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邓恩桉原产澳大利亚南纬28℃~30℃,1984年桂林地区林科所曾引种了邓恩桉83014号,发现该树种生长快,六年生树高20.7米,胸径20.9厘米,并能安全度过—4℃低温,具有很好的抗寒性能,是桂林引种较成功的树种之一。为了进一步检验邓恩桉种源间的差异,经广西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与澳大利亚种子中心联系,桂林地区林科所获得五个邓恩桉种源引种试验。经三年零二个月试验,已明显看出16894、15956号两种源造林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干形通直,优于其他种源,被认为是目前有苗头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2.
邓恩桉种源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恩桉原产澳大利亚南纬28°—30°、新南威尔士州东北角及昆士兰州东南角,海拔150—180m的郁闭林中。1984年桂林地区林科所曾引种邓恩桉83014号,生长快、具有很好的抗寒性能、是桂林引种较成功的树种之一。为了进一步检验邓恩桉种源间的差异,经广西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与澳大利亚种子中心联系获得5个邓恩桉种源在桂林地区林科所引种试验,经3年零2个月试验,已明显看出16894、15956号两种源造林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干形通直,优于其他种源,目前认为是有苗头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桂林和柳州的邓恩桉种源/家系(6个种源53个家系)试验林为材料,对8.5年生胸径以及10.5年生胸径、树高、材积、木材密度和树皮厚度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5年生时,邓恩桉在桂林和柳州的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为0.218、0.189 m~3,平均木材密度分别为521.0、483.7 kg·m~3,树皮厚度分别为1.15、1.26 cm;10.5年生材积性状和木材密度在种源间差异不显著(P>0.10),10.5年生木材密度在家系间差异显著(P<0.05);树皮厚度在种源间、家系间差异均不显著(P>0.10).除8.5年生胸径外,其他性状的试验地点与种源间交互作用不显著(P>0.10);8.5年生胸径、10.5年生树高、木材密度均存在显著的试验地点与家系间交互作用(P<0.05);10.5年生树皮厚在种源、家系水平上和地点均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8.5年生胸径、10.5年生胸径与树高的遗传力在0.128 9~0.234 5间,木材密度的遗传力为0.700 0~0.962 9,树皮厚度的遗传力为0.105 3~0.335 7.  相似文献   

4.
地处桂林市东郊尧山的桂林地区林科所,种有一片5.5~7.5年生的桉树树种对比试验林,面积20亩;树种有尾叶桉、邓恩桉、柳窿桉、圆角桉、赤桉等14个树种(种源),经过1991年12月27日一场20年来罕见的大雪(雪厚5~10cm),-4℃低温,冰冻持续  相似文献   

5.
广西耐寒桉树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广西耐寒桉树改良和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实施 3年来 ,着重开展了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 1991年建立的邓恩桉 (E dunnii)种源 /家系试验林进行了观测研究 ,包括种源及家系的生长表现 ,开花物侯与种子生产能力的研究 ,促进邓恩桉开花结实试验、邓恩木材基本密度的分析测定 ;(2 )从澳大利亚引进多枝桉、邓恩桉等 10多个耐寒桉树种 /种源 ,建立了新的耐寒桉品种试验林 ;(3)扩大邓恩桉栽培范围 ,在广西、江西以及湖南建立起邓恩桉种源试验与示范林 ;(4)开展了邓恩桉、柳窿桉 (E saligna×E exserta)组培无性繁殖研究 ,建立了 8个无性系无菌体系 ;(5 )对栽培耐寒桉树的柳州、桂林两地试验点的立地进行了评估。此外 ,还指出了项目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6.
邓恩桉(E·dunnii)原产澳大利亚南纬28°-30°的新南威尔士州东北角及昆士兰州南部,其木材为良好的纸装材,被公认为世界三大速生树种之一。桂林市林科所于1981年引种的邓恩柱,经测定多.5年生林分平均树高15.09米,平均胸径13.04厘米。为了进一步检验邓恩柱种源和家系间的差异,该所于1991年又进行了5个种源和100个家系试验,经多年试验观测,已筛选出速生耐寒优良种源2个、优良家系22个,年平均生长量达到1.3-1.5m3/亩以上,在5个月生幼林时安全渡过-4℃低温冰冻持续5天之久的恶劣天气,表现出极海的耐寒力。该试验的成功为桂…  相似文献   

