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曾伟 《江西植保》2013,(4):366-370
通过2011—2013年应用黏胶型性诱捕器和灯测2种方法对水稻二化螟越冬代成虫同地对比诱测试验,结果表明:性诱测第2蛾峰高峰日,与灯诱测的雌蛾始盛期相吻合,可以作为不同地理生态区和非灯诱监测区简化精准预测第1代二化螟发生期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可以将该地此蛾峰日、峰日后的3-4d、10-11d分别作为预测雌蛾的发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确定和选取相应期距值。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就可对第1代二化螟卵孵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作出预测。2011—2013年性诱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合。该法预测准确,简便易行,建议该技术在基层测报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物侯预测法是害虫发生期预测法之一.自1977年以来,据本人对合山市苦楝树的始花期与第一代三化螟蛾高峰期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者之间的相隔天数(期距)有一定的相关性.现简报如下1 历年苦楝树始花期与第一代三化螟蛾高峰期观察记录实况.如表12 按候计算期距天数  相似文献   

3.
余乾能 《植物保护》1965,3(4):125-125
调查三化螟卵块孵化进度,了解三化螟卵块的孵化情况,是确定用药时间不可缺少的工作。以往采用随机采卵法来调查,结果孵化进度往往偏低。这是因为三化螟盛蛾期一般都在7天以上,有的长达20余天,随着时间的延长,水稻植株日益增高,叶片增多,前期产的卵到后期看来,都在植株的中下  相似文献   

4.
曾伟  张莉敏 《江西植保》2014,37(3):250-253
通过黏胶型性诱捕器和灯测2种方法对玉米大螟越冬代成虫的同地对比诱测结果表明,黏胶型性诱捕器监测越冬代大螟成虫效果好,其诱蛾趋势和峰型与灯诱基本趋于一致,可用于替代灯诱监测。对比分析发现,大螟性诱测的第2蛾峰高峰日,与灯诱测的雌蛾发蛾高峰期相吻合,可作为性诱简化精准预测第1代大螟发生期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可以将该地此蛾峰日、峰日后的7 d分别作为雌蛾的发蛾高峰期、盛末期,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确定。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就可对第1代大螟卵孵高峰期、盛末期作出预测。该法适宜基层测报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寿光县应于鲁中半岛,北纬36度,具有井灌条件,麦田套种玉米长期稳定,适宜粘虫迁入栖息,是二代粘虫常发区,玉米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需要准确及时的做好短期预报,达到适时防治。一、发生期的预测预报二代粘虫在我县发生期年度间比较稳定,黑光灯历年诱蛾资料,一代成虫迁入期多在40—50天,蛾盛期(全代蛾量的14%至84%期间)及其高峰期(全代蛾量的50%日期)在6月上中旬,正值小麦生长后期至收获期(表一),发蛾期中前期蛾(麦收前5天之前)在麦田中产卵孵化,为有效蛾;后期蛾(麦收前5天之后)产的卵未经孵化(卵期4—5天)即可  相似文献   

6.
中江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近10年对中江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化特点的总结分析表明,水稻螟虫总体发生呈上升趋势.但是.自2005年开始其种群组成比率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二化螟占优势变为二化螟、三化螟并重.引起种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期短于153 d的水稻品种大面积种植,使其始穗期与三化螟卵孵化盛期吻合,适宜蚁螟钻蛀为害.其次是由于防治不力,导致防效差、大量杀死天敌,使天敌失去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7.
2019—2020年,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应用远程昆虫性诱测报仪对水稻二化螟开展了监测与预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测报仪监测二化螟发生高峰期明显,发生动态符合当地常年二化螟种群发生规律;成像效果良好,虫体图像完整、特征清晰,易于辨识计数。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越冬代雄蛾主要发生期,2019年、2020年越冬代最高蛾峰日分别为5月11日、5月5日;7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分别为第1代、2代雄蛾发生高峰期,其中2020年第1代、2代最高蛾峰日分别为7月11日和8月24日。2019年、2020年人工识图计数准确率分别为97.50%、98.44%,2020年系统自动识别计数准确率为83.59%,系统自动识别计数、人工识图计数与实地核查数据均无显著差异,监测数据可靠,均能有效反映二化螟发生情况。基于越冬代雄蛾第2蛾峰日监测结果结合期距预测法,预测越冬代产卵进度及第1代卵孵化高峰期,预测结果与田间发生实际一致,对第1代卵孵高峰期准确率为100%,预测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8.
一代二化螟是早稻苗期主要害虫。由于越冬场所不一,螟虫发育不整齐,蛾期拉得较长。即:一代见蛾至终见日为35天,盛蛾期达15天以上;尤其近年大面积种植杂交早稻,导致发蛾始盛期在移栽前,螟卵既产于秧苗上,也产于本田中,早栽早稻是重点,占全代卵量70%,迟栽早稻田卵量占5%,仍可造成一定的为害。  相似文献   

