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黄芩种质资源及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黄芩野生资源日益匮乏与人类对黄芩需求量日益增长的今天,黄芩资源的培育倍受重视,人工栽培黄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领域.该文对近年来关于黄芩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繁殖方法、田间管理、合理采收及生物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提升黄芩资源的人工培育水平积累基础资料,进而为提高我国人工栽培黄芩的产量与质量,为推进黄芩培育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2.
黄芩是原产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野生中药材,也是河北省的主要道地药材之一,尤其是产于承德市的“热河黄芩”,由于其根粗体长,色泽金黄,质量上乘,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盛誉。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增长,价格逐年升高,造成黄芩野生资源过量采挖,破坏十分严重。野生黄芩资源已近于枯竭的边缘,为保护野生资源,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承德市开始进行黄芩人工栽培,面积和产量逐年扩大,经过几年的栽培实践,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是医疗上应用较广泛的中药材。黄芩商品主要靠野生资源,由于盲目采挖,野生资源涉临绝疏,所以开发种植黄芩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宁夏人工种植黄芩与野生黄芩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宁夏人工种植黄芩与野生黄芩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及主要黄酮类化学成分含量的特性。[方法]从形态学角度观察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断面特征、气味等来比较人工种植黄芩药材与野生黄芩的性状特征的异同;从细胞学角度观察人工种植黄芩的组织构造、细胞特征、细胞后含物等显微特征来比较人工种植黄芩药材与野生黄芩之间的差异;用RP-HPLC法对人工种植黄芩和野生黄芩中黄芩苷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宁夏种植黄芩的性状、显微特征与野生黄芩有细微的变化,但基本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的描述;3个不同栽培基地的栽培品中黄芩苷含量分别为16.90%、15.26%和15.47%,均高于野生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9.84%),均大于《中国药典》2010版中要求的9.0%的最低限度。[结论]宁夏六盘山人工种植黄芩的质量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规定,可以大力推广规范化种植和实现产业化发展,为缓解黄芩市场需求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黄芩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又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条芩、枯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等功效。黄芩是常用的大宗药材,药用量逐年上升。其药源主要来自于野生,但近年来野生黄芩被大量采挖,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在我国,黄芩主产于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尤以山西省产量最多。  相似文献   

6.
《农家参谋》2011,(4):31-31
黄芩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是全国大宗中药材之一。进入21世纪,黄芩行情也节节上扬,目前市场内蒙去皮黄芩30元左右,山西家种黄芩16元左右,甘肃家种黄芩15元左右,野生资源已经很少。随着野生资源渐渐枯萎,家种也因效益不高,农民种植不积极,而该品市场需求非但没有因为资源减少而减少,反而随新药研发成功而不断增多,所以说2010年黄芩行情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正> 一、黄芩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以根入药。有效成分为黄芩甙、黄芩素、汗黄芩甙、汉黄芩素。 黄芩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需求数量很大,是全国中药材特大品种之一,是清热泻火、消炎镇痛的主要药材品种。目前黄芩的应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需求量也随之急剧增加。 我国黄芩的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家种黄芩虽然成功,但因种子采收量小、栽培技术要求高,家种黄芩种植面积一直不大。野生黄芩经过长期的掠夺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7个山西不同产地的野生黄芩试管植株进行了分析,应用SPSS 19.0软件对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条引物扩增出20条片段,其中,多态性条带17条,多态率为85%;7个野生种质的遗传距离在0~1,可聚为两类,说明7个不同产地的山西野生黄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为山西野生黄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及黄芩优良种质的选育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地处燕山山脉东部,境内所产野生黄芩以“热合黄芩”盛名享誉中药材市场几十年。针对近年来市场需求增加和野生资源减少,野生黄芩供不应求的形势,本县自2001年开始发展黄芩在山坡地的仿野生栽培,取到了较好的效果。据2006年的收获结果,每亩三年生的仿野生栽培黄芩可产干品150kg,产值超过1500元,比种植玉米增收50%以上,同时也有效减少了中耕松土等田间作业造成的山坡地的水土流失。到2006年本县的山坡地仿野生栽培黄芩种植面积已由2001年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超过2.0万亩。现将黄芩山地仿野生栽培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山西省23个产地野生黄芩根中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结果表明,23个产地野生黄芩根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明显,黄芩苷的含量为8.19%~14.43%,黄芩素的含量为0.62%~1.63%,汉黄芩素的含量为0.17%~0.58%。在23个产地中,产自吕梁市中阳县武家庄镇刘家圪垛村的野生黄芩根中黄芩苷含量最高,为14.43%;产自临汾市安泽县府城镇刘寨村的野生黄芩根中黄芩素的含量最高,为1.63%;产自晋中市寿阳县平头镇罕山村的野生黄芩根中汉黄芩素含量最高,为0.58%;除了忻州市忻府区阳坡乡高灌村外,其余22个产地的野生黄芩根中的黄芩苷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干燥品中不低于9.0%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不同地区引进多个野生黄芩资源进行2年仿野生栽培试验,通过观察黄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形态性状,并分析其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进行数据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合山西北部地区生长的抗寒、抗旱、抗病虫害以及黄芩苷含量较高的优质、高产、无公害黄芩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在山西北部地区,适于当地地理土壤生态环境条件下仿野生状态栽培的野生黄芩品种有3个,分别是hby01、nmy02和yyy03,其中综合表现最佳的为nmy02。  相似文献   