7.
邓恩桉种子园营建技术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恩桉是一种优良速生、较耐寒的纸浆材、实木用材树种。但是,它不仅无性繁殖比较困难,而且在我国很多地区不能开花结实,广西、湖南等地13年生的种子园仍不能生产种子,目前全国造林用的邓恩桉种子都完全依赖进口,增加了造林成本,限制了它在我国的发展。试验设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参试邓恩桉种源15个,107个家系。根据该试验11个月生时的高生长量,初选出优良家系30个(其中排在前10位的是52、29、35、87、94、104、86、90、76、101),平均树高2.17m;优良种源5个,它们是17915、17909、17911、18758、18264,平均树高2.39m。此试验将为营建邓恩桉实生种子园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8.
1995年在富民县建立的史密斯桉家系试验包括了史密斯桉的 7个种源、 88个家系 ,3 4年生时的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各主要生长性状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蓄积量最高的家系是 186 81种源的 2 2号家系(2 6 980 1m3 /hm2 ) ,其蓄积量约是最差种源 186 76的 6号家系 (5 0 0 2 5m3 /hm2 )的 5倍多。同时也对家系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家系各性状遗传力较高 ,家系蓄积量的遗传力为 :0 86 84 ,单株遗传力为 :0 986 3。初步评选出了适合在滇中地区生长的 2 0个史密斯桉优良家系 ,蓄积量实际增益为 32 6 9%~ 6 5 6 6 %。  相似文献   

9.
闽西北适栽桉树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闽西北进行了多批桉树树种引种或种源家系试验,结果表明:适宜闽西北地区推广种植的桉树有巨桉、邓恩桉、柳桉和赤桉,其中赤桉、邓恩桉最为耐寒。可以推广到闽西北大部份地区,巨桉、柳桉适宜闽西北较低海拔、绝对最低温度在-5℃以上的地区,但需要选择适宜的种源。树种内种源和家系间的生长性状、抗寒性存在显或极显差异,单株间的生长差异比家系间的生长差异大,而家系间又比种源间大。此外,桉树树种原产地的雨量分布情况对决定引种桉树极为重要。在高温潮湿的福建地区不适宜引进冬雨型桉树树种。  相似文献   

10.
邓恩桉种源、家糸引种试验是中国-澳大利亚政府间合作项目。参试材料为17个种源,88个家系,采用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通过对2007年底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等数值之间的差异都较大。其中生长最好的家系是158号,达到了157.523 6 m3/hm2;较好的家系有167号和177号,它们的材积数值超过了100 m3/hm2;较差的家系有195号、132号、138号、184号和197号,它们的材积数值都在40 m3/hm2以下;最差的是122号,只有25.987 3 m3/hm2。  相似文献   

11.
史密斯桉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5年在富民县建立的史密斯桉家系试验包括了史密斯桉的7个种源、88家系,3.4年生时的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各主要生长性状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蓄积量最高的家系是18681种源的22号家系(26.9801m^3/hm^2),其蓄积量约是最差种源18676的6号家系(5.0025m^3/hm^2)的5倍多。同时也对家系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系各性状遗传力较高,家系蓄积量的遗传力为:0.8684,单株遗传力为:0.9863。初步评选出了适合在滇中地区生长的20个史密斯桉优良家系,蓄积量实际增益为32.69%-65.66%。  相似文献   

12.
对造林17个月后巨桉的12个种源、80个家系的树高和地径生长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巨桉家系幼林种源间、家系间树高和地径生长差异显著;树高和地径生长相关密切;5号和33号家系树高生长最优,其次是9,63和75号家系;地径生长以5,33和75号家系最优,其次是6,9,14,25,36,41,45,63,64,70,77和80号家系.该研究为巨桉种源和家系的早期选择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邓恩桉6个种源的28个家系子代测定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来自澳大利亚两个州的6个种源28个家系子代测定5.5年生结果表明:参试种源间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及枝下高生长无显著差异,而家系间生长存在显著、极显著差异.参试种源家系生长量与原产地纬度、经度、海拔及雨量均相关不紧密;邓恩桉具有中等遗传力,经比较分析,初步选出D9、D39、D38、D2、D26、D25等6个家系为优良家系,其材积平均比参试家系平均增益21.3%,比对照柳桉的材积增益281.68%.邓恩桉可在桂中及相应地区一带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3个时间节点桉杂种亲本特点和评价子代生长及形质指标的变化,选择不同时间节点的优良家系/单株。【方法】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家系/单株坐标综合法,分析连山林场测定林112杂种家系和2个对照无性系在3个时间节点的性状变化,评价树种、家系及单株的性状变化及差异。【结果】各个节点不同性状在杂种家系、家系与区组交互效应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以11年生平均单株蓄积加1或2倍标准差为选择指标筛选生长优良家系,分别20个和3个家系入选,入选家系与5年生时不同;不同林龄生长性状存在相关关系,干形与生长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早期耐寒性与3年生生长存在极显著相关;以11年生生长和形质指标进行坐标综合法家系分类,优、中和差各有22、68和22个家系入选,其中22个优良家系中以尾叶桉、邓恩桉和巨桉为母本分别有14、5和3个家系,优良家系以巨桉和赤桉为父本分别8和4个;杂种家系单株选择中小于DH3229最优单株得分值(0.203 2)的共有46株,其中54号尾巨桉家系有3株入选,另有9个家系各有2株入选,入选46株优树分属10个家系,其中7个家系属于巨桉子代。【结论】通过性状选择可以获得不同时间节点下...  相似文献   

