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7 毫秒
1.
稻田养鱼的作用与意义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鱼是一种把鱼类养殖和水稻种植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生态农业模式,以种植水稻为主、以稻田养鱼为辅,完全发掘稻田的生产潜力,以养鱼促进水稻更好地生长,实现稻田资源的最大利用,实现农民对鱼和水稻的双重丰收。稻田养鱼不仅提高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也使得养殖业和种植业同时得到了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属于一种集约化经营模式,对生态农业具有很大发展前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态各方面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稻鱼系统中不同沟型边际弥补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田养鱼在中国由来已久,并已经发展出各种模式。在沟坑模式中,作为鱼群庇护所的沟和坑会占用一定面积的水田区域,致使水稻立植面积减少,但沟坑的设置同时导致水稻群体边际区域的增加。本试验就沟坑边际效应导致的水稻增产效应对因立植面积减少而引起的产量减少的弥补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测定计算,同时对环沟、十字沟、直沟3种沟型下水稻产量、田鱼产量及经济收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筛选出适合试验区域的稻鱼共生模式中的最佳沟坑模式。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沟际边1行单蔸粒重的边际效应值平均可达52.45%;沟坑边际效应弥补效果也较为显著,平均达80%左右。且不同沟型弥补效果不一:环沟弥补效果最佳,达95.89%,几乎可弥补沟坑占地损失;十字沟次之,为85.58%;直沟最差,仅可弥补58.02%。各类沟型的水稻稻谷产量及田鱼产量差异均不显著,而产出收益以十字沟表现最佳。研究认为十字沟为稻田养鱼模式下的最优沟型。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水稻绿色、生态、节本、增效新技术、新生产模式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云南省易门县在龙泉街道梅营社区开展8.7 hm~2稻田养鱼(鸭)生态模式示范。示范结果表明,稻田养鱼(鸭)生态模式农药使用量减少25%;化肥使用量减少16.7%,每667 m~2节本66元;机插机收节省人工费470元;稻、鱼、鸭共计增收679.4元。稻田养鱼(鸭)生态模式的收益高于常规种植模式,能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地方特色生态农业品牌的打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较全面评价秸秆覆盖旱作水稻栽培模式的生态意义,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淹水(F)、秸秆覆盖旱作(NF-M)和无覆盖旱作(NF-ZM)3种栽培模式稻田甲烷排放、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水稻栽培模式的甲烷排放均集中在水稻生育期的前20d;在水稻生育期内,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甲烷的排放总量为11.12g·m^-2,显著高于常规淹水稻田的7.78g·m^-2和无覆盖旱作稻田的4.23g·m^-2。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的水稻产量为8.60t·hm^-2,与常规淹水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覆盖旱作处理的6.78t·hm^-2;与常规淹水处理相比,秸秆覆盖旱作还可以提高水稻单株生物量10g以上。秸秆覆盖旱作还可以显著提高稻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和改善表层土壤养分状况,对实现农业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水资源缺乏地区,秸秆覆盖旱作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替代传统淹水栽培的水稻栽培模式,同时秸秆覆盖旱作还田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稻田秸秆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前,水产养殖空间一直压缩,向稻田要空间,发展稻田养鱼养殖前景广阔。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生产方式,是稻鱼、稻虾等共生的生态系统。基于此,利用稻田进行稻田鲤鱼生态养殖技术探究,从稻田工程到鱼种放养、水稻栽培和日常管理,最后收获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希望能够为稻田养鱼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阐明了潜育性稻田水稻起垄栽培,形成垄面种稻、水面养萍、水中养鱼的立体种养结构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水稻、红萍、鱼类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稻田综合种养使水稻和水生动物之间共生互利,大大降低了水稻病虫草害,少用甚至不用化肥和农药,大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做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粮渔双赢、生态高效",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从选好养鱼稻田、选用合适的水稻品种、浸种消毒、适时早播,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学管水、科学防治病虫害和水稻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成都地区稻渔共生模式下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考核稻田养鱼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学术价值以及稻田养鱼的水稻栽培法。1987年由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赞助,我们进行了稻田养鱼灭蚊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试验分别在广西农学院实验农场(10多亩稻田)和全州县(1000多亩示范田)进行。试验采取“垄稻沟鱼”稻田养鱼法,垄稻、沟鱼面积分别占80%和20%。两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田放养鲤鱼、罗非鱼和草鱼后,形成了良好的稻鱼共生的农业生态系统,使稻田的结构和功能都达  相似文献   

9.