12.
<正>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根茎,是常用大宗中药材品种,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有清热、燥湿、安胎、凉血的作用,别名黄金茶,用来泡茶喝,有清凉败火、消炎去暑的功能。市场行情2009年H1N1流感病毒蔓延世界各国,中药防治效果好,有关各类方剂及制品,如:银花清感方等,都要用到大宗原料——黄芩。随着野生黄芩货源的逐步减少及野生货源价格接连数年持续上涨,种植黄  相似文献   

13.
山西野生黄芩资源及其生长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6):983-986
研究了山西省6个市所辖15个县(市、区)的野生黄芩的分布、生长环境以及不同生境下的植物形态特征。山西野生黄芩的群落组成主要为连翘、黄刺玫、蒲公英、沙棘、委陵菜、唐松草、藜等,在不同的生长地区还伴生有当地的优势物种。由于不同地区间野生黄芩生长环境的不同,其形态特征也有所差异。山西南部地区的野生黄芩普遍较中部地区的植株高大,形态学指标整体上表现较好。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山西野生黄芩资源的分布及其不同产地的植物学性状,进而选育适宜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的家种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以根入药,是我国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消炎抗癌等作用。近十几年来,由于连年采挖,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蕴藏量锐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开始人工栽培。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种植年限的增加、黄芩生态环境的改变,黄芩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已严重影响黄芩的品质,成为黄芩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现将黄芩主要病虫害种类及综合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初建花楸林地间种黄芪经济模式是一种高效节约型经济模式。该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花楸林地建设初期的土地资源和空间,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在本研究中,选择朝阳县六家子林场初建黑果腺肋花楸林地为试点。选择黑果腺肋花楸移栽苗木为2-3年生,高度1-1.5m;选择当年繁育的黄芩幼苗进行间种,黄芩幼苗高度为5-10cm,间种株、行距都为20cm,在距离花楸植株0.5m外进行间种,间种带宽度为2m,间种密度为25株/m2,黄芩数量约为1.11万株/亩。研究结果表明,在间种模式下,花楸当年生长量处于正常范围内,略为偏低的水平,基本未受到黄芩间种的影响;黄芩当年的生长量亦处于正常范围内,未受到花楸的影响,因此初建花楸林地间种黄芩经济模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12007年药市开始从低谷向高峰迈进的原因1.1野生药材品种货少价升一方面多年的乱采滥挖、掠夺式开发使野生资源锐减,甚至濒临枯竭;一方面受到保护,禁挖禁运,限制了采集量、上市量,全国各药材市场野生药材品种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如大宗品种防风、桔梗、远志、黄芩、旱半夏及蜂房、天龙、水蛭、乌蛇、冬虫夏草等,升幅较高的已超过100%。  相似文献   

17.
初建花楸林地间种黄芩经济模式是一种高效节约型经济模式,该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花楸林地建设初期的土地资源和空间,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本文在初建的黑果腺肋花楸林地,选择当年繁育的黄芩幼苗进行间种,黄芩幼苗高度为5~10 cm,间种株、行距都为20 cm,在距离花楸植株0.5 m外进行间种,间种带宽度为2 m,间种密度为25株/m2,黄芩数量约为16.65万株/hm2。研究结果表明,在间种模式下,花楸当年生长量处于正常范围内略偏低的水平,基本未受到黄芩间种的影响;黄芩当年的生长量亦处于正常范围内,未受到花楸的影响,初建花楸林地间种黄芩经济模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观察了山西25个产地的野生黄芩茎的横、纵切面结构及叶的横切面结构,比较了茎的皮层厚度、韧皮部厚度、木质部厚度、大导管半径和叶的叶片厚度、主脉直径、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分析了叶的叶脉突起度、栅海比(P/S)、细胞结构紧密度(CTR)以及细胞结构疏松度(SR)等指标。结果表明:山西不同产地野生黄芩的茎多为近圆形,少数为四棱形且凸起形棱角与黄芩的抗寒性相关;黄芩叶为异面叶,其机械组织发达;叶的P/S、CTR和SR值可以作为山西野生黄芩生态类型的划分指标;山西野生黄芩对干旱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观察了山西25个产地的野生黄芩茎的横、纵切面结构及叶的横切面结构,比较了茎的皮层厚度、韧皮部厚度、木质部厚度、大导管半径和叶的叶片厚度、主脉直径、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分析了叶的叶脉突起度、栅海比(P/S)、细胞结构紧密度(CTR)以及细胞结构疏松度(SR)等指标。结果表明:山西不同产地野生黄芩的茎多为近圆形,少数为四棱形且凸起形棱角与黄芩的抗寒性相关;黄芩叶为异面叶,其机械组织发达;叶的P/S、CTR和SR值可以作为山西野生黄芩生态类型的划分指标;山西野生黄芩对干旱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中药黄芩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芩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开发应用前景广泛。近年来,随着黄芩市场需求量日益增长,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栽培黄芩几乎占据了全部的黄芩市场。通过查阅,分析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黄芩资源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以期为黄芩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