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小流域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在减少江河湖库的泥沙淤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在小流域治理中的效益,并提出水土保持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昔日以“苦瘠甲于天下”的安定区.如今以小流域治理而闻名于世。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安定人民战天斗地.走出了一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之路。官兴岔、石家岔、花岔、高泉沟、九华沟、复兴等流域就是安定区发展生态农业、再造秀美山川的典范。治理后,群众生活和自然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走出了一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3.
陇东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针对陇东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等实际 ,从大力推广“坡改梯”,提高粮食单产 ;退耕还林还草 ,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 ,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推广应用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陇东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天水市麦积区藉河重点支流治理项目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水藉河重点支流治理二期项目是我国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区域性治理工程,于2006年9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立项实施,四年内共治理小流域1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62,项目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为中心,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山川秀美为目标,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进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系统开发。使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农民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和生态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项目建设中探索出了重视项目机构建设,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创新工作方法,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预防监督等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大庄小流域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宁夏马什好项目区6条治理开发示范小流域之一,在3年的综合治理开发过程中,把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确定为建设目标,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项目建设的出发点,通过"封禁+造林+退耕+管护"式的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互补、协调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官海峰 《甘肃农业》2014,(24):68-68
小流域建设对于改善水土流失以及保护水土资源至关重要,它也直接影响着区域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采取合理化的治理措施,是小流域治理取得成效的关键。文章通过对小流域的治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明确小流域管理项目治理的主要方法和原则,以期对盐池县的小流域治理建设实践探索路径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坡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由此应运而生,经过数年推动与实践,全国各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本文结合国内外小流域治理模式以及浙江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经验,形成了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河道综合整治、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农业建设、面源污染治理和监测预防为一体的措施体系,并对浙江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天祝县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高原交汇地带,总面积714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46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5%,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地区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就十分重视生态恢复与治理工作,先后对30度以上耕地逐步弃耕、还草,杜绝开垦造田、开荒种地,2000年国家退耕还林试点一开始,县上积极响应,连续几年将林源地带坡耕地基本退出耕作,进行了种草、种树,虽然如此,但是近几年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施,人为水土流失因素的不断增加,土地沙化,雪线上升,小流域治理、生态保护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王冠  张锦娟  庄景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578-4580
根据水库水源地的地形、水系特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将污染源头和迁移途径作为落足点,提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生态农业推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景观格局优化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最后介绍了浙江省珊溪水库水源地某小流域的污染治理情况,为水库水源地保护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庄浪县青龙沟小流域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将小流域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梯田为载体,依靠科技优势,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在治理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三治五化四进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加快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生活比较贫困,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严重威胁到黄河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本文论述了甘肃省定西市小流域治理规划工作,能有效控制该地水土流失问题,恢复当地的植被,帮助当地农民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战略上论述了黄土高原的农业开发重点在丘陵沟壑和旱垣,总设计思想是“以生态保经济,以经济促生态”,治理改造同合理利用资源结合,从贸工农生态实例看半干旱区实现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道路。指出了城郊型生态农业的出现和建设特点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一大特色,农业有机废物资源化途径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北方的滩涂、沼泽和下湿地是水体农业建设的潜在资源,急待开发。  相似文献   

13.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是综合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污染治理等多种治理手段及技术,最终实现小流域内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BSPT技术为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流域治理的探索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系统治理技术体系,该研究以巢湖派河支流斑鸠堰河小流域为例,将BSPT这一治理技术理念用于该小流域治理中,最终实现斑鸠堰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目标,应用实践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区域来看西部地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区,其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强度之剧烈,居全国首位。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技术措施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措施和有效途径。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综述了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各种技术措施及其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刘少霞 《甘肃农业》2005,(12):117-117
小流域治理后续产业开发是21世纪水土保持面临的新课题。泾川县田家沟流域利用已有的治理成果发展生态旅游业,为小流域治理后续产业开发赋予了新的内涵。从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流域后续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把传统的水土保持治理与现代生态旅游业景区建设、显性环境治理与隐性环境保护、景区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应是当前小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隆德县邓山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本情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主要做法和治理经验。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推进,使小流域呈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新景象。  相似文献   

17.
张喜荣  蔡艳蓉  赵晶  高照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76-15781
黄土高原地区的面积为64.27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km2,占总面积的70.9%,每年向下游输沙量约达12.8亿t,占黄河向下游输沙量的80%。其主要产沙区在六盘山以东地区,东部侵蚀度北强南弱,西部北弱南强;黄土高原存在几个高强度侵蚀中心,水蚀风蚀形成侵蚀强烈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是破坏土地资源,生产能力降低;农田破坏严重,削弱土壤肥力;降水少而平均,干旱灾害不断加剧;林草地比例严重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总结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要通过加强宏观控制、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基本农田、逐步退耕造林种草、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等措施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结合金盆湾中学绿色生态校园项目规划,立足陕北黄土高原实际,紧扣"生态农业"主题,构建景观生态校园,力求从深层生态农业开发与绿色生态校园建设两方面有机融合,探索黄土高原景观生态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朱慧敏 《北京农业》2012,(27):120-121
甲积峪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属英国赠款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崆峒项目区,该项目主要注重引进参与式理念,通过进行项目宣传、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充分体现政府部门引导、社区组织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探索参与式流域治理管理的可操作模式,加上项目措施的实施及其发挥的成效,建成了一个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社会经济综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小流域示范区。并使该示范流域综合开发以减贫为重点的最佳小流域治理管理模式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小流域治理是以50km2以内的小流域为单元,通过植树造林、营造水利工程设施等各种办法,使水土保持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达到土地开发、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合理化利用的一种水利综合治理办法。现将围场县杨家湾乡小流域治理中的经验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