垄栽稻萍鱼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阐明了潜育性稻田水稻起垄栽培,形成垄面种稻,水面养萍、水中养鱼的立体种养结构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水稻,红萍,鱼类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稻鸭、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展茗  曹凑贵  汪金平  代光照 《土壤学报》2008,45(6):1179-1183
21世纪以来,由于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市场对绿色安全稻米的需求,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模式多种多样,在我国南方地区主要以稻田养鸭、养鱼、养虾为主。同时对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的机理及其效应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相关研究表明:稻鸭共生可利用鸭子的活动、觅食产生中耕除虫的效果[1,2],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稻鸭共生有利于稻田通风透光,改善水稻群体结构;提高土壤肥力[3~5];还能减少稻田中的产甲烷菌数量,减少甲烷排放[6~9]等方面作用。然而对于稻田养鸭、养鱼后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还很少,甘德欣等[10]研究表明稻田养鸭后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但对土壤微生物  相似文献   

11.
灌溉排水耦合调控稻田水分转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利用装配有地下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蒸渗仪,分析节水灌溉与旱地控制排水技术耦合调控对于稻田水分转化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排耦合调控在小幅减少水稻产量的同时,显著减少了稻田灌溉水量、地下排水量及水稻蒸发蒸腾量,最终显著增加了水稻水分生产效率。与常规灌排稻田相比,灌排耦合调控稻田水稻产量减少1.9%,灌溉水量、地下排水量及水稻蒸发蒸腾量分别显著减少41.7%、49.9%及24.9%,水分生产效率增加30.5%。随着控灌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稻田灌溉水量、地下排水量及水稻蒸发蒸腾量减少,水稻产量保持稳定,使得水稻水分生产效率进一步增加。提高控灌稻田的排水控制限,减缓了稻田土壤水分的衰退速度,并增加稻田地下水位低于排水控制限的比例,稻田灌溉次数与发生地下排水的时段均减少,使得控灌稻田灌溉水量与地下排水量下降,两者综合作用下控灌稻田水稻蒸发蒸腾量减少。在采用控制灌溉模式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稻田排水控制限,可以较好地实现水稻生产中水分的高效利用,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稻田水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侗族地区的稻田养鱼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稻田养鱼农耕方式为侗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该地区稻田养鱼面临着许多威胁,如:杂交稻的推广、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技术需求提高和比较效益相对低下等。本文在分析该地稻田养鱼的历史、现状及面临的威胁和机遇的基础上,从政府重视、制定相关政策,创造条件尽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编制保护与发展规划,探索替代性产业发展途径,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稻田养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有机稻鸭共作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土壤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间的矛盾是影响有机种植作物产量的技术瓶颈之一。试验通过对常规稻田、转换期稻鸭共作稻田和有机稻鸭共作稻田3种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定位监测,分析土壤基本养分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有机稻鸭共作稻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指标在整个水稻生长期基本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幼穗分化期速效钾含量高于常规稻田,在成熟期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远高于常规稻田。有机稻鸭共作稻田水稻产量较常规稻田有所降低,由于有机稻米的价格远高于常规稻米,实际经济效益可观,是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鱼模式”是实现水稻绿色食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养鱼模式”是实现水稻绿色食品生产的有效途径纪洪彦,杨颖,崔福和(黑龙江省伊春市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53000)水稻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水稻食品。开发水稻绿色食品要求原料产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受周围污染源的影响,生产过程中不得受...  相似文献   

15.
