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原军轮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郑庄镇庙坡村一户农民家庭,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靠务农度日。轮到他这一代,父母本指望他十年寒窗金榜题名,成为原家第1个吃皇粮的人,谁料想,他生来就不是块儿读书的料。初中毕业后,原军轮便回家务农了。父母看他整天游手好闲,心里就像大冬天喝了瓶冰镇娃哈哈——哇凉哇凉地。可是,他却像没事人似的,整天蹦蹦跳跳,也难怪,那时的他才17岁。  相似文献   

2.
原军轮,晋城市的一位普通农民。近20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他从农机手成长为农机大户,从农机大户成长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如今,他又积极响应晋城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政策的号召,带领全村群众建设农机服务特色专业村。他的身上真实地反映了千千万万朴实无华的农民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3.
正杨虎诚,看到名字,就会让人想起抗战时期"西安事变"中的杨虎城将军。可看到国网甘肃华池县供电公司南梁供电所所长杨虎诚,感觉他真不像个"将军",中等个头,一张常年风吹日晒的黑红脸庞。他经常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偶尔穿穿正装就像穿了别人的衣服一样,用他老婆的话说是"真土哇"。可是他"挂帅"的南梁供电所,各项事务井井有条,供电所连年获奖。提起他,南梁镇的老百姓直竖大拇指。  相似文献   

4.
今年41岁的王延胜,是山东省垦利县供电公司的一名农电工。别人都说他“另类”:放着年收入十几万元的生意不干.偏偏当一名农电工,真是莫名其妙。其实他心里有一笔感情账.他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农电工拉了我一把。我永远不会忘记,1985年中专毕业以后.我放弃了国家分配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务农经商的道路.是农电下帮我安装设备,脱贫致富,成为当地有名的专业户。”  相似文献   

5.
“蜘蛛”有一个梦想织一张巨大的网织进每一个村庄把山村的夜晚点亮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从春织到夏从秋织到冬“蜘蛛”终于实现了梦想条条银线在美丽的村庄飘浮山村的夜晚不再寂寞“繁星点点”把大地照亮农村电工就像一群吐丝的蜘蛛为了农电事业整天在织网为的是金色土地永远灿烂辉煌“蜘蛛”的梦想!810500$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五峰乡农电站@郑有录  相似文献   

6.
在忻州市农机部门,人们广为流传着一个农机战线“保尔”的动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忻州市庄磨镇农机站站长宋润龙。 1.在坎坷中搏击 今年 38岁的宋润龙出身在一个普通农民家里。 2岁时,他得了一场重病,从此留下了终身残疾:前鸡胸,后罗锅,走路直不起腰,身高不足 1.5 m。 身体的残疾,使他丧失了通过升学就业的机会。 1981年,本是高才生的他高中毕业后,却因体检不合格,无缘参加高考。他无奈地回到村里务农。 1982年,忻州市在各乡镇招聘广播员,宋润龙以优异的文化及业务成绩一举入围,但在面试中却又无情地被淘汰了。 面对屡屡…  相似文献   

7.
2002年6月9日这一天,王宗玉同志带着辽宁省农电局授予他的荣誉,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块黑土地,回到了为之骄傲、为之奋斗的辽宁省建平县奎德素供电所。所长和同事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用他们那特有的淳朴方式欢迎这位载誉归来的好同志。因为他不仅给市、县农电系统赢得了荣誉,也为这个偏僻的供电所争得了光荣。王宗玉同志今年26岁,1999年高中毕业,仅因2分之差与自己理想的高校无缘,落榜后回家务农,心里很不是滋味。起初一段日子里,思想极其消沉,有时不想吃、不想喝,父母怕急出病来,想方设法借钱再让他去复习一年。当他…  相似文献   

8.
1957年郑德木出生于福州市连江县蓼沿乡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由于生活困难,他上完初中便在家务农。由于他对农机有极大的兴趣,头脑灵活,待人诚恳热情,乡里让他保管拖拉机及旋耕机。1992年,他得知马尾区亭江镇长安村有大量农田可租种,交通方便,就举家搬迁到现住址,承租了100多亩农田,开始在那里耕种。1990年初他学会电焊和金属冷作加工,并自备各种维修设备。虽然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农机事业有着深深的感情。他心里揣着是如何更好发挥农机优势,如何让乡亲们脱离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1996年,当郑德木听说我区农机管理部门寻找有丰…  相似文献   

9.
早就听说山东省宁阳县城区供电所有个叫王业进的农电工搞服务很有一套,便想找他聊聊。但他整天忙忙碌碌,后来终于在一个星斗满天的的夜晚“堵”到了他。“刚处理完邻村一位用户的用电故障。”灯光下,满身疲惫的王业进一提起供电服务,立即精神抖擞,打开了话匣子。“看我的身板儿  相似文献   

10.
“憨子”是个有心人。这话大家听了谁都不会承认,憨子是头脑简单、思维迟钝的低能儿,怎么能是有心人呢?不信,您看下面就会明白了。江苏省新沂市棋盘镇柳沟村的电工张可其,4岁还不会说话,邻里们暗地里担心地说:“这孩子憨了!”4岁半以后,学会了说话却整天闷不作声,别人开玩笑或者取笑他时,只是咧嘴憨笑。为此,“憨子”便被人们叫响了。“憨子”是个有心人,这是他干电工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1999年,供电所招聘电工,由于他电工基础扎实、思想单纯、憨态十足,大家都晓得他的秉性,便推荐他当了村电工。起初,有些人认为他憨,交电费时想 …  相似文献   

