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有效节约水资源,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需积极推广应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对此,重点分析了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促进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北方粮食主产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制约了我国粮食产业的稳定发展,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为解决农业灌溉问题,必须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于此,分析了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农作物、不同地区选择合理的灌溉技术,从而实现灌溉节水,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目前而言,农田水利灌溉还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灌溉技术与所种植的农作物配合使用灌溉技术,才可以将这些问题解决。基于此,分析了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主要内容与现存的问题,论述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节水技术有效运用,提出了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降低在水利灌溉中水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4.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这种万物生长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越来越紧缺,而农业又是用水大户,因此发展、推广、应用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水的应用效益,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针对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农田灌溉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系统分析了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及农田灌溉的发展历史、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措施。介绍了北京郊区县几种典型节水灌溉方式。提出发展节水灌溉必须坚持水资源的用养结合,粮田要将田间节水作为重点,大力发展蔬菜和果树的节水灌溉,把水管理作为节水灌溉的重要内容,综合节水。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农业水利灌溉中水资源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这一弊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阻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对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有充分认识,充分利用科学、合理的节水措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主要分析了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水资源短缺,发展节水灌溉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与节水灌溉农艺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难度仍然很大。国家应从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对节水灌溉进行适当倾斜,才能使节水灌溉技术落到实处。传统节水灌溉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有效结合,是迅速提升我国节水灌溉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徐大勇 《南方农业》2022,(6):228-230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增,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然而,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水资源较为匮乏,为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有关部门必须提高对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阐述了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类型,分析了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难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从降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等方面分析了关中地区水资源的现状。指出了该区域在传统灌溉模式下现存的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将关中地区建设成节水型灌区的构想和措施。提出要尽快制定节水灌区的建设标准,重视输水过程中的节水和改进灌溉方式,重视生物节水,推广有限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农艺节水,推广地表防止蒸发措施,提高水分利用率,开源节流,扩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这些措施是建设节水型灌区的关键,也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人类社会也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物趋于数字化和技术化,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随之而生。人们通过运用互联网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研究出一系列节水灌溉系统,不仅大大提升了农民在灌溉时的效率以及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降低了灌溉成本和灌溉时水资源的浪费。基于此,分析现代节水灌溉技术系统的研究背景和现状,重点叙述了现代节水灌溉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必要性和推广的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