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小麦品种农林58和中国春及它们杂交的F_1和F_2植株供试。将它们栽培在琼脂培养基中研究了小麦初生种子根向地性反应的遗传模式。调查了从农林58(表现出根的倾斜为大的生长角度)  相似文献   

2.
以前我们报道过小麦种子根和不定根的不同生长习性和对植株抗旱性的重要意义.这些研究还观察到种子根的初期生长和种子的大小有关.不定根的生长对小麦品种在水分胁迫下的反应有相当大的影响.Loomis等(1979)解释道,根的生长比茎的生长对同化物状况(茎的供应机能)的依赖性更强,茎的生长受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根系特征,以该地区71个历史和现代主推品种为材料,采用改进透明盆播法种植小麦,在苗期观测初生根数量和角度。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初生根角度和根数存在显著差异。小麦品种初生根平均数量和平均角度分别为4.8条和106.9°,变化范围分别为3.6~5.6条和  78.8~124.1°。植株的初生根系数量和角度分别为3~6条和54.2~143.3°。不同品种的初生根数与角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但5条与6条初生根的植株间初生根角度差异不显著。初生根角度和根数在半冬性与春性品种间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育成年代品种间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了新近我们从栽培大麦×普通小麦属间回交后代中获得的自变可育异质小麦后代的细胞学和生化学分析结果,异质小麦F_1体细胞染色体数变动在41~43,其中整倍体(2n=42)的频率为93.95%,F_1植株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时染色体的构型为n=21Ⅱ和n=20Ⅱ+2Ⅰ,示遗传型稳定。2n=42植株的染色体N——分带,其带型类似普通小麦,采用叶绿体组分Ⅰ蛋白等电聚焦电泳分析表明,杂种细胞质的遗传主要来自母本大麦,证明该异质小麦,就是大麦胞质小麦。大麦胞质小麦的表型,为完全自交可育,植株生长正常,早熟、千粒重高,在小麦改良中,有直接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几乎所有热带国家和地区都栽种香蕉(林野,1989)Samson(1980)列举B14个香蕉高产国家(每公顷产量25000公斤以上),除了以色列(北纬30°-33°)和阿根廷(南纬 22°-52°)有大水体调节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国家均分布在南北纬23°之间的热带地区.香蕉原产热带,喜温畏寒,当温度下降到10-12℃,生长停止(朱国庆,1985;廖  相似文献   

6.
不同轮作系统中作物根渗出物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作物根渗出物对大豆种子的化感作用,用滤纸法研究了6种轮作系统中5种作物根渗出物对大豆种子发芽及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种子在大豆连作(S…SS) 12年区土壤中种植后,在其根渗出物中大豆种子的发芽率为63.3%,与玉米-大豆-玉米(CSC)轮作区相比(发芽率96.7%),对大豆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小麦-大豆-小 麦(WSW)、大豆-小 麦-玉米(SWC)和玉米-大豆-玉米(CSC)轮作区种植甜菜后,与相应轮作系统中种植其它作物相比,大豆种子在甜菜根渗出物中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几乎最低,且在所有供试轮作系统中种植甜菜后均不利于下茬大豆种子发芽后的芽生长;而在所有轮作系统中种植亚麻后,其根渗出物更好地促进了下茬大豆种子发芽,且芽长势良好.玉米除了在小麦-大豆-小 麦(WSW)轮作区外,在其它轮作系统中种植后对大豆种子发芽影响不大.在玉米-大豆-玉米(CSC)、大豆-小麦-大豆(SWS)和裸地(Nudation)中小麦根渗出物利于大豆种子发芽和芽生长.总之,同一作物在不同轮作系统中种植或不同作物在同一轮作系统种植后,作物的根渗出物对大豆种子发芽和芽生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豆雄性不育突变体NJ89—1的发现与表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马国荣  刘佑斌 《大豆科学》1993,12(2):172-174
1986年在[(南农1138—2×南农 493—1)F_3-1-9-3-2×诱变30]杂交组合的F_6代植株行中,发现一个不育突变株,从不育株上得到一粒种子。其后代一株1987年表现可育。这一单株后代,1988年共有37株,其中26株表现可育,11株不育(3:1X_c~2值为0.1126,0.50相似文献   