9.
高明昌 《植物保护学报》1988,15(3):200-200,208
分析三化螟Scirpophuga incertulas(Wlk.)世代间期距变动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形式,是改进发生期预测的途径。本文提出一种天文因素,即三代螟某世代成虫灯诱高峰期的月相对上一世代至该世代期距(以两代蛾高峰间的期距为标准)的影响,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影响越冬代三化螟发育进度的主导因子及蛾峰预测倪炳卿林永俊(福建省将乐县植保植检站353300)(福建省将乐一中)1993年,作者通过对福建省将乐县和海南省儋县17年越冬代三化螟发蛾高峰期资料与有关气象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地处内陆山区的将乐县影响越冬代三...  相似文献   

11.
龙成昌 《植物保护》1964,2(3):106-108
实践证明:六六六防治稻螟,必须正确掌握螟卵盛孵期,然后根据苗情,做到适时施药,才能取得最大的防治效果。但在大面积防治工作上,如何指导群众掌握螟卵盛孵期,仍是一个问题。按照全国稻螟测报办法,螟卵孵化进度的计算,有绝对孵化率和相对孵化率两种。前者要到产卵停止后才能计算出来,只能用于验证螟卵盛孵期预测的准确性。后者,虽可根据田间检查结果及时计算出来,但因其增长速度不够稳定,也会产生用药失时。浙江农  相似文献   

12.
2a的试验调查表明,杂交水稻穗期三化螟的侵入以穗茎部和倒一节为主,穗部以下各节也可侵入;三化螟有转移为害习性;在大发生年,杂交水稻穗期三化螟必须防治两次,第一次防治适期应以卵孵始盛至卵孵高峰期为宜,间隔5~7d后防治第二次。  相似文献   

13.
应用灯下诱蛾量确定二化螟防治适期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化螟发生期的预测,过去主要靠田间多次化蛹进度剥查,计算化蛹率、羽化率,预测下一代卵孵高峰期。该方法是以各代二化螟发生期相对较集中为前提。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变革,二化螟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发生期也越来越复杂。从灯下诱蛾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台湾稻螟在南宁市郊区一年发生5~6个世代,主要以第二代、第四代(或第五代)危害早晚稻。卵历期4.5~8天,幼虫期18~30天,蛹历期5~10天,成虫寿命2~6天。在幼虫孵化始盛期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主要采用田问赶蛾,查化蛹进度预测蛾盛期和卵孵盛期;查发蛾高峰及新虫包和卷叶尖出现情况,预测防治对象田和施药时间。实践证明,沿用一种调查方法进行预测,往往与实际发生情况出入很大,甚至会错过防治时机。因此必须中、短期预报相结合,特别是主要类型田新虫包和卷叶尖的检查,对于指导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系稻田赤眼蜂优势种,对稻纵卷叶螟卵有时田间自然寄生率可达50%以上,并能寄生于三化螟卵,寄生率可达30%~40%。因此,在稻田散放稻螟赤眼蜂,是防治稻田害虫的优良天敌之一。稻螟赤眼蜂中间寄主范围较窄,在人工繁殖中仅能寄生于纵卷叶螟卵、三化螟卵、米蛾卵,粉斑螟卵等小卵。而蓖麻蚕卵、柞蚕卵和松毛虫卵等大卵均不被寄生。因此,人工培育时多以米蛾卵进行繁殖。人工体外培育稻螟赤眼蜂国内外尚未见有成功的报导。为了大量繁殖稻螟赤眼蜂并为机械化繁蜂开辟新路子,我们自去年开始进行了用人工饲料体外培育该蜂的研究。采用腊卵涂上引诱物质,营养液添加无机盐及用薄膜制人  相似文献   