大足县稻田养鱼模式的环境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尝试使用环境经济学费用效益分析手段,对稻田养鱼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分析解剖,力图从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对比的角度,阐明稻田养鱼模式的优劣,进一步分析稻田养鱼模式推广中遇到阻力,提出相应的促进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渔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 ,东北苏打盐碱地实施鱼 稻 苇 蒲生态渔业模式效益显著 ,平均单产水稻为 6 0 2 4 .2kg/hm2 、芦苇 8336 .2kg/hm2 和蒲草 7387.6kg/hm2 ;平均鱼产量稻田养鱼为 912 .1kg/hm2 、蒲塘养鱼 35 37kg/hm2 和苇塘养鱼2 76 6kg/hm2 ;平均净收入 5 6 6 7.1元 /hm2 ,产投比为 2 .0 74。 1个生长期节水 1.9万m3 /hm2 ,节约化肥 2 90kg/hm2 ,降低土壤盐分 5 0 7kg/hm2 。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四川省传统的稻田种植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了水稻-秋菜-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油菜和水稻-秋菜-小麦3种稻田生态重建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稻油、稻麦种植模式相比,3种植模式下水稻个体长势好,群体发育的结构合理,分蘖较多、穗大、着粒数亦高,千粒重、产量、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及叶片光合速率均有所提高。千粒重分别比对照高出0.73、0.30和1.51G;水稻产量分别比比对照高出:158.7、99.2和109.0KG/HM2。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0.99%、5.60%和12.73%;在水稻生长后期,3种新型的种植模式表现出较强的水肥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18.
稻田养鱼前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鱼是一种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的手段,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做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稻田养鱼这一模式,能够将种植业同养殖业充分结合,使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得到循环且合理的利用,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作出相应贡献。基于此,以宁蒗县稻田养鱼初具规模的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宁蒗县稻田养鱼现存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宁蒗县稻田养鱼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有关部门发展稻田养鱼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适宜节水灌溉模式抑制寒地稻田N_2O排放增加水稻产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14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控制灌溉、间歇灌溉、浅湿灌溉及淹灌4种水分管理模式,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田间观测寒地水稻生长季N2O排放特征,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寒地稻田N2O排放的影响及N2O排放对土壤环境要素的响应,同时测定水稻产量,以期为寒地稻田N2O排放特征研究提供对策。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模式下N2O排放的高峰均出现在水分交替频繁阶段,水稻生育阶段前期,各处理N2O排放都处于较低水平,泡田期几乎无N2O排放。与淹灌相比,间歇灌溉使N2O排放总量增加47.3%,控制灌溉和浅湿灌溉使N2O排放总量减少40.7%和39.6%。寒地稻田N2O排放通量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关系密切,与土壤10 cm温度显著相关(P0.05)。水稻生长期间各处理N2O排放顺序间歇灌溉淹灌,二者均显著高于浅湿灌溉和控制灌溉(P0.05)。各处理水稻产量以浅湿灌溉最低、其他方式差异不显著。可见,间歇灌溉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但会促进稻田N2O的排放。在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及稻田温室效应的需求下,控制灌溉为最佳灌溉方式,应予以高度重视。该研究可为黑龙江寒地稻作区选择节水减排模式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0.
氨挥发是稻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探究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田土壤氨挥发产生的影响,可为该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为评估稻蛙共作模式对水稻-紫云英轮作系统氨挥发的影响,通过开展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密闭式间歇抽气法采集氨气,对水稻-紫云英轮作系统的土壤氨挥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空白对照(CK,不施肥,不放蛙)、常规水稻种植模式(CR,施化肥,不放蛙)、稻蛙共作模式(RF,施化肥,放蛙)。结果表明:稻蛙共作模式水稻季氨挥发累积量为47.02kg·hm~(-2),占当季施氮量12.9%;其后茬紫云英季的氨挥发累积量为16.27kg·hm~(-2);全年轮作系统的氨挥发累积量为63.29kg·hm~(-2),较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氨挥发累积量降低15.3%。稻蛙共作模式全年水稻-紫云英轮作系统的氨挥发累积量占施氮量的比例为17.4%,显著低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所占比例(20.5%)。水稻田面水的铵态氮浓度是影响水稻季氨挥发的主要因素,水稻田面水p H、水温、气温、风速等因素的影响次之,随温度上升,水稻田面水铵态氮浓度对氨挥发速率的影响逐渐增大。放蛙对水稻产量、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氮肥利用效率及后茬作物紫云英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稻蛙共作模式在水稻-紫云英轮作系统中具备一定的氨减排潜力,但该模式对稻田氨挥发影响的长期效应及其影响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