11.
秦海璐9岁时,因为爸妈下海经商,乏人照料,被狠心地扔进全托京剧戏校。戏校苦哇。为了出一个苗子,基本采用打为主,吼为辅的训练方式。尤其秦海璐学的刀马旦——唱、念、做、打、舞、翻,样样得练好。承受的苦、累、痛,难以忍受,无法形容。别的孩子周末,回家偎在父母怀里、撒娇、尽享呵护。秦海璐像只被遗弃的小鸟无枝可依。父母常常忙得几个月没空来看她。她心里涨满了委屈,用泪  相似文献   

12.
山东邹平县台子镇机手杨文军多年在家务农,期间也搞过养殖,跑过运输,打过零工,但这些都没让他发家。2003年他听从别人的劝告购买了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从事跨区作业,谁知这一次转“行”却让他尝到了甜头。他给人们算了一笔自己跨区作业的经济账:当时买收割机的价格是18000元,加上原有的一台上海-50,两项加起来不到5万元钱,仅2003年当年跨区作业就收入了3万元,2004年就更赚了.收入了35000元。  相似文献   

13.
王水生,男,1952年生,临猗县楚侯乡黄仪南村人。1969年初中毕业后赶上“文革”,便回家务农。由于黄仪南村地处偏远,购买农具不是很方便,且时常买下的农具不合手,平时就爱琢磨的王水生便打起自己改造农具的主意。先是给自家的农具改装,慢慢地就摸出了门道,邻居们常来请他帮忙改些小零件。他最自豪的一件作品是自制的一台压水泵,直到村里接进了自来水,水泵才光荣下岗,到现在他还收藏着这台水泵。  相似文献   

14.
适应新形势 发展机械化 20世纪80年代初,于会怀在农村务农。当他看到乡亲们年复一年地沿用传统耕作方式劳作,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时,就立志做一个农机户,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尽快把乡亲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家乡富起来。1992年初,他用全部积蓄和借贷款,购买了1台旧的链式拖拉机。不久,他就体会到农机带来的作业效率。他把从种田上所获得的一部分收益又投入到农机的购买上,经过滚雪球式的发展,于会怀成为拥有63台(套)先进农业机械、价值200万元资产的农机大户。  相似文献   

15.
<正>"1台乘坐式插秧机1天能插30亩(1亩≈0.067 hm~2),是人工的50倍,这效率真高!"湖北省蕲春县八里湖瑞华家庭农场的周双说道。说起周双这位90后,他不爱工装爱农装,2014年回家探亲期间看到了父母种田的辛苦,懂事的他为了帮助父母缓解沉重的生产劳动,毅然辞去了深圳的工作,回家跟着父亲学种田,成为了新一代的职业农民。慢慢地他发现,本村的农业生产模式落  相似文献   

16.
现年35岁的朱明生,1988年,他商中毕业分到宜黄海程公司当上了一名推土机机手。从此以后,他就与工程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几年来,他一直与工程机械打交道,对工程机械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7.
王渤涛 《农村电工》2006,14(4):11-11
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幸福村,一提到农电工邓万均,没有不称赞的:“干起工作像铁人,抓起管理是能手。”他巳连续13年被凉水井供电所评为“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岑溪市归义镇农机站在市局和政府的领导卜强化农机管理,做好服务,促机务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农用柴油取消后,如何抓好机耕,促机务农,是乡镇农机站的主要任务。机耕工作做得好坏,影响到我们的农机形象。为此,该站全体同志,就没有农用柴油供应后,应如何搞好农机管理,促机务农这个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务农大有作为,要把机耕服务作为农机站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2活安机耕责任制推动机耕发展21为搞好机耕,该站实行分村包干责任制,把任务落实到人…  相似文献   

19.
阳高县把农机推广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一环来抓,不断引进农机新技术,拓展了农机作业面。该县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农用机动车(包括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等)从事农田作业的优惠政策,促使大多数农用机动车车主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专心致志地务农赚钱。据统计,全县有各类农用机动车3400多辆,其中的1300辆农用机动车常年从事农田作业,这些务农的机车每年纯收人至少为1万元。李官屯村农民贺高,春季用四轮农用运输车牵引铺膜机铺膜,秋冬季则给他人干些拉庄稼、秋耕、送粪的活计,1年下来,收入达到了15万元。如今,阳高县从事跑运输、搞建…  相似文献   

20.
刘村的老刘头真了不得,别人养猪都赔得哇儿哇儿的,独有他的养猪场一年赚了两万多。这不,把县电视台陈记者招来了,非要给他拍个如何养猪赚大钱的专题片。人怕出名猪怕壮,做事一向谨慎的老刘推了半天才勉强同意,不过他提出个要求:写好拍摄脚本他得先看看。一番采访、构思,第二天,陈记者就把写好的脚本送给老刘过目。老刘刚看一眼就嚷起来了:要不得,要不得!我咋能第一个在里面露脸哩,村支书多多少少还支持过我哩,要是不先采访他恐怕不好吧?无奈,按照老刘意思,陈记者又将修改后的脚本叫村支书看,支书一看就从沙发上站起:要不得,要不得!要不是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