17.
王贺军 《植物保护》1988,14(1):55-55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等原因,近年豆天蛾为害日渐加重。1987年见蛾时间长,诱蛾量之多超过历年。曲周县5月29日始见蛾;香河县6月14日见蛾,到7月底1台黑光灯共计诱蛾2960头,比去年同期多2346头;廊坊7月上中旬诱蛾量是去年同期的9倍;馆陶日诱蛾441头;大城日诱蛾444头。 曲周县调查,卵株率81%,百株有卵230粒;虫株率77%、百株虫量105头。永年县卵株率90%,百株有卵180粒,幼虫120头,最高210头。衡水地区发生33.3万亩。从全省田间调查情况看,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入产卵孵化盛期,8月上中旬为幼虫盛期,也是为害和防治适期。 发生严重的原因;除大豆种植面积扩大,过去没有防治习惯和经验,累计虫量增  相似文献   

18.
利用每年2、3月份影响第1代三化螟蛾羽化峰期的有效积温值及第1代螟蛾峰期对2-5代螟蛾峰期的相互制约关系,组建崇左县各代三化螟蛾发生期预测模型,对全年各代三化螟蛾发生期实施一次长期预测,省工省时,统计验证31a资料各代蛾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率达83.9%-96.8%。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玉米秸秆垛中越冬代亚洲玉米螟的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吉林省中部地区(公主岭)越冬代玉米螟蛹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通过对田间系统调查数据分析,明确了一、二代玉米螟卵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一代玉米螟卵的孵化率达90%以上,卵很少被寄生和捕食,一代幼虫化蛹率为89%~94%.二代玉米螟的田间整个落卵期卵粒赤眼蜂寄生率达70%,卵被捕食和脱落很少,在9月12日左右二代老龄幼虫占92.7%,未见二代幼虫化蛹.研究表明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螟已由每年发生1.5代转变为每年发生2代.并对导致世代数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广西螟卵啮小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螟卵啮小蜂Tetrastichus schoenobii Ferriere在广西分布普遍,北至全州,南至合浦、钦州,西至那坡、靖西、龙州,均有发生,但发生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2.广西的螟卵啮小蜂有几个不同的寄主来源,除三化螟外,还有荸荠白螟、蓆草白螟、莎草白螟等。这几种不同寄主来源的螟卵啮小蜂在室内可以用上述四种螟卵交互培养繁殖。 3.在室内饲养情况下,螟卵啮小蜂一年可以繁殖14~15代。主要以老熟幼虫过冬。 4.螟卵啮小蜂的成虫飞翔力颇强,有趋光性。其寿命因气候条件不同和有无补充营养而有异,夏秋期间寿命较短,冬春季节寿命较长。冬期世代用蜜糖水饲养时,平均寿命约22天。成虫一般在交配后24小时内即可产卵;也能孤雌生殖,但子代均为雄性。幼虫能咬食多个寄主卵粒,通常一三化螟卵块有10个以上螟卵啮小蜂幼虫时,该卵块多不能孵化蚁螟。啮小蜂幼虫多在寄主卵块内化蛹,但当寄主卵块被雨水浸淋、湿度过高时,老熟幼虫可爬出寄主卵块外化蛹。 5.经在室内用大指形管、蜂箱和大养虫笼饲养考查表明,三化螟卵的和白螟卵的啮小蜂对三化螟卵的寄生率均较高,两者无差异。但田间放蜂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来源的啮小啮对三化螟卵的寄生率均不高,尚不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