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体系工艺放大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实现悬浮发酵红茶工业生产,对影响发酵体系工艺放大指标-容量传质系数(KLa)的因素及KLa对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KLa受发酵体系中搅拌速率、温度、通气量、装液量的影响;添加某有机物可明显提高发酵体系的KLa;随KLa的增大,发酵液中茶黄素类(TFs)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2.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饮品的香气品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饮品因鲜叶破碎强烈、供氧充足、发酵迅速, 使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明显受抑, 加之缺乏干燥过程, 影响了香气的形成与转化, 从而表现出香气总量及Ow uor指数低, 香气前体残留量高。后熟处理虽然使悬浮发酵红茶低沸点香气和香气总量下降, 却明显提高了Ow uor 指数, 改善了香气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3.
4.
茶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鲜叶破碎程度、萎凋及冷冻处理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鲜叶破碎程度的增大,茶红素含量明显增加;适度萎凋可促进茶黄素的形成;冷冻处理明显提高水浸出物、茶黄素等含量从而改善了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5.
花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鲜叶破碎程度,萎凋及冷冻处理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鲜叶破碎程度的增长,花红素含量明显增加;适度萎凋可促进茶黄素的形成;冷冻处理明显提高水浸出物,茶黄素等含量从而改善了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6.
试验探寻了茶鲜叶水洗工艺对干茶感官品质、内合成分以及清洗水样溶解性总固体物含量和浑浊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茶鲜叶水洗对干茶感官品质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不过在茶鲜叶水洗过程中,茶多酚含量下降了12%,咖啡碱、水溶性糖、水浸出物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变化不明显,而氨基酸含量基本没变化;未洗鲜叶与水洗流程的清洗、甩干、热风除水前3个阶段的鲜叶香气组分相对含量无明显的差异,鲜叶水洗后摊放阶段的苯甲醛、香叶醇、L-柠檬烯、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Ⅰ、壬醛、水杨酸甲酯、反-2-癸烯醛、己酸-顺-3-己烯酯、己酸-反-2-己烯酯、α-法尼烯、δ-杜松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的含量有所增加,而顺-3-己烯醇、苯乙醇、反式石竹烯的含量则有所下降.清洗后水中的溶解性总固体物含量上升了21.6%,浑浊度是对照的11.5倍.  相似文献   

7.
枸杞鲜叶茶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枸杞是我国的传统名贵中药材,一直受到中外医学界和食疗专家的高度重视,根据医药书典的记载而研制开发出枸杞叶茶。工艺流程:适时采摘—漂烫—冷浸护色—脱水—杀青—揉捻—解块—干燥—理条成型。对主要成分及农残的测定结果表明,枸杞叶茶的一些主要营养成分均与果实很接近,有些成分则高于果实,说明枸杞叶的开发与枸杞果实一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8.
机采鲜叶成茶后,匀净度差,茎梗比重大,不适应传统加工技术。本文对机采鲜叶进行风选分级,然后加工成茶,基本能区别鲜叶嫩度,分类加工后品质优良,可提高精制正茶率6%~12%。  相似文献   

9.
于茶白星病严重发生期,采集不同感病程度的病叶进行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等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病情指数为17.6,27.5,64.5的茶鲜叶中,茶多酚含量分别比健叶低1.8%,7.7%,11.4%,咖啡碱含量分别比健叶低3.7%,15.3%,26.7%,水浸出物含量分别比健叶低7.7%,9.4%,14.4%,说明感病鲜叶中构成成茶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健叶高65.8%,106.8%,115.7%,这可能与感病组织内蛋白水解酶活性提高,蛋白质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余杭区瓶窑试验基地采摘的一芽二叶福鼎大白茶为材料,研究茶鲜叶经清洗和未清洗工艺处理后制成的茶叶的感官品质、内含成分、农药残留、重金属等的差异,并对清洗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和浑浊度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清洗的成品茶样感官审评较未清洗成品茶样的感官审评总分高2.45分;茶鲜叶清洗处理使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酚氨比显著降低,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也有所下降,但不显著;经清洗工艺处理后的茶样农残、重金属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清洗后水样的溶解性总固体是清洗前水样的4.3倍,清洗后水样的浑浊度是清洗前水样的37.2倍。表明茶鲜叶清洗工艺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茶叶的感官品质,显著降低茶叶苦涩味物质,可以有效清洗叶表杂质,不同程度的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以茶叶籽饼粕为原料进行酒精发酵工艺的可行性,以糖化酶加量、温度和时间以及淀粉酒精酵母的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和料水比为试验因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料水比1∶4,采用50U/gα-淀粉酶,80℃,酶解60min;糖化酶添加量为200U/g,酶解90min。在pH=4.5,接种量0.60mL/g,发酵时间为5d,发酵温度为28℃。酒精转化率为34.99%。  相似文献   

