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众所周知,在开花期收获的多年生牧草其干物质收获量最高,但消化率和营养价值却有所下降。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作者们于1977—1982年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期查明在刈割、放牧、刈牧兼用条件下不同利用次数和不同施肥量对草层产量、饲料品质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研究证明:无论是刈割或刈牧兼用,草层的产量主要取决于氮肥施入量。在施 P_(60)K_(60)/公顷为底肥的情况下,氮肥施入量从 N_(60)增加到 N_(300)时,草层的产量也随着增加。草层的植物学成份也随施肥量的变化而变化。在施高氮肥的情况下,草层中鸡脚草的成份迅速增加,牧草粗蛋白含量增加而纤维素降低。同时使土壤 pH 值降低。施肥量大的各处理其每个饲料单位  相似文献   

2.
<正> 1970~1976年在联合国Auchincruive开展本试验,调查土壤pH、氮肥类型和施肥量、草层植物学成分、施钴方法和施钴量对牧草含钻量的影响。各不同草层(波斯黑麦草层,自三叶草层、猫尾草草层或混合草层)牧草含钻浓度与土壤pH均呈反对数相关,草层盖度取决于旺季生长和含氮量。在  相似文献   

3.
马维国 《中国奶牛》2010,(10):21-23
红豆草是一种固氮能力不高的豆科牧草,对氮磷肥具有良好的反应。甘肃河西灌区为高钾区,所以本试验以氮磷肥为主。试验表明,在施氮量(N)为15.0kg/666.7m2,氮肥能促进根瘤的形成。在施氮量(N)为22.5kg/666.7m2时,鲜草产量最高;对干物质积累量和鲜草产量而言,单独使用氮肥时,随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质的积累量和鲜草产量亦增加,在干物质的积累量和鲜草产量达到最高后,继续提高施氮量时,则干物质的积累量和鲜草产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磷肥对根瘤的形成无明显影响,单施磷肥时,随施磷量的增加,干物质的积累量和鲜草产量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效果不如氮肥;氮磷配合使用在根瘤重量的增加方面,比氮磷单独使用的效果好,氮磷配合使用对红豆草干物质的积累量和鲜草产量的提高效果都明显,本试验施肥量以每666.7m2 N-P2O5为22.5kg+16.0kg时,产草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采用氮肥单因子试验研究了施用氮肥对高寒草甸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就两年累积增产效应而言,施肥量为37.5kg/hm2时,单位尿素可获得地上总生物量的最大增产量为27.84 kg,而当施肥量为225kg/hm2时,禾本科牧草可以获得单位尿素的最大增产量为17.48kg。综合考虑两年草地总生物量、优良牧草生物量的变化,认为天然高寒草甸草地施氮量为225 kg/hm2时可以获得最大禾草产量及单位尿素最大增产量,有利于退化天然草地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寒天然草地施氮肥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亚君 《中国草地》2005,27(6):67-69
采用氮肥单因子试验研究了施用氮肥对高寒草甸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就两年累积增产效应而言,施肥量为37.5kg/hm^2时,单位尿素可获得地上总生物量的最大增产量为27.84 kg,而当施肥量为225kg/hm^2时,禾本科牧草可以获得单位尿素的最大增产量为17.48kg.综合考虑两年草地总生物量、优良牧草生物量的变化,认为天然高寒草甸草地施氮量为225 kg/hm^2时可以获得最大禾草产量及单位尿素最大增产量,有利于退化天然草地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沙地羊草草产量、土壤全氮变化及羊草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设置了0(CK)、100、200、300、400 kg/hm2的施氮(纯氮)量.结果 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羊草产量呈先增加后平稳的趋势,309.66 kg/hm2施氮量草产量最高,羊草干草产量与施氮量的回归方程为y=--0.073x2 +45.21x+3808;羊草植株粗蛋白含量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增加趋势,300 kg/hm2处理水平氮肥利用率最高;羊草生育期内土壤全氮含量、氮肥贡献率、氮肥吸收利用率与其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施氮肥会提高羊草干草粗蛋白水平,施氮水平的高低决定土壤残留氮素的多少.施入309.66 kg/hm2氮时羊草干草产量最高,可以作为科尔沁沙地人工羊草草地的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7.
施氮对退化草甸植被结构和生物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在围栏内采用施氮肥作为调控措施,与围栏内不施肥作对照,旨在寻求治理退化草甸的最佳途径。结果表明,施氮肥能够明显改善草地植物种群结构,增加牧草种类,提高草地生物量,显著改善020 cm土层土壤肥力。随着施氮肥量增加,不同处理与对照之间草层分层高度差异显著、地上生物量差异极显著、020 cm土层土壤肥力显著提高;不同施肥处理间随着施氮肥量增加草层高度增加、地上生物量增大、土壤肥力增强,当施肥量超过225 kg/hm2时,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肥力变化不明显。施肥量225 kg/hm2时对退化草甸草地恢复具有明显的效果。在围栏封育的基础上采用切耙松土、施肥是治理退化草甸草地有效而且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新苏2号苏丹草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追施氮肥对苏丹草籽粒形成关键期氮素利用效率、碳氮代谢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氮肥提高了碳氮代谢酶活性;随氮肥追施量增加,抽穗和灌浆期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及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增强;当追氮量为450kg/hm~2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最强。抽穗期苏丹草茎秆和叶片碳氮含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升高,灌浆期各器官总糖和全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同一施肥处理穗粒部大于茎秆和叶片;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当施氮600kg/hm~2时,氮肥贡献率最大,且可获最大种子产量(3815kg/hm~2)。综合考虑苏丹草碳氮含量、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素利用效率及种子产量,本试验条件下,追施氮肥600kg/hm~2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9.
<正> 集约化放牧场草层的利用,在营养期,只有在不断地供给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及营养物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在罗斯托夫省的《佐热依》国营农场培育的放牧场上,作者们试验研究了草地适宜的灌水量和无机肥料的施入量。试验中的前两年(1977—1979年),对多年生牧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量对桂牧1号杂交象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桂牧1号朵交象草对氮肥的施用量非常敏感,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其生长高度、鲜草产量随着增加,在150~450千克/公顷纯氮情况下,其鲜草产量同施氮量之间呈正相关。在生产上,为了降低成本,较适合的施肥量是300千克/公顷纯氮。  相似文献   

