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樟子松覆膜套笼抗旱造林复合技术应用模式(“六位一体”造林技术) 主要内容:樟子松覆膜套笼抗旱造林复合技术是榆林市横山县林业技术干部根据当地实际总结出的集保水、防晒、防虫为一体的抗旱造林综合配套技术。即:在流动、半固定沙地先行搭设生物沙障,再栽上灌木如紫穗槐、柠条、沙蒿等固定流沙,套种以蓖麻,然后每亩混交栽植33~40株樟子松。其主要技术路线是搭设障蔽—大坑换土—壮苗深栽—浇水覆膜—套笼—生物防虫。  相似文献   

2.
为抵御榆林毛乌素沙地影响造林效果与树木生长及林地结构的主要因素—风蚀沙埋、干旱缺水、土壤贫瘠、动物危害等,采用样地法、土壤采样与分析、树木生长量测定等方法,对搭设沙障、套笼栽植、混交栽植等技术造林地的土壤储水量、土壤养分含量、造林保存率、树高、地径、冠幅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为与对照相比,3种技术造林地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等养分含量,除搭设沙障造林地全钾含量外,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造林保存率和树木生长量也大幅提升,林地草灌层植物种类数量、盖度、生物结皮厚度与盖度也都有较大提高,这3种技术造林效果好,可在当地推广。  相似文献   

3.
沙地樟子松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横山县位于毛乌素沙地南沿,总土地面积4333km2,总人口33万。地貌以无定河、芦河为界,分为北部风沙草滩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草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90mm左右,且多集中在秋季,森林覆盖率32.3%。近几年来风沙区樟子松造林成绩喜人,累计人工造林面积达1万hm2,2009年春樟子松人工造林0.33万hm2,成活率达85%以上。几年来,横山县沙地樟子松造林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沙地先搭设沙障,然后通过整地换土—壮苗深栽—浇水覆膜—套笼—生物防虫等技术措施,达到提高樟子松树坑肥力、蓄水保墒和防鼠兔啃食等效果,从而改善樟子松生长的小气候环境,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针对毛乌素沙地造林受到风沙危害、干旱缺水、土壤贫瘠、动物干扰等多重环境胁迫问题,在榆林市开展“套篓造林”技术试验,并对其生长量和土壤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套篓造林保存率高达96.67%,比不套篓提高30%,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和地上生产力分别提高36.7%、42.37%、48.33%和292.59%,且该技术具有减轻风蚀沙埋、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养分、阻止动物危害等多重功效,从而显著提高了造林成效。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横山县自然概况,对樟子松套笼造林技术进行了概述,对实验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并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榆林干旱地区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榆林干旱地区,选择侧柏、樟子松、大扁杏、紫穗槐等树种,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采用不同的造林技术措施进行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只要采用预整地、选容器苗、适度深栽植、GGR灌根、覆膜套笼等5项关键技术措施,就能克服土壤干旱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今年 ,磴口县全面实施“生态立县”计划 ,春季造林工作实现“六到位”。一是任务分解到位 ;二是宣传发动到位 ;三是组织领导到位 ;四是技术指导到位 ;五是资金投入到位 ;六是政策扶持到位。以上六项措施的普遍到位 ,极大地促进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加快了全县造林速度。现在磴口国家生态县建设粮台项目区已压草网格沙障1.3万亩 ,架设网围栏35公里 ,坐水栽植梭梭1.3万亩 ,沙区、套区造林亦大面积开展磴口县春季造林实现“六到位”@刘利元  相似文献   

8.
沙柳集束沙障固沙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蚀沙埋是制约沙区人工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子之一。设置沙障是防止风蚀沙埋,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主要措施。本文通过对沙区人工造林设置不同类型沙障的对比试验,筛选出沙柳集束沙障。该沙障具有明显的效益,可在高大流动沙区人工造林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五原县塔尔湖防沙林场,位于巴彦淖尔盟河套平原,1958年建场。下设6个作业区,总经营面积100285亩。建场以来累计造林45148亩,现有林木保存面积24266亩,木材蓄积量达29000立方米。使36000亩沙丘基本固定,29000亩流沙变为半固定沙。通过治沙调节了小气候,促进了农牧业的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0.
民勤沙生植物园经过连续 4a的樟子松播种育苗、小苗培育及大苗移栽试验研究 ,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年降雨量 10 0mm左右 ,主要依靠地下水灌溉的干旱沙区樟子松育苗及造林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根据造林面积不断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造林投资标准、种苗工程、造林后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如何加强林地林木保护、科技支撑、种苗培育,增加投入,促进人工林造林质量管理与森林灾害预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人工造林质量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采用正确、合理的造林技术和抚育技术,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林木健康生长,并在短时间内构建完善的林分结构。而科学的抚育管理,又能进一步挖掘林业发展潜力,提升林地质量和产量,为林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同时做好造林和森林抚育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林业科学发展,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樟子松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针叶短小、根系深长,耐旱、耐寒、抗风性强,是北方营造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的重要树种。针对北方干旱瘠薄阳坡、沙地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多次造林不成功的现状,木兰林管局结合生产,开展了樟子松容器苗造林技术研究。用山皮土配制营养土,选择2 a以上合格苗培育容器苗上山造林较常规裸根苗造林方法大幅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缩短了缓苗期,促进了幼树生长,保证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林,是一项成功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城市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文章在分析现代居住区绿化现状及绿化作用的同时,指出居住区绿化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台湾峦大杉引种及经营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丰富福建人工造林树种,促进海峡两岸林业科技交流,1997年从台湾引进峦大杉优良用材树种进行发芽试验、田间育苗与山地造林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2 500株.hm-2的造林密度,有利于提高林分立木蓄积量;在分析峦大杉近10 a高生长节律的基础上,编制出在生产上有应用价值的经营密度表,为进一步推广峦大杉造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福清沿海岩岸低效黑松防护林现状,采用不同整地方式、不同苗木、不同造林密度及不同抚育施肥措施,对1 500hm2的低效黑松防护林进行更新改造试验。结果表明,厚荚相思和马占相思是适宜的更新改造树种;迎风面采用条状劈带整地、块状挖穴,背风面采用全面劈杂炼山、块状挖穴,并进行施肥、抚育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更新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促进幼林的生长,使岩岸基干林带防护功能得到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7.
开展造林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秭归县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在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成效显著。本文分析了湖北省秭归县造林绿化现状及实施成效,客观阐述了秭归县在造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该区域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村庄绿化现状分析和经验总结及典型介绍,展示了仙居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面貌。    相似文献   

19.
石质山由于立地条件差,造林困难、投资成本高,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作为非宜林地而未纳入造林绿化范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造林技术的不断提高,推进石质山造林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拓展造林空间的必然选择。安徽省现有石质山20万hm2,其中已经造林2万hm2,仅占总量的10%左右,灭荒任务十分繁重。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石质山绿化需要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作支撑,同时也需要创新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参与造林。本文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安徽省石质山造林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石羊河上游水源涵养型流域植被恢复重建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石羊河上游水源涵养型Ⅱ级小流域为试验示范单元,遵循近自然林业理论和生态经济规律,集成运用封育保护、抚育促优、灌丛改造、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造林营林、流域治理等生物、工程与农业技术措施。恢复重建乔、灌、草复合植被群落,提高林草覆盖度,改善河道水域生境,形成结构相对稳定的水源涵养综合防护体系,提升高原山地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