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油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含量时间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油松针叶中N,P,K,Ca,Mg元素含量时间变异的研究表明,这5种元素可分为三种类型:下降-季节性升降型(N,P,K),持续增加型(Ca)和稳定型(Mg)。 相似文献
2.
油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Ⅲ.养分元素生物循环和林分养分的平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1983年4月至1984年10月两个生长季中,我们对河北隆化的一片油松人工林养分元素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同时,实测了林分养分元素的输入、输出量。实验林分养分总积累量(五种元素总量为575.46公斤/公顷,林木年吸收量为122.72公斤/公顷,归还量为69.9公斤/公顷·年,养分归还主要是以枯落物形式到达林地,这部分占总归还量的86%。以归还/吸收作为循环速率参数,各元素平均为0,57。林分养分的输入、输出主要受降雨和林地状况影响,由于实验地区年均降雨量较小(<500毫米),近几年又连续受旱,大气输入养分量及林分输出养分量均较小。林分的养分平衡,氮、磷略有盈余,钾、钙、镁有少量亏损。 相似文献
3.
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刘春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9(1):1-10
研完了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的积累和生物循环等。并与类似立地条件的同龄油松纯林和栓皮栎纯林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生物量和生长量分别大于纯林;本文并从营养元素生物循环方面,分析了混交林生态系统油松和栓皮栎营养元素利用特点及营造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4.
京西山区油松侧柏人工混交林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姚延寿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11(2):38-46
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油松侧柏人工混交林的生物量及8种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并与类似立地条件下的同龄油松和侧柏纯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长量均大于纯林;不同林分不同树种的营养元素吸收、归还、积累和生物循环不同,混交林有利于营养元素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对油松针叶中营养元素含量季节变化的研究表明,各龄针叶中N、P、K含量在6月初较高,在生长季节中逐渐降低;Ca含量为持续增加;Mg含量在一龄叶中呈递增趋势,在二、三龄叶中基本保持稳定。并提出了分析油松针叶营养元素含量的最佳采样时期及最小采样株数。 相似文献
6.
油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Ⅱ.油松人工林养分元素的动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华北中山地区的油松人工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在林分各组分营养元素含量静态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林分养分元素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在一年中林木枝、叶、磷、钾、镁的含量因季节而异,其变化规律与林木的生长节律有关;(2)针叶凋落的年动态及其养分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林木生长节律影响;(3)林地枯落物平均年干重损失率为14%,与其它林种相比,该立地上的油松林分林地枯落物分解较慢。 相似文献
7.
8.
黄土区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分配格局和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陕北黄土区 3块油松人工林样地中 ,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中N ,P ,K ,Ca ,Mg等 5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分配格局和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油松人工林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为树叶 >树枝 >树根 >树皮 >干材 ;在油松人工林现存量中N ,P ,K ,Ca ,Mg总量分别为 319.5 2 ,32 .5 3,2 5 0 .0 2 ,2 19.11,4 3.5 4kg hm2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养分贮量分别为 6 6 8.75 ,0 .6 7,0 .2 4 ,195 .0 6kg hm2 ;油松人工林N ,P ,K ,Ca ,Mg的富集系数分别为 3.81,5 .19,18.78,1.0 7,4 .81;每生产 1t有机物质需要这 5种元素约 9.4 1~ 12 .19kg (hm2 ·a) ;乔木层中营养元素积累量为 4 71.2 7~ 6 6 8.75kg hm2 ,其中干材营养元素积累量约占乔木层的 14 .9%~ 16 .7% . 相似文献
9.
黄土区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分配格局和积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陕北黄土区3块油松人工林样地中,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中N,P,K,Ca,Mg等5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分配格局和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为树叶>树枝>树根>树皮>干材;在油松人工林现存量中N,P,K,Ca,Mg总量分别为319.52, 32.53, 250.02, 219.11,43.54 kg/hm2;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养分贮量分别为668.75,0.67,0.24,195.06 kg/hm2;油松人工林N,P,K,Ca,Mg的富集系数分别为3.81,5.19,18.78,1.07,4.81;每生产1t有机物质需要这5种元素约9.41~12.19kg/(hm2*a);乔木层中营养元素积累量为471.27~668.75?kg/hm2,其中干材营养元素积累量约占乔木层的14.9%~16.7%. 相似文献
10.
