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我省应用布氏杆菌弱毒菌苗(下简称布氏弱菌苗)气雾免疫防制牛羊布氏杆菌病(下简称布病)业已多年,效果显著。使用倍硫磷杀虫剂与口蹄疫疫苗分别同注  相似文献   

2.
1 呼盟牛羊布病现状本盟牛羊布病从50年代后开始在12个旗市(除鄂伦春旗外)流行,1952年~1982年全盟牛羊布病血检平均阳性率6.9%。经过多年的防制,布病疫情在80年代得到控制。1981年~1990年检验牛羊和人的病料10665份,检出布鲁氏菌65株,出菌率0.6%;血检牛羊43314头(只),阳性1479头(只),阳性率3.4%。由于采取了免疫和扑杀病畜等措施,从1988年开始先后有7个旗市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病办考核验收为控制和稳控旗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牲畜流动量大及基层兽医站体…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历史上布病流行范围广 ,2 0世纪60年代末和 70年代初 ,全省 1 4个地 (州、市 )所辖的 87个县 (市、区 )牛、羊均不同程度的感染布病 ,危害十分严重。应用布氏M5 号菌苗对牛、羊坚持开展了大面积的免疫 ,布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80年代进行了全省控制区考核工作 ,于 1 985年全省达到了控制区标准。“九五”期间 ,全省家畜布病防制工作 ,按照全国布病“九五”规划要求 ,在认真总结以前布病防制经验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了切合我省现状的布病防制措施。重点开展了布病稳定控制区考核 ,布病监测 ,布病计划免疫 ,布氏S19号菌苗免疫研究 ,…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布鲁氏菌病防制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控制和减少布鲁氏菌对养殖业的危害 ,促进畜牧业发展。2 0 0 1年 12月 18日 ,由青海省畜牧厅组织 ,邀请省、地畜牧兽医和卫生部门的有关专家 ,组成考核验收委员会。根据卫生部、农业 (1992 )卫地字 2 1号文和农业部、卫生部 (1992 )农发字 4 3号文的规定 ,对海东地区牛羊布鲁氏菌病 (以下简称布病 )防制效果进行了考核验收。通过考核 ,海东地区牛羊布鲁氏菌病防制效果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海东地区牛羊布病防治工作 ,在 1995年全区牛羊布病防制效果达到卫生部、农业部“控制区”标准的基础上 ,…  相似文献   

5.
三角城种羊场自1986年开始进行种公羊和幼年羊的布病检疫工作,到1990年共检疫羊24254只,检出阳性385只,阳性率为1.59%;淘汰病羊337只,淘汰率为93.09%;因布病引起的流产下降0.83%,下降率为29.87%,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布病防制情况该场羊布病防制大体经历了检疫、免疫、检疫淘汰三个阶段。1958—1965年为全面普查,共检疫各类羊112754只,检出阳性24894只,阳性率为22.08%。期内病羊单独组群,划区放牧,健康羊施行19号菌苗预防注射。后因“十年动乱”的干扰,免疫  相似文献   

6.
环青海湖地区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病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都有严重危害。至今,布鲁氏菌病仍是世界范围内严重流行的人畜共患病。本病在环青海湖地区曾广泛流行。1952年对牛羊布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绵羊自然感染率为29.36%,牦牛自然感染率为13.3%,人感染率15.39%,人发病率4.76%。为有效控制本病,从60年代初开展了牛羊布病的防治工作,先后采取布病19号苗预防注射、M5号苗气雾免疫等,经过20多年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1992年经防治效果考核,牛羊布病达到了“控制区”标准。1995年到1997年又对牛羊进行了大面积的布病检测工作,3年共检测牛羊血清9360份,阳性率为0.053%,经有关部门考核达到了“稳定控制区”标准,从1998年起连续3年没有进行布病检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畜流动频繁,奶牛饲养量日益增大,增加了疫情传入和传播的机会。为此,2002~2006年对辖区的牦牛、奶牛、绵羊开展了布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果洛州家畜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制工作自1959年开始,先后经历了检疫、免疫和免疫效果考核验收三个阶段。据1960年布病流行病学调查:牛的阳性率为14.2%—25.1%,牛的检出率最高达58%,羊的阳性率为7.22%—16.6%,山羊的阳性率为5.8%,马和猪都有感染;1959年牛羊流  相似文献   

8.
两种大肠杆菌苗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制效果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流行菌株制备的菌苗与购自甘肃的菌苗在同一猪场进行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制效果对些试验。结果:自制菌苗对仔猪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购自甘肃的菌苗,两种菌苗的免疫保护率差异极显著。前者免疫的猪群黄白痢的发病和死亡率分别比后者下降14.97%和13.20%,水肿病的发病、死亡率为0。  相似文献   

9.
猪布鲁氏菌病严重地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及人体健康。国外尚无预防猪布病的菌苗。在国内虽S2号布氏菌苗对牛羊免疫已获肯定,但对猪布病的预防效果未能得到证实。故与北京流行病研究所等单位承接世界卫生组织(WHO)课题任务:配种及子宫途径攻击强毒研究S2布鲁氏菌苗对孕猪的保护力。经人工授精与攻毒,进行细菌分离、鉴定、毒力测定、病理组织学检查、血清学反应与临床观察。免疫组流产率仅5%,对照组则为63%,免疫组猛猪成活率为对照组的2.3倍。  相似文献   