15.
对尾叶桉11个种源174个家系2 3年生试验林的生长与抗风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尾叶桉种源间、家系间、区组间的差异以及种源与区组、家系与区组的交互作用均极显著。台风对尾叶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造成风折,占整个试验林木的22 5%。尾叶桉种源 家系的生长性状与其抗风性能呈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对174个家系的生长和抗风性的综合指数选择,初步选出了32个适合粤西生长的既抗风、生长又快的家系。  相似文献   

16.
对16个邓恩桉种源及其153个家系进行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性状调查,结果得出邓恩桉各家系间生长差异显著。选出的优良家系80个,其中材积生长量大于总体平均值20%的家系有22个。在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丰产栽培技术条件下,邓恩桉生长量超过直干蓝桉80%~140%,与史密斯桉生长量相近,但胸径生长往往超过史密斯桉,对培育大径材更有利,是一个值得广泛推广栽培的速生用材品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引自澳大利亚东部的桃金娘科伞房属4个树种或亚种在广东省德庆试验点的早期生长表现。结果表明:10年生时,4个树种或亚种生长量最大的是斑皮柠檬桉,其次是大叶斑皮桉(Corymbia henryi)、柠檬桉和斑皮桉,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为0.2026、0.1748、0.1634和0.0526 m3;与8年生时比较,4个树种或亚种在10年生时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材积增长均在15%以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Ⅰ内,柠檬桉和大叶斑皮桉3个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种源间胸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树高和单株材积无显著差异;在试验组Ⅱ,斑皮柠檬桉和斑皮桉的3个生长性状在树种或亚种、种源、家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以单株材积高于对照为选择目标,选出柠檬桉3个种源4个家系,斑皮柠檬桉4个种源11个家系,大叶斑皮桉2个种源3个家系,共计9个种源18个家系,分别占参试种源和家系总数的50%和19.4%。  相似文献   

18.
对广西环江华山林场两个不同海拔试点10个邓恩桉种源的保存率和生长性状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海拔试点保存率下降幅度较大,并在2011-2012年间下降幅度达到最大值,低海拔试点由于2012-2013年间遭遇冬季霜冻天气,下降幅度出现最大值.4.5年生邓恩桉种源保存率表现为低海拔试点高于高海拔试点,表现最好的种源分别为D9509和D9507.随海拔升高4.5年生邓恩桉种源3个生长性状值明显下降,其中高海拔种源间树高变异性较大.各种源两个试点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最高的为D9509,且稳定性好,D9504、D9507生长较好,适合低海拔种植,D9502则适合高海拔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为选育桉树耐寒良种,从澳大利亚东部中央地区引进邓恩桉E@dunnii15956等13个种源,以四川渡口赤桉E@ca-maldulensis为对照,营建引种试验林.试验林2.5年生时,遭受湖南从未出现过的强度霜冻,8天内气温从15℃下降到-7.9℃.冻后第4个月,逐株对树体各器官分部位进行寒害测定,第11个月进行冻害恢复(萌发)调查.结果表明,桉树树种间、种源间、植株间存在极显著的耐寒力差异,其中13971的所有植株被冻死,17774的绝大部分植株无冻害,赤桉和邓恩桉的5个种源及细叶桉E@tereticomis的1个种源虽有相当数量的植株重冻害或死亡,但有20%以上的植株无冻害.在有冰(霜)冻危害的亚热带地区,从经历强度自然冰冻而无冻害的植株中选育优良单株进行无性化利用是发展桉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源地桉树抗寒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来自不同种源地的6个不同种共13个桉树样品进行低温胁迫处理,通过电导率法测定它们的最低半致死温度,同时也测定了MDA、总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发现,随胁迫时间的增加,所有样本MDA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增加,赤桉增幅最大,铁木桉最小。样本MDA增加的幅度与样本抗寒能力呈负相关,渗透调节物质增加幅度则与其抗寒能力呈正相关。抗寒性较差的样本叶绿素和淀粉含量在胁迫期呈下降趋势,而在抗寒能力较强的样本中,二者与对照比较变化并不明显。通过比较各项指标发现,不仅不同种桉树的抗寒性能有显著差异,不同种源来源的同一种桉树在抗寒性能上也存在较明显差异。测试的13个不同种源地的桉树抗寒性能由高到低依次是:铁木桉(种源号:151199)〉巨桉实生苗〉巨桉EG5(组培苗)〉迪恩桉(种源号:14521)〉邓恩桉(种源号:15967)〉邓恩桉(种源号:14113)〉邓恩桉(种源号:15956)〉邓恩桉(种源号:14452)〉卵叶桉(种源号:17285)〉卵叶桉(种源号:13745)〉边沁桉(种源号:88080)〉赤桉(种源号:11911)〉赤桉(种源号:150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