对株行距分别为2m×4m、3m×4m、4m×4m、5m×4m、6m×4m的5种林分密度银中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吸收积累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分析探讨了不同林分密度银中杨的叶面积.光能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8年生银中杨人工林生物量为45.8~89.1t/hm2;林分生物量与林分密度正相关,林分密度不同则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布比例不同,林分密度大的林分干材所占的比例较林分密度小的高。平均净生长量为6.6~13.1t/(hm2·a),干材的生产力最高,叶次之。叶面积指数均在2.4以上,高达4.2,与林分密度呈正相关。银中杨每生产1t生物量需从土壤中吸收22.6kg营养元素;叶片中营养元素积累的速率明显高于其它器官,枝次之,枯枝落叶在林分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晋西吕梁山基岩山地与黄土丘陵区生态过渡带的植被和土壤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特殊性。以过渡带内黄土丘陵边缘区的油松人工林为对象,分别研究了油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密度、生物量和碳密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对策。应用标准样地调查资料,研究油松树冠面积与胸径的相关关系,并构建出拟合精度高(相关系数R=0.875 6)的模型:Y=0.762 4exp(0.166 4*X),其中,Y为树冠面积,X为径阶。应用上述模型,根据径阶计算理论树冠面积和理论密度,在此基础上考虑树冠重叠度的影响,作为理论密度修正,进而编制了不同郁闭度条件下的油松林分合理密度经营表。研究区域内油松人工林年龄范围在16~37 a,乔木层生物量维持在39.97~110.93 t·hm-2,年均生产力范围在1.04~3.09 t·hm-2·a-1,乔木层碳密度范围为19.99~55.47 t·hm-2,均低于全国其他气候相对湿润的油松产区。该地区油松人工林多存在初植密度过大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生长,很多林分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退化特征,建议该地区应适时进行抚育间伐,间伐标准可参照林分生长现状及林分密度管理表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的油松兼容性生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松林分为研究对象,基于北京市一类连续清查数据161块油松林分2期固定样地,建立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模型,利用组合预测法把油松单木水平模型和林分水平模型组合起来,用最优加权法计算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的权重系数,最后用3项数学指标MAD、RMSE、R2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所建的单木水平、林分水平和组合水平模型的预测效果均较好,经过分析比较,组合预测法预测油松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的精度高于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预测的精度。组合预测法所建立的模型结合了单木水平、林分水平模型的优点,提高了油松林分生长预测模型的兼容性,保障了油松林分生长模型预测结果的一致性,也可以用来预测下一期油松林分断面积、蓄积量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3.
大青山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0 a生油松人工林中设置5块不同密度的标准地,分别选定样木,测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再换算到整个样地的平均生物量。结果表明:相似立地条件下,30 a生油松人工林在2 200株/hm2~4 400株/hm2一定密度范围内地上部分总生物量随样地林分密度递增而增大,总叶面积却随密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尝试利用生长过程表分析间伐对林分生长与收获的影响,探究抚育间伐后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变化,为森林抚育经营和碳汇造林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探索一条积极的思路。研究选取有5个间伐试验区组设计基础的陕北桥山林区油松人工林,结合生长过程表,通过生物学模型链接,初步构建了综合林分生长、生物量和碳储量预估模型的人工林抚育间伐方案评估体系。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明显促进林分生长并显著降低林分的枯损率,抚育间伐的影响效果在间伐后5~12 a比前4 a更为显著。在间伐后5~12 a间,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初级生产力恢复到相似水平。抚育间伐后,林分碳储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间伐后林分密度的下降,对于单木和林分碳储量的影响并不相同。间伐林分的单木碳储量会明显高于未间伐林分,而间伐林分的乔木层碳储量在12 a后仍低于未间伐林分。分别以蓄积、经济材和碳固存为目标,得到的最佳经营方案都不同。通过各方案收益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到最优方案以满足林分经营的多目标需求。 相似文献
15.
营养元素在油松非同化器官中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木质部氮、磷、钾和镁含量从心材到边材递增,而钙含量降低。外树皮的营养元素含量均低于内树皮的测定值。干、皮中元素含量随树干高度变化不大,仅在梢头氮、磷、钾含量有显著增高,枝中元素含量随枝龄的增加而降低,不同轮枝层的二龄枝中这些元素含量变化不 大。根中氮、磷、钾、钙、镁含量随根径的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16.
对陕西秦岭东部南坡洛南县洛源镇黑章台林场具有代表性的锐齿栎林的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量测定结果表明:秦岭洛源44年生锐齿栎林生物量为292643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分别占9552%、124%、021%和303%;乔木层中叶片、枝条、树皮、树干和根系分别占该层的191%、1273%、1074%、5113%和2349%;林下植被层中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占该层的8558%和1442%;枯枝落叶层中未分解枝、未分解叶和分解枝落叶现存量分别占该层的1510%、3261%和5229%。包括0~60cm土层的44年生锐齿栎林营养元素总贮藏量达312421 2t/hm2,土壤层的占9882%;植被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的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占植被总量的8799%、326%、082%和794%;乔木层中N、P、K、Ca、Mg积累量分别占该层的2135%、225%、2005%、5290%和346%,叶片、枝条、树皮、树干和根系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占该层的725%、1254%、3027%、3696%和1298%。林分密度、年龄、海拔、类型等不仅影响林分生物量现存量及其营养元素积累量,而且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叶片、树皮、枯枝落叶和土壤在锐齿栎林营养生物小循环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