10.
乌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的东北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有1个区、2个镇、9个乡,47个生产大队和167个生产队。截止1983年底,有各类牲畜577,318头(只、匹、峰),其中有羊524,399只。乌兰县家畜布病的防治工作,从七十年代初(即1971年),开始应用布氏菌M_5号菌苗对羊群开展以气雾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来。1973年我县铜普公社为《M_5号菌苗在大面积应用后对控制羊布病的效果观察》试点,并兼管全县的羊群气雾免疫工作。到1976年的四年间共免疫羊150多万只次,免疫密度在90%以上,并对连续免疫2—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家畜布病防制现状和今后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海省的布病防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1994年底有39个县的羊,35个县的牛达到“控制区”标准,牛羊布病阳性率由1971年的18.36%(94749/515881)降到1994年的0.26%(125/48342),布病监测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0.56%(71/12746)降到1994年的0.23%(34/15063),但防制中也存在某些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2.
尖扎县布氏杆菌病 (以下简称布病 )防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从 1965年开始进行了家畜布病的检疫摸底 ,在查清疫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布病防治规划 ,于 70年代初和 80年代末对牛羊采取了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经过 2 0多年的防治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收集的牛、羊流产胎儿 (胎衣 ) ,经细菌学分离培养均为布氏杆菌阴性 ,从而达到了卫生部、农业部规定的控制区标准。现报告如下 :尖扎县从 1965年开始进行牛羊布检和防治工作 ,在摸清疫情的基础上 ,先后用M5、S2 号菌苗 ,采取气雾、饮水、注射等方法进行免…  相似文献   

13.
从兰州猪场分离地方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制备出大肠杆菌灭活菌苗,于产前40d和15d各免疫1次怀孕母猪。结果便乳猪大肠杆菌病发病率比厂家苗组和不注苗组分别下降10.82个百分点(P<0.05)和31.68个百分点(P<0.01)。表明自制大肠杆菌菌苗具有较好预防乳猪大肠杆菌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天峻县牛羊布病防制工作回顾尚海忠,高丽英,张殿柱(天峻县畜牧兽医工作站,817200)(青海省畜牧兽医总站)天峻县牛羊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制工作,历经3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1994~1995年考核,达到规定的“稳定控制区”标准。...  相似文献   

15.
1999年 12月 3 0日 ,经省州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鉴定验收 ,海北州牛羊布鲁氏菌病经多年的综合防制和监测考核 ,达到了卫生部、农业部规定的“稳定控制区”标准。现就其考核验收结果报告如下。1 考核方法 按照卫生部、农业部 ( 1988)卫地字第 2 1号文和农业部、卫生部 ( 1992 )农 (牧 )字第 43号文规定的布病诊断方法 ,疫区判定标准和控制区考核标准进行考核。2 考核结果 在 1992年牛、羊布鲁氏菌病防制同步达到“控制区”标准后 ,海北州在继续加强动物检疫、病畜淘汰和部分地区畜间免疫的基础上 ,重点开展了布病监测和防制效果考核。19…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布病疫情动态,预测市病疫情趋势,科学评价防制效果,合理制定布病防制规划,更好地控制布病流行,根据农业部、卫生部(1990)农(牧防)字第33号文件精神,1990~1996年,我们选择了新乡市、郑州市作为全国布病监测点,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测工作,现将监测情况报告如下:一监测点的选择根据历年疫情分布情况,1990-1995年选择了新乡市的获嘉县、辉县市为国家固定监测县,2县每年分别固定抽查8个、12个乡为市病监测点,分别占总乡数的57%和46%。1995年根据工作需要又改选郑州市的荣阳市为国家固定监测县,抽查5个乡为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阐述了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相关知识,并详细分析了布病防制中存在的监测和检疫工作不到位、饲养者布病防控意识薄弱等问题,并探讨了改善牛羊布病防控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的控制和消灭布氏菌病,我县在1973年对14个公社进行了牛、羊血检,通过1976年、1977年、1979年三年在全县范围内的布氏羊型5号菌苗的气雾免疫,经过1979年、1982年的血检和1981年的菌检观测,布病疫情逐年在减少,牛的检出率由1973年的10%下降到1982年的1.1%,羊的检出率由1973年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布病的科研与防治具体措施中取得了成功的进展。根据近年来陆续报道的猪二号布氏菌苗(S_2)对黄牛(含奶牛)免疫的成功经验及对牦牛免疫控制试验结果,结合我省牧区牦牛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希望通过对布病流行疫区的牦牛口服 S_2菌苗免疫的效果观察,为今后大面积牦牛布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泾川县从1973年开始,对布氏杆菌病进行了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并通过血液和细菌进行监测,1985年已达控制标准。 1973年在15个乡、30个行政村进行了畜间布病普查,羊阳性率0.4%,牛2.6%。后在两个乡进行了羊型五号布氏杆菌苗气雾免疫。1980年在全县18个乡、69个行政村进行血检,羊受检率10.7%,阳性率0.8%,牛受检率16%,阳性率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