的非编码区和两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读框,基因组B节段全长共2843个核苷酸,包括5'及3'端的非编码区和一个开放阅读框。将IBDV-Gx株的A节段全长基因组及B节段全长基因组分别克隆入pMD18-T载体,构建成pMD-A、pMD-B两个带有T7启动子的重组质粒。两个重组质粒线性化后,进行体外转录,然后共电转染于鸡胚成纤维细胞37℃培养72h并传代。收获的细胞传代培养物分别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蚀斑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用RT-PCR扩增出了VP3及VP5基因片段,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到了特异性的荧光抗体,蚀斑试验结果表明蚀斑形成单位为3×103PFU/mL。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Gx株的致弱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研究成功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Gx株通过SPF鸡胚的快速培育及鸡胚成纤维细胞传代致弱,揭示了vvIBDV从超强毒力向弱毒力转化过程中,其主要结构蛋白VP2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化规律。对不同代次细胞毒进行了序列分析。发现细胞毒在第7代以前,VP2基因序列没有改变。与欧洲标准超强毒氨基酸同源性达100%;细胞毒第8代,有个别核苷酸发生了改变。但没有影响氨基酸序列;细胞毒第9代是变化复杂的过渡代;10代毒VP2基因与欧洲标准弱毒Cu-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7%;以后的细胞适应毒至20代。其VP2基因序列不再改变。致病性实验表明原代毒对4周龄SPF鸡致死率为64%。细胞毒第5代的致死率为60%,而20代毒对鸡无致病性。在鸡体内连续传代6代不返强。 相似文献
7.
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BC6/85株基因组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并克隆了IBDVBC6/85株基因组全长e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A节段全长共3260个核苷酸,与IM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7.4%,与其他血清I型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介于91.2%~97.1%;B节段有2827个核苷酸,与IM株同源性最高为98.6%,与其他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8.7%~98.6%。通过对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BC6/85株有21个特有氨基酸,其中15个位于多聚蛋白VP2—4—3。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BC6/85株与经典毒株、弱毒株和变异株的关系较近,而与超强毒株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8.
根据已发表的52/70株IBDV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特异扩增IBDV VP2基因的引物。以陕西地区分离的IBDV野毒XN株,HZ株为材料,以其基因组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了1.5kb的cDNA产物,将VP2基因克隆于PUC119质粒上,得到重组PUC119质粒。 相似文献
9.
10.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A节段编码序列cDNA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克隆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Harbin毒株的A节段编码序列cDNA基因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克隆的A节段基因共3101bp,包括两个完整的阅读框架ORFA1和ORFA2分别编码1012氨基酸的前体蛋白VP243和145氨基酸的VP5,两者有部分重叠。A节段编码序列基因的克隆成功为分子流行病学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地方流行毒株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省一些发病鸡场分离到JD1~JD10共10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毒株,用IBD标准阳性血清以琼扩试验进行了初步鉴定.并进行了IBDV分离物及其鸡胚适应毒免疫原对标准强毒IBDV-BC6/85株免疫保护试验,D78弱毒疫苗对IBDV各分离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以及分离毒株间交互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D78疫苗对JD2,JD5和JD10 IBDV分离株的保护率较低,分别为40%、50%和60%.分离毒株JD5、JD2及其鸡胚传代物E-JD2对强毒株的免疫保护率可达100%.交互免疫保护试验表明,JD2对其余各分离株的免疫保护指数达到80%以上,对标准强毒株和地方分离株均可产生有效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DK分离株的致病性和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测定了该分离株的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对SFP雏鸡的致病力以及扩增病毒的VP2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结果显示,DK分离株对鸡胚的ELD50为104.5/0.2mL,以2×10^3ELD50剂量感染SFP雏鸡出现典型IBD的临床症状、剖检和组织学病变;实验鸡发病率为100%,致死率为44.4%;DK株VP2基因序列与参考株的同源性为93.1%~97.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6%~97.5%,其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均与Cu-1wt参考株(经典株)同源性最高;DK株VP2氨基酸序列的七肽区SASWSGS及249Q、253Q、279D、284A、290M、313V、330S氨基酸位点均与强毒株的氨基酸位点一致;但其222P、256V、299N3个氨基酸不符合IBDV超强毒株的特征;而其第222、249位氨基酸为P和Q,与抗原变异株(vIBDV)的T和K也不相同。结果表明:IBDVDK株为中等偏强毒力病毒。本研究为IBD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原表位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离毒株ZB和TA3的细胞培养物采用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浓缩纯化病毒,免疫BALB/c小鼠,运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将免疫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建立了6株分泌抗IBDV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系1C1、1E6、2B2、2G8、3A2、3E2。间接ELISA测定,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抗体效价为102,诱生腹水的抗体效价为106~107。相加ELISA分析,这6株单克隆抗体对应不同的病毒抗原表位。中和试验结果表明,2G8对病毒有较强的中和能力,腹水的中和效价为105。用2B1和3E2配对建立的夹心ELISA可特异地检测IB DV。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广西分离株血清亚型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兔制备的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高免血清,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对从广西发病鸡群分离的4个IBDV代表性流行毒株和2个常用疫苗株进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6个毒株被分为2个血清亚型;根据试验所得的R值,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各亚型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目前在广西流行的IBDV野毒株之间以及其与疫苗株间的抗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对及时掌握广西IBDV流行毒株的抗原变异并为研制更有效的适合本地使用的IBD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Gt株免疫BALB/C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过三次筛选克隆,获得具有分泌抗IBDV抗体的7D_4、5D_2两株杂交瘤细胞系,并对7D_4及5D_2株进行了特异性、稳定性等方面的鉴定。试验表明,两株分泌的抗体能够特异地与IBDV VP2蛋白反应。7D_4株及5D_2株杂交瘤细胞上清ELISA效价分别为1:250、1:50,腹水ELISA效价为6.4×10~6、5×10~3;并运用7D_4、5D_2介导的相加ELISA进行抗原表位的初步定位,这两株单抗针对不同的VP2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