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进一步加快宁夏海原县旱作节水农业、富硒功能农业发展,助推小杂粮产业提质增效,提升小杂粮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研究小杂粮对于硒的吸收和累计效应,为小杂粮富硒标准种植和认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杂粮食品在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加大,消费量逐年递增,小杂粮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新宠。而张家口市不论从地理位置方面,还是气候特点方面都具有发展小杂粮生产的绝对优势。因此,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做大做强张家口市小杂粮产业,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调整张家口市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杂粮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小杂粮是黄土高原旱作农区传统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经济作物,自古以来一直在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全球气候干旱趋势加剧,粮食日益紧缺,小杂粮必将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及区域粮食基本自给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同时,小杂粮营养丰富,医食同源,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杂粮生产,促进其产业开发,是黄土高原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对发展宁南优质小杂粮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论述了优质小杂粮产业在宁夏山区旱作农业建设中的必要性,认为:发展优质小杂粮产业是满足人们食品保健的需要;是遵循宁南山区自然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宁南山区调整种植结构的迫切要求;是宁南山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的需要。并提出推进宁南山区优质小杂粮走向产业化的对策是:建好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品牌意识,努力开拓市场;抓住关键环节,重点支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化程度;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服务职能;广泛宣传,全面促销,提高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5.
宁夏旱地小杂粮产业开发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杂粮是宁夏南部山区传统优势作物,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化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受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所限,决定了该地区小杂粮产业化发展必然应走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发展高产稳产和旱作农业之路.以科技为依托,以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和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为突破口,才能促进宁夏旱地优势特色小杂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有机旱作农业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应用了系列现代科技装备与先进管理方法,可促使旱作地区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干旱抵御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有效提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河曲县旱作区面积较大,可积极推广种植小杂粮.该文介绍了河曲县的小杂粮生产现状,以及集雨增效技术、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旱地良种选用技术、农艺集约用水技术、农机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彭阳县围绕自治区"1+4"和固原市"3+X"产业发展格局,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特色农业示范点建设为抓手,狠抓项目扶持、科技服务、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关键环节,坚持做强"三大主导产业"(草畜产业、蔬菜产业、旱作农业),做优"五大特色产业"(中药材、小杂粮、万寿菊、生态鸡、中华蜂),力促粮食、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等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8.
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有耕地45万hm~2,旱地占总耕地面积90%以上。旱作农业若能实现数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即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但发展旱作农业常受水分不足、肥料投入少和粗放经营等制约,单产水平低而不稳。为此,提出以下发展旱作农业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黄爱斌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6):88-89,94
调查分析了榆林市小杂粮产业现状,指出了目前在小杂粮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对于做大做强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宁夏黄土高原区旱地特色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旱作农业为出发点,以建立适应不同降水条件的主要作物优化栽培模式为核心,以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和提高养分利用率为突破口,促进宁夏黄土高原区旱地特色小杂粮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靖远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历程,阐述了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讨论了小杂粮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及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小杂粮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典型经验,提出把解决小杂粮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作为提高效益的潜力所在,从完善政策、制定发展规划、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以及开展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等方面作出分析,对做大、做优、做强靖远小杂粮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特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张家口市的特色小杂粮张家口市特色小杂粮品种主要有阳原、尉县的鹦哥绿豆、红小豆、黍子;蔚县的荞麦、贡米;崇礼、张北的小蚕豆;坝上四县的豌豆、莜麦等。这些产品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一些产品早已打入国际市场。这为张家口市小杂粮生产和加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张家口市地处北京西北,为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带,山峦、丘陵起伏,气候冷凉,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400~5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份,多为阵雨;阴天少,光照充足。生产的小杂粮营养丰富,外观漂亮、色泽鲜艳,千粒重高,商品性佳。…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指出"山西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要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指示,根据这一指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振兴小杂粮产业计划,提出实施杂粮产业振兴工程。使全省小杂粮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小杂粮未形成产业优势,需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张家口市将推广"张杂谷"作为高效旱作农业的重要抓手,推动"张杂谷"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转型,打造张家口市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加快品种研发,夯实种业发展。依托张家口市农科院世界领先的谷子育种技术,以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坚持自主创新,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不同自然条件生长的"张杂谷"新品种,加快推进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张杂谷"种业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繁种单产、繁种面积和繁种量。将"张杂谷"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从山西农业现状看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视山西农业的优劣势 ,可以看出 :小杂粮、蔬菜、干鲜果、牛羊食畜是山西省的 4项优势产业。其中小杂粮是山西最具地域优势、最值称道的特色产业。调整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小杂粮 ,只有坚持调整种植业结构 ,优化品种 ,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 ,积极培育市场 ,搞活商品流通 ,才能把小杂粮真正发展成为兴晋富民的立省产业。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小杂粮 促进山西农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审视山西农业的优劣势 ,可以看出 ,小杂粮、蔬菜、干鲜果、牛羊草食家畜是山西省的 4项优势产业。其中小杂粮是山西最具地域优势、最值称道的特色产业。调整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小杂粮 ,只有坚持调整种业结构 ,优化品种 ,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 ,积极培育市场 ,搞活商品流通 ,才能把小杂粮真正发展成为兴晋富民的立省产业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从会宁县发展小杂粮产业的意义入手,深入分析了金融支持小杂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从完善区域金融机构体系、创新金融个性化服务、完善信贷担保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健全金融机构法制体系和加强人民银行的金融政策引导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会宁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发挥小杂粮产业优势是山西省实施特色农业工程的突破口之一。近几年来,山西省小杂粮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品种不优、加工档次低、规模效益不高、消费者接受程度较低、市场占有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应该树立杂粮产业思想,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优质杂粮的加工档次,发展订单农业,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甘肃发展旱作草畜牧业生产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膜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背景下,依据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草畜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资料,探索提出把利用旱作农业方法种植生产大量饲草的技术体系纳入现行作物-家畜产业体系之中;利用城镇化发展形成农村人口减少的机遇,试验推广依托峁、墚、沟等天然地势地形围栏建成人工草地进行放牧;充分提升现有的旱作农业、草畜产业及依此形成的循环农业优势,在该农业区构建新型的旱作作物-旱作饲草-家畜生产体系,提升综合生产效益,促使旱作农业的“甘肃模式”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20.
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战略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小杂粮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小杂粮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大力推进小杂粮的产业化,使小杂粮尽快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大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