8.
生长素在水稻根负向光性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研究生长素在水稻根负向光性反应中的作用,用含有IAA的琼脂块贴附在种子根的根尖表面观测IAA对根的生长效应,用ELISA法测定根尖的IAA含量,并对种子根弯曲部分进行半薄切片,结果表明:(1) 种子根的生长方向既受光的调控也受外施的IAA的调控,根尖向贴有含IAA琼脂块的一侧弯曲生长;(2) 不定根在光照1.5 h后,背光侧的IAA含量明显大于向光侧;(3) 种子根尖发生弯曲生长是伸长区的细胞不均等生长所致。证实光引起根尖两侧IAA含量的差异导致根负向光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用涕必灵Thiabendazole处理小麦种子,在2块试验田中虽然没有抑制由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引起的小麦叶枯病的发生,但使产量增加了1.12%和15.9%。在第3块试验田中,未查出叶枯病,产量增加24%。植株密度、每株穗数和植株叶片的生长均未受种子处理的影响。但处理株的根数比对照株明显增加(P≤0.05),平均每株有根5.2条,即比对照增加32.5%。在控制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和光照)下试验,每吨种子涕必灵有效成分用量达到0.9kg,每株初生根较对照少1.1-1.4条(减少20%-23%),但次生根增加1.3-1.9条(增多31%-39%)。  相似文献   

10.
用玉米给六倍体小麦授粉时,20-30%的小花中产生了胚、胚乳或者胚和胚乳。合子细胞分裂中期具有预期的F_1染色体组合,即21条小麦和10条玉米染色体,这便证明胚来源于种间杂交。然而,杂种在染色体组型上很不稳定,并且所有的玉米染色体在为数不多的细胞分裂的第一周期丢失而成为单倍体小麦胚。发生受精作用的多数小花仅有一个保留着未受精极核的胚,胚乳发育往往很不正常。也许因为缺少足够的胚乳,对小麦×玉米的杂种胚采取常规的胚营救法很难发育成植株。如果把含有异花授粉小花的小穗在授粉2天后离体培养三周,有生活力的胚发育成单倍体小麦植株的频率较高(超过100倍)。玉米能影响在Kr可交配性位点载有显性等位基因小麦的受精,通常会降低小麦和异源物种间的杂交受精率,并且获得中国春(Hope 5A) (kr1,Kr2)和HopPe(Kr1,Kr2)以及中国春(kr1,kr2)的加倍了的单倍体种子。小麦×玉米杂交可用于产生小麦单倍体,并且也能使玉米的DNA转移到小麦中。  相似文献   

11.
高原584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态农业研究中心郜和臣研究员等培育的节水型春小麦新品种,原代号91D58-4,1999年11月25日经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高原584”,2003年2月26日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定。1 品种来源 高原584采用多亲本复合杂交选育而成。其杂交组合为[(80642×高原338)F_1×(80-143×高原 472)F_(3~5)]F_2×多年生一号。1991年定型,属普通小麦 Lutescens AL.变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特性并发掘可供育种利用的优良基因资源,对保存的874份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从地理分布、农艺性状、品质及抗病性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湖北省小麦种质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江汉平原麦区分布数量最多,而鄂西北山地麦区小麦资源最为富集,除东经112°74′至114°15′之间、北纬31°18′至32°09′之间和北纬29°37′以南地区分布较少外,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均匀;(2)供试小麦种质以具有长芒、白壳、红粒、弱冬性和中熟等性状为主,4个产量性状(株高、穗长、千粒重和穗粒数)和4个品质性状(硬度、沉淀值、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的变异幅度大,多样性指数高;(3)抗病性以对根腐病、黄矮病和条锈病抗性最强,而对赤霉、叶锈、秆锈及白粉病的抗性较差;(4)各性状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粗蛋白含量=赖氨酸含量>株高>穗粒数>沉淀值>穗长>硬度>条锈病抗性=黄矮病抗性>根腐叶病抗性>成熟期>赤霉病抗性>根腐穗病抗性>冬春性>芒>壳色>白粉病抗性>粒色>叶锈病抗性>秆锈病抗性。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能增强小麦萌发期抗旱性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以绵麦228为材料,选用21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浸种24h,以清水浸种为对照,在2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测定各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苗高、胚芽鞘长度、根长、根数、根冠比、种子贮藏物质转运率等性状,并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评价21种生长调节物质增强小麦萌发期抗旱性的综合效果。结果表明,在PEG6000胁迫下,供试的大部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麦种子萌发期的抗旱能力,表现为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提高,苗高、胚芽鞘长度、根长和根数增加,根冠比、贮藏物质转运速率增大;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小麦萌发期抗旱能力的调控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分析,综合评价值(D值)排在前5位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分别为乙烯利、黄腐酸、氯化胆碱、赤霉素、吲哚丁酸·萘乙酸。除根长、根冠比外,其他鉴定指标与D值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苗高的相关系数最大(0.80),因此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高、胚芽鞘长度、根数、种子贮藏物质转运率等指标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浸种调控小麦萌发期抗旱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水杨酸浸种对棉花种子萌发及幼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筱玲  胡晓丽 《中国棉花》2003,30(12):19-21
棉花种子经水杨酸浸种 ,在 2 5± 2℃温度下进行沙培。结果表明 ,水杨酸浓度在 0 .0 0 5~ 1 .0 0mmol· L-1的范围 ,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的生长、植株体内的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镉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品种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Cd胁迫响应的差异,以对Cd耐性不同的2个小麦品种(丰优2号和丰优9870)为材料,研究了Cd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α-淀粉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显著影响了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根生长,幼苗根和芽要比种子萌发对Cd敏感,根较芽更敏感.随着Cd~(2+)浓度的增加,幼苗根、叶中的MDA含量、G-POD活性明显增加,SOD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CAT、APX和α-淀粉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且Cd~(2+)浓度越高下降幅度越大.两个小麦品种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受Cd的毒害程度不同,其中对丰优2号的影响更明显,在较高浓度Cd~(2+)胁迫下,丰优2号的α-淀粉酶、CAT、APX活性明显低于耐Cd品种丰优9870,说明Cd胁迫对前者的毒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一、选育经过泉糯101于1981年早季用~(60)Co-r射线2万伦琴照射[(科薏稻×珍汕97)×(IR_(24)×7-52)]F_1干种子,M_1F_2小本种植,种子成熟时混收主穗种子,晚季M_2F_3单本种植2880株,共选择变异单株71个。1982年早季种植M_3F_4,单本插,每小区48株,从入选的71个单株后代中选留12个株系,晚季单本种植M_4F_5,每小区96株,通过测产、考种、结合田间抗性表现,选留优良株系3个。1983年早季(M_5F_6)继续加代选择、测产,并进行多点搞瘟鉴定。其中以M11010-1-7-1产量最高,抗性较强,其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17.
稻米胶稠度单籽粒分析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胶稠度是重要的稻米蒸煮和食用品质性状,然而前人对该性状的遗传研究甚少。主要原因是Cagampang(1973)的大样品(100mg)方法不适合遗传分析。实际上,F_2植株上结的种子即为F_3,因而,采用该法对F_2及回交世代的分离了解只能依  相似文献   