12.
茶树叶片内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蛋白水平,随着新梢叶片的逐渐成熟而增加,当叶龄在33~48天,叶片完全成熟时,蛋白水平达最高值并持续稳定,以后随叶龄的进一步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叶位试验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以芽下第4~6叶位叶中的蛋白水平为稳定最高;在年生育过程中,不同品种春梢叶在春、夏、秋三季中的蛋白水平均以夏季最低,但福鼎大白茶表现为春>秋,而龙井43与龙井长叶表现为秋>春;不同品种春、夏、秋三季新梢叶中的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蛋白水平差异,福鼎大白茶与政和大白茶表现为春>秋>夏的规律,龙井43、龙井长叶、迎霜、水古四品种则以秋季最高,春、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3.
仪器检测法在广西野生茶制红茶发酵控制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广西野生茶资源制工夫红茶时,采用分光光度计在460nm处检测发酵叶茶汤的吸光度值,通过吸光度值的变化来控制其发酵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广西野生茶制工夫红茶,在发酵过程中,发酵叶茶汤的吸光度值呈规律性变化,其吸光度值的变化规律为:由小→大→小,当监测到发酵叶茶汤的吸光度值由大到小变化时,立即停止发酵,进行干燥,所得...  相似文献   

14.
自然摊放萎凋工艺对柿叶茶品质改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溪油柿鲜叶为原料,研究室温自然摊放萎凋工艺对柿叶化学成分含量和柿叶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杀青工序前增加萎凋工序,可明显减轻柿叶茶的青腥味,改进柿叶茶汤的滋味和香气,提高柿叶茶品质.萎凋增加了柿叶中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但萎凋也降低了柿叶中的类黄酮、多酚和VC等活性成分的含量.本试验结果还表明,安溪油柿叶的最适萎凋时间为6 h,以该萎凋柿叶为材料,可以研制成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柿叶保健茶.  相似文献   

15.
以湖南安化天尖、茯砖及广西六堡3种黑茶为考察对象,研究黑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以及抗氧化性能。针对超声波不同提取条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黑茶中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的能力和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热水复合浸提法提取黑茶中茶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波提取功率250 W,提取固液比1∶25,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45min,茯砖黑茶中茶多酚的提取率5.21%;同时测得茯砖黑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对DPPH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能力,但与维生素C(VC)相比,其抗氧化能力比VC的能力弱;其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IC50为0.507μg/mL。  相似文献   

16.
对广东特色岭头单丛茶渥堆过程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渥堆期间翻堆次数、渥堆茶坯水分高低与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水浸出物、粗纤维和氨基酸含量变化有显著或极显著关系,其中茶多酚、茶黄索、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和粗纤维含量随渥堆次数及茶坯水分的增加而下降,而茶褐素含量则随渥堆次数及溽堆茶坯水分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铁观音茶树不同叶位和施氮量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3位叶,第5、6位叶和隔年老叶的叶绿素含量随叶片生长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百芽重、芽头密度和茶青产量随之增加,叶绿素含量也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液体发酵法酿造香蕉食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香蕉为原料,经过打浆、果胶酶处理、液体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等工艺过程,得到了一种澄清透明,淡黄色、略带香蕉香味、醋酸味柔和的新型食醋. 以单因子试验法和正交实验法确定的香蕉浆在果胶酶添加量为200 mg/L(香蕉浆)的情况下,控制pH=4.0,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1.5 h为最佳条件;酒精发酵控制在初糖度为16°Bx,发酵温度为30℃,初酸度在酶解香蕉汁的自然酸度下(pH 4.3左右),发酵4 d为好. 在初始酒精体积分数为0.08,温度36℃,发酵3 d后发酵液中总酸含量可达8 g/100 mL以上.  相似文献   

19.
1,3—丙二醇发酵生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国内外1,3-丙二醇(1,3-PD)发酵生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包括其发酵机理、发酵方式及基因工程菌生产1,3-PD的现状等,探讨了1,3-PD发酵生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结合茶鲜叶的特点和乌龙茶加工工艺特点,对南山白毛茶群体种进行岩茶(乌龙茶)加工工艺试验研究。试验表明:采用轻做青方法,结合相应的烘焙工艺可以加工出香气浓郁清爽,滋味鲜醇的南山岩茶(乌龙茶)。岩茶的开发。可充分提高茶园鲜叶利用率,丰富产品结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