11.
红三叶和鸭茅混播草地施肥优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分析了红池坝3个地点红三叶和鸭茅混播草地牧草产量与施氮、磷肥量的关系,提出施肥效应函数后,运用每一地点的土壤自然肥力状况与该效应函数建立土壤肥力与施肥量相关的草地施肥模型方程,然后通过该方程再与肥料和牧草价格建立关系函数,由此求出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经济合理的施肥量,从而建立该地区草地的施肥优化模式。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牧草对施肥的反应情况是不一致的,而且牧草对氮、磷肥的吸收与彼此的施肥量及有效性有关。同时一般磷肥对混播草地中红三叶的增产作用较为明显,而施氮肥对混播鸭茅的促进影响较大。最佳施氮肥量为0.03~0.16t/hm2,最佳施磷量为0.16~0.49t/hm2。对于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混播草地,以少施或不施氮肥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2.
施肥对黔中地区混播草地牧草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氮磷钾不同配比施肥量对黑麦草和紫花苜蓿混播草地牧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促进禾本科牧草叶的生长(P<0.05),增施钾肥对禾草的生长有利;磷能促进豆科牧草根的生长(P<0.05)且豆科牧草株高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高氮抑制豆科牧草的生长;最高产量的施肥方式:N:P_2O_5:K_2O为20:30:20,比对照处理的草地产量增加63.92%。  相似文献   

13.
<正> 禾本科灌溉放牧地的生产力主要以无机肥料,特别是氮肥的利用率为前提,但是在增加氮肥用量的情况下,不是所有施入的氮都被植物用来形成产品,其中要损失掉一部分。提高牧草利用氮肥的效果是草地经营的重要任务。解决的办法之一是应用抑制硝化物质,保证施肥申的氮保持铵态以提高其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施肥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场进行施肥试验,以确定不同施肥时期、不同施肥量对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大幅度提高牧草产量,且因施肥量及施肥时期的不同,牧草产量差异大。施肥时间和施肥量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两者共同作用于牧草产量。由两年的数据可知,随着施肥时间的逐渐后移,氮肥对牧草的增产作用逐步降低,牧草产量(干重)呈下降趋势;3个不同施肥量处理的牧草产量分别比不施肥的增加138.65%、161.72%和122.51%,施肥量在0~450kg/hm2区间内,牧草产量变化呈抛物线型。通过综合比较分析,三江源区高寒草甸最佳施肥时间是6月10~25日间,最佳施肥量(尿素)为150~300kg/hm2具有较高的牧草产量和低施肥成本。  相似文献   

