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乡村社会矛盾纠纷增多,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乡村社会调解工作也面临着挑战。随着女性村民在农村常住人口占比的提高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其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增强,成为乡村调解工作的有效组成力量。政府要加强女性村民参与乡村社会调解的指导,强化保障,联动协作,共同打造乡村治理的"大调解"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69-270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重效率,轻保护",农村环境保护形势尤为严峻。农村环境治理存在主体职能、价值理念、资源共享等碎片化现象,整体性治理正是解决地方政府治理社会实践中的碎片化问题而提出的新型治理模式。借此,本文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范式解决农村环境治理问题,构建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多元共治、创新治理价值观念,建立农村环境治理综合长效机制、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农村环境治理格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一、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而乡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不断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韶山市深入实施"三项工程",很好地突出了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极大地提升了乡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为推进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4.
基层党组织是农民参与党建、乡村治理的桥梁,承担着吸纳与培育精英发展与建设乡村、助推乡村振兴的重任,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基层党组织因受农村软硬件条件等多方因素的制约,使其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单一,未能在吸纳、培育精英中发挥应有的价值,但这也给乡村治理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本文通过对黑河市爱辉区所辖农村乡村治理现状进行研究,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吸纳与培育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对策,以期推动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总书记和总理的讲话,体现了把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在此背景下,新时代农村村干部的培训需求有哪些变化?本文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针对何更好解决农村村干部的培训需求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全国各地农村积极开展环境治理。通过对江苏省 96个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发现江苏省农村社区环境治理存在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人才短缺等问题。从环境治理模式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治理模式并未得到有效实践,政府和村干部仍是农村社区环境治理的主要主体,社会力量、村民和企业参与度不高。因此,应加大对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社区的政策支持,同时通过重塑农村社区共同体、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以及鼓励企业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进一步实现农村环境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基层的社会事务日渐繁多,传统乡村治理主体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亟须新的主体融入乡村治理以共同应对当前的挑战。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不仅具备政策保障、理论支持以及与乡村治理过程趋同的基础,而且还拥有弥补政府职能空缺、行动上独立自主和组织带动农民的比较优势,能够加快驱动农村改革的步伐,携手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有效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西北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环境等因素增加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难度和挑战。针对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困境,建议构建以村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组织作为协助力量、农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明确每个参与主体的职责,形成高效治理合力,促进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与城市环境治理相比,农村环境治理还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农村环境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作用,还需要农村社会中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尽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行动。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来进行研究写作,对P镇存在的三种治理模式:"乡政村治"治理模式、"新乡贤"治理模式、"网格化"治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旨在研究如何结合各种治理力量,使农村环境治理实现最优化,以建设生态宜人的乡村环境。  相似文献   

10.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农民福祉与乡村发展质量。在政府承担绝大多数生态环境治理职能情况下,福建省漳州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面临治理主体单一化、治理能力与效果有限、监管与防控机制缺乏的困境。在持续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要根据农村生态特点,突破传统政府主导模式,发动政府、社会组织、农村居民的力量,构建良性互动的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乡村社会对我国时代改革进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现有的乡村治理机制显然跟不上乡村社会结构性变革的步伐,各种治理困境和挑战层出不穷。其在治理层面的主要表现是开放流动的乡村社会现状与封闭排他、僵化保守和过分依靠行政权力的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存在明显背离。因此,要想突破乡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化解现有的治理困境,有序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改革,需要将乡村社会协同参与机制、农村经济合作治理模式、统筹城乡整体发展作为治理导向,构建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积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对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存在部分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弱化;乡村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亟待优化;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不适应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等多维发展困境。为此,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应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提升乡村干部治理能力和水平;创造治理主体参与环境,构建多元共治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三治融合”新体系,重塑乡村社会发展新秩序。  相似文献   

13.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性治理方略。从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历史进程入手,从宏观角度探讨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从政府、社会力量及农民主体等多个维度研究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困境,主要表现为政府认识缺位、村民主体意识缺失、乡村文化振兴产品缺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缺血、乡村文化队伍缺阵等。提出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五大路径:即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监管机制、强化价值引导、发挥人才优势、带动产业发展等。以期为全面提升乡村文化振兴质量、推动后扶贫时代促进政府治理思想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中国”的建设中,数字乡村的建设占据了核心地位。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中,重塑了乡村治理的关键要素,并推动了乡村治理向数字化方向转变。目前我国乡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阶段,乡村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化力量对推动乡村数字化治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动乡村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现代社会组织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结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这对于乡村地区的数字化治理和推动乡村地区数字化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乡村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数字化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公共参与乡村数字化治理的能力不足、乡村数字化治理中的制度尚未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的主动性和热情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无法形成一个协同的乡村数字化治理力量。因此,需要从加强政府主导、培育新型农民和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等方面来构建乡村社会组织参与数字乡村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4):192-193
"场外"乡贤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之一,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去,但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乡村"沦陷"、与原乡村治理主体的良好协同不足以及乡贤回归的"居留"支撑和制度保障缺失等问题,文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着眼于信任维度下的互惠共赢的建立、网络维度下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力以及规范维度下的共享价值规范体系,以纾解"场外"乡贤融入乡村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社会组织可作为协调者、沟通者、设计者,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持续的理性动员力量。在乡村治理新常态下,培育与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构建农村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搭建农村社区共享基金平台,组建农村社会组织孵化园,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丰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激发农村社会资本存量,构筑积极和谐的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促进美好乡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7.
乡村环境的协同治理:生态政治学与社会的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乡村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根源在于国家权力的强势介入与社会组织力量的缺位。考察近年来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抗议可以发现,其与国家权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权力的高度渗透下,以体制错位、资本强势、社会缺失等形式出现的环境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失衡,导致了系统性的环境危机。在生态政治学的视角下,构建乡村环境治理的平衡体制,需要以社会力量的培育为出发点,依托政府权力重构,加强对于政府的谋利倾向和市场的逐利取向的规制。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特殊性限制了"公民社会"的活动空间,而依托于政经一体化体制的重构并推动"能动社会"的增长成为可行路径。着眼于现实的社会制度,可以分别从府际协同、国家-社会协同以及国家、市场与社会协同等不同的路径着手进行考虑,最终构建国家、市场与社会针对生态议题的新格局。结构重构的最终目的是搭建国家、市场和社会对生态议题的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农村社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乡村治理共同体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农村社区中的适配与延伸。乡村治理共同体即在党的领导下,社会组织、企业和村民等多元治理主体团结协作,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快速发展,村企经济日趋活跃,企业参与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渐凸显。“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提出之前,国内学界就展开了关于企业参与乡村治理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鲁倩  马婷婷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1):8-10,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治理体制"行政化"趋向明显,乡村治理主体流失化现象普遍,乡村文化庸俗化倾向显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主体认知、城乡二元体制、外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因此,破解乡村治理困境,实现乡村振兴,要以乡村文化为纽带,不断提高主体认知水平;以实现城乡资源公平配置为导向,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弊端;以完善外嵌制度为基础,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贺秋晗 《乡村科技》2021,(4):13-14,17
新乡贤作为目前乡村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可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分析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