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土壤沙化极其严重 ,改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而这个地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很低。为了提高“两率”,在乌盟后山地区 ,引进保水剂及树盘覆膜 ,大大提高了水份的有效利用 ,使造林成活率提高 2 5 %~ 30 %。  相似文献   

2.
在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下,乌盟后山干旱草原地区二十多年来,共造了二十三万多亩大面积榆树用材林,发展了林业生产,初步改变了无林和少林的自然面貌,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严酷,当前还存在,成林不成材,大部分林木生长缓慢、衰退、严重干梢,形成“小老树”,甚至出现局部死亡的现象。这是当前乌盟后山干旱草原地区  相似文献   

3.
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八股地、中心、白音他拉、土牧尔台、东粱、红旗和达茂等7个国营林场,总经营面积20,667公顷。这些林场多数是1958年前后建的营造用材林的机械化林场。20多年来,他们的造林保存面积为10,667公顷,绝大部分是榆树“小老树”,成材困难。近几年来,由于这里的气候干旱,虫害较重,抚育管理跟不上去,出现了林木大量死亡现象。因此有些同志为这些林场的前途担忧。乌盟后山地区的国营林场如何发展?在这里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1、恶劣的自然条件是后山地区发展林业的不利因素。后山地区地处干旱草原,年降水量不到300毫米,土壤主要是地带性栗钙土和棕钙土,有机质含  相似文献   

4.
人工模拟飞播造林———灌木喷播造林是内蒙古自治区新技术推广项目 ,主要利用4BQD———40A型气力喷播机以配套动力进行灌草喷播造林。乌盟地区从1998年开始在乌盟后山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取得成功。灌木喷播造林在乌盟后山地区的推广 ,不仅提高了乌盟林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而且保证了造林质量 ,同时加快了乌盟生态建设的进程 ,对改善生态环境和播区人民脱贫致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乌盟后山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十年九旱 ,风沙不断 ,年降水量集中在七八月份 ,喷播造林能充分利用雨季进行抢墒播种 ,在乌盟后山地区的退耕地及…  相似文献   

5.
“小老树”就是指生长势差。未老先衰,不能成材的人工乔木林。形成“小老树”的原因,据初步判断,是以下几方面所致:一、造林地立地条件差,土壤贫瘠、于旱;二、造林前未进行整地;  相似文献   

6.
哲里沙地杨树“小老树”形成的原因是沙地土壤中水、肥严重不足,满足不了杨树正常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同时沙地土壤中缺少矿物质养分。另外造林密度过大是沙地杨树“小老树”形成的重要原因。要加强间伐稀疏和抚育。  相似文献   

7.
哲盟沙地杨树“小老树”形成的原因是沙地土壤中水、肥严重不足,满足不了杨树正常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同时沙地土壤中缺少矿物质养分。另外造林密度过大是沙地杨树“小老树”形成的重要原因。要加强间伐稀疏和抚育。  相似文献   

8.
榆树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树种之一,特别是乌盟后山地区榆树造林面积约占整个造林面积的80%以上。榆树耐低温、耐干旱、耐瘠薄。也比较能抗盐碱,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但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榆树大面积的死亡。据统计乌盟后山地区八○年死亡榆树面积约7万亩。部分林场榆树死亡率达80%,给林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为了控制榆树的死亡,我们于八○年六月到十月,协同乌盟森林病虫防治站及有关旗县林业  相似文献   

9.
“小老树”有的地方又称为“蹲山猴”,主要是人们对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违背“适地适树”的原则,或造林前不整地,土壤板结,造林后又不抚育和保护,使林地杂草丛生,牲畜破坏,久而久之即形成了“小老树”。小老树的形态特征:高生长仃滞,树冠大,主侧枝不明显,病虫害多,幼龄树呈现老龄树状态,影响树木成材。通常采用的几点改造小老树的方法是:一、培土:在行内挑沟,沟宽、深各40厘米,将挖出的土培在树木根际,促使小老树复壮。二、平茬:杨树小老树在早春土壤解冻前进行平茬更新,使之萌发出新  相似文献   