15.
<正> 液体氨易于挥发,但有毒性,不宜于土表施用。作者曾用划破草皮施液体氨法与通常施氨法作了比较研究。所有试验方案均以磷、氮肥(P_(60)K_(150))为基础。施肥量根据牧草估计产量计算,各施肥点的间距为20,30,40,50厘米,施肥深度为12~13厘米。试验证明,划破草地施氨法的草层生长较好,青草产量较高,20~20厘米间距的草地草层比间距为20厘米的通常施氨法高1.3~1.5倍,青草产量平均高两倍。间距增至30厘米时,草层高度与产量略  相似文献   

16.
前茬施氮对皖草2号草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前茬施氮水平和施氮方式与后茬皖草2号草产量及全年草产量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前茬施氮能增加皖草2号的株高,尤以前茬氮肥分期施用处理最为明显.随前茬氮肥水平的加大,后茬皖草2号的鲜草、干草产量相应提高,其中前茬纯氮肥施用量达225 kg/hm2以上时,后茬皖草2号的鲜草、干草产量达到较高水平.相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前茬氮肥分期施用比一次性基施的鲜草、干草产量高.前茬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与氮肥分期施用均能提高小黑麦Triticale cereale-皖草2号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的全年草产量,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前茬纯氮施用量为300和375 kg/hm2且分期施用时,2茬牧草全年干草总产量均可达到较高水平,且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分别利用沼液和尿素进行混播草地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混播草地中牧草的产量受到氮肥种类、施氮水平和环境温度的限制。在环境温度较高时,施入尿素含量越高,牧草生长速率较快,产量越高;而当秋季温度较低时,豆科牧草长势旺盛,因此氮肥对混播牧草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由于沼液对土壤的培肥作用较好,以大量施入沼液的牧草长势较好,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祁连县高寒草地草场牧草产量、有效恢复轻度退化草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尿素作为氮源,探讨不同氮肥水平对祁连地区轻度退化草地群落结构、地上植物量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处理的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减少,植被盖度、高度显著增加(P<0.05),地上植物量与禾草地上植物量显著提高(P<0.05)。随着施氮量增加全磷含量、速效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而速效磷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pH值呈逐渐减小趋势。结论:施氮对高寒草地土壤养分有改善作用,150 kg·hm-2为最适施肥量。  相似文献   

19.
施肥量和施肥方式对人工混播草地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探讨了施肥量和施肥方式两个因素对以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为主的人工混播草地产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增加,鲜草产量明显提高,不同施肥量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随着基肥比例的增大,追肥比例的减少,鲜草产量反而降低,不同基肥比例处理间产量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P<0.01).另外,相同氮肥量条件下3种施用方式处理与相应的鲜草产量间都成直线关系(r5:5=0.9771**,r6:4=0.9630**,r7:3=0.9643**).  相似文献   

20.
氮肥与行距对不同生育期虉草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有余  骆秀梅  张永亮 《草业科学》2016,33(11):2312-2318
以通草1号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cv.Tongcao No.1)为供试材料,采用行距(30、50、70cm)和施氮量(含氮量为0、46、92kg·hm~(-2))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行距与施氮量对不同生育时期虉草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与行距对虉草产量和品质影响明显。随施氮量增加,各生育时期虉草产量、粗蛋白、粗灰分、钙和磷含量升高,而无氮浸出物含量下降。抽穗期虉草粗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而成熟期和秋季再生期随施氮量增加反而升高。随着行距增加各生育时期虉草产量下降。在9个处理组合中,以行距30cm、施氮量92kg·hm~(-2)组合抽穗期和成熟期草产量最高,以行距70cm、施氮量92kg·hm~(-2)组合饲草品质最好。抽穗期是虉草刈割利用的适宜时期,种植行距30cm、施氮92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饲草产量和粗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