18.
为了挖掘野生二粒小麦的优异基因资源,选择以普通小麦品种Bethlehem(BLH)和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为背景的两套野生二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chromosome arm substitution lines,CASLs)为材料,开展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BLH还是在CS背景下,不同CASL之间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种子萌发性状以及主根长、根数、苗高、平均根长等幼苗生长特性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两个遗传背景中,5BS和7BS置换系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亲本,而5AS和6AS置换系却显著低于亲本,推测在这些置换系相应染色体臂上至少各带有一个调控小麦发芽特性的QTL。4BL和6BL置换系的苗高、主根长和平均根长均大于亲本;2BS和3AL置换系的主根长和根数都大于亲本;5BS、6AL、2AS和1AS置换系的主根长和平均根长均大于亲本。1BS置换系的苗高、主根长和平均根长均比亲本小;4AL置换系的平均根长和根数小于亲本。由此推测,在1AS、2AS、3AL、6AL、2BS和5BS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控制小麦幼苗叶片和根系生长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As(Ⅲ)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毒害效应,选取郑麦9023、豫麦18、周麦16三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室内水培方法,研究了As(Ⅲ)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幼苗芽和根中As含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耐As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随As(Ⅲ)浓度的增加,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的芽长、根长、芽重、根重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不同浓度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As(Ⅲ)胁迫对小麦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芽生长的抑制。小麦幼苗芽和根中As含量随As(Ⅲ)胁迫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三个小麦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As(Ⅲ)胁迫的反应趋势相同,当As(Ⅲ)浓度≥20 mg/kg时,幼芽中As含量表现为周麦16最低;当As(Ⅲ)浓度≥40 mg/kg时,幼根中As含量也表现为周麦16最低。综合来看,郑麦9023和豫麦18种子活力较高,幼苗长势较旺,但对As耐受能力较弱;周麦16种子活力较低,幼苗长势不旺,但对As耐受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20.
利用Glenlea×NB131和Glenlea×Era两个小麦杂交组合后代,评估了蜂巢式选择对春小麦产量的效应.1980年和1981年夏天分别对生长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F_2和F_3代进行蜂巢式选择,在两个后代中同时分别进行高产和低产的分离选择.入选的F_3植株,参加了1982年度夏季的F_4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在F_2和F_3代对产量进行蜂巢式选择,可以有效地鉴别高产和低产选系的亲本.在G×N和G×E两个杂交组合中,来自高产F_2选系的F_3值株分别比来自低产F_2选系的F_3高产11.5%和13.0%.F_4代的产量试验表明,两个杂交组合中,高产选系比低产选系的产量高出8.9%,比未经选择的混台品系高出14.4%,因此说明蜂巢式造择可以用于春小麦的早代选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