10.
学术活动     
河南省林园学会召开学术会议讨论平原地区“小老树”预防改造问题河南省林园学会于1965年元月21日至25日,在郑州召开了有生产部门、科研机关、农林院校等单位40位代表参加的平原地区造林技术学术会议,重点讨论了目前平原地区造林后林木所形成的“小老树”问题。经过成果报告和深入讨  相似文献   

11.
后山地区应大种柠条王冠洲按照乌盟“一退三还”的发展战略,后山地区要加大力度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大种柠条,让柠条坐正席、唱主角。一、大种柠条,符合后山经济建设的客观实际从1995年到1997年间,后山地区的7个旗县每年要退出200万亩低产田,种草种树,...  相似文献   

12.
乌盟后山地区的商都县二道洼乡,由于风沙危害严重,今年被国家列为“三北”防护林二期重点工程项目,还被乌盟定为后山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模式点。今年这个乡以农田防护林为主,春雨两季共造林6681亩,占总任务的95.4%;四旁植树1.5万株。其中,完成重点工程2674亩,占总任务的66.8%。在完成的重点造林工程中,包括农防林1064亩,总计林带49条、6.03万延长米;草灌乔围栏478亩;片林1132亩。经过检查验收,重点造林工程平均成活率81.3%,当年高生长平均40厘米,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晋西北杨树旱作丰产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西北的气候干旱、寒冷,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据土壤普查结果分析,70~80%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0.5%,养分水平在全国标准5级以下。植被稀少,生物产量低,大面积营造的杨树人工林,多数形成“小老树”。一、形成“小老树”的原因晋西北黄土地区杨树人工林低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地下水位较深。水分不足已成为造林成活率及成材率低的主导因素。为此,采取一系列造林技术则紧紧围绕“水”这个中心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地区现有杨树人工林面积近500万亩,其中有35万亩是“小老树”林。多年来,我们同有关部门协作。对“小老树”的形成原因、改造措施和予防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小老树”形成原因全区35万亩杨树“小老树,多数分布在重盐碱土、白干土和过分干旱瘠薄的风积土上。如洮南林场靠山营林区328公顷小叶杨,其中小老树面积就占3/4。通过土壤剖面和生长量调  相似文献   

16.
“小老树”是指树龄较长,生长缓慢或停滞,长期变化不大的树木。其特点是高生长和粗生长明显低于正常发育的同类树种。形成“小老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不同树种的遗传特性是形成小老树的内在因素。利用发育不良的枝条或苗木造林也可形成小老  相似文献   

17.
赤峰示范区杨树“小老树”及其改造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赤峰示范区内杨树“小老树”的实地调查,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造林密度、土壤水分、养分、树种选择及抚育措施不当等是“小老树”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模式,即更替树种、间伐、嫁接、建立混交林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四子王旗地处阴山北麓半干旱地区,气候寒冷,干旱多风,土地贫瘠,表土中富含物理性砂粒,风蚀沙化程度比较严重,因此把柠条作为该旗造林绿化的首选树种是非常适宜的。从1994年起四子王旗开始大力种植以柠条为主要树种的生态林,柠条林的分布面积迅速扩大,生态效益明显提高。总结十年来的造林经验,在乌盟后山地区造林应把握如下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在栗钙土地区,表土层浅、钙积层厚且离地表较近的土壤,群众称之为白干土.这种土在内蒙古地区分布较广,仅突泉县就有一百多万亩.白干土坚硬致密,通气不良,保水性差,肥力低,碱性偏重,不适于树木生长,特别是树木根系难于穿透,因而在这些地区造林往往失败,或形成“小老树”.要使在白干土地区造林成功,必须在改良土壤上下功夫.在目前人工整地造林为主的情况下,提出如下两种造林方法,供各地在造林实践中试用.一、平地、岗地、缓坡地高垄台造林方法.在平地、岗地、缓坡地堆高60  相似文献   

20.
文中论述了土壤动力水文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对其主要问题的研究进展,如土壤入渗特性,土壤水分运行特征参数,根系吸水问题,蒸发散,水量平衡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并讨论了土壤动力水文学理论在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用这一理论分析了黄土地区防护林体系合理造林密度和小老树防治与改造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