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一、茶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农业区划的研究,是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08项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农作物种植业区划,是农业区划的重要内容,茶业区划属于种植业区划的一部分,是发展茶叶生产,实现茶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对实现茶叶生产区域比、专业化,高速度发展茶叶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茶叶区划的研究,为合理调整茶叶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规划和指导茶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刊发行后,有些读者作者来问《茶业通报》的方向问题,是何性质?是普及茶业科学技术,抑是提高茶业科学技术?我们回答,既是普及又是提高,两者兼顾。在第一期已提出纲要性的征文启事,是《茶业通报》编辑的总纲,在此加以详细说明。我国广大茶区,茶叶技术干部数以千计,迫切需要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为当前茶叶生产服务,为茶叶现代化服务。这是需要普及方面。我国有十一所高等院校设置茶业专业、十多所茶叶研究单位,教师和科研人员数以百计,有些教师和科学研究人员也不同程度地需要提高科学水平,促前茶叶科学现代化作出贡献。这是需要提高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已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是中国茶业出版史上的一件大喜事。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茶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了茶叶科学,积累了可贵的种茶、制茶、饮茶、贸易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茶类之多,茶树品种资源之丰富,均为世界产茶之首,古人还留下了大量茶叶文化的记述,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年以来,在大力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在茶叶科学技术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术界编撰出版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茶叶论著和教材。《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就是集中了中国古今茶业科学技术知识之大成,这部巨若是在浩瀚的茶业科技海洋里,博采茶业词  相似文献   

4.
正茶叶是霍山县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省财政厅、省农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霍山茶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实施,霍山茶业在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树良种繁育推广、茶叶标准化生产管理和质量安全水平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按照"围绕优势主导产业、抓住关键环节、集中资金投入,培育重点生产区域,推进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发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  相似文献   

5.
王国征 《茶业通报》2005,27(4):169-169
本文简要分析了祁门县茶叶生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运用科技手段,在良种推广、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和茶业产业化等领域,提高祁门县茶业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茶学是一门返老还童的科学。自发现茶树到唐朝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由陆羽总结茶业科学技术的成就,写出《茶经》专著。自唐至清,茶业科学的论述,虽一朝胜过一朝,但研究的实质,还不如今日发达旺盛。建国后,农业院校设立茶业专业,茶叶生产集中的省区,建立茶叶研究所或茶叶试验场。茶业科学工作者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劳动,同心协力,促进我国茶业大发展。茶叶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实现《茶业通报》(1958年第1期)社论,五年超斯里兰卡,十年赶印度一文中提出的目标。茶叶产量由世界第三位跃居第二位。我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有利于茶业大发展,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超过印度。  相似文献   

7.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12,(3):111-113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茶业经济是中国茶叶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秦汉茶业经济发展体现在茶业文献面世,茶区扩大,名茶产生,茶叶市场出现等方面。江南、东南沿海、巴蜀和荆楚、云贵等地茶叶产区的拓展及其茶叶市场的发展,表明三国两晋茶业经济有所进步。至南北朝时期,江淮和江浙沿海一带的茶业得到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苏岳静 《茶业通报》1998,20(4):28-29
近几年来传统的茶叶生产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小规模与现代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专业化与社会化等方面的矛盾,使我国茶叶产销渐入困境。要解决茶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转变,逐步走出低谷的必由之路是:依靠政策、科技、资金投入、市场发展、提高茶叶质量、选择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1茶业产业化的有效模式茶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广大茶农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茶农自主决策的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将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  相似文献   

9.
由于茶园管理粗放,技术落后,安徽茶叶生产长期排徊,发展不快,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原因。实际上,茶叶经济政策,茶业生产的管理体制,亦与之息息相关。经过皖南地区的实地调查,就安徽茶叶生产基础好、潜力大、商品率高的特点,要进一步发展茶叶经济应走茶工商一体化道路的问题,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茶业经营体制经过三次改革。五十年代初,接收官僚资本的华东、中南两地区的茶叶公司,成立中国茶叶公司产制运销一把抓,茶叶定为一类物资。五十年代末,私营工商业改造后,茶叶改定为二类物资,统购统销分头管理。农业部管理生产;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管理收购和内销;中国土持产进出口总公司茶叶处管理外销。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中国茶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南宋茶业经济是宋代茶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茶业管理中心、茶叶市场中心、茶叶消费中心的临安对南宋茶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而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徐永成 《茶业通报》1998,20(4):23-25
1997年是茶业经济经过几年低迷后出现转机的一年,茶业经济形势好转同茶叶出口密切相关。这年,我国茶叶出LI202900t,出口金额3.33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分别增长19.63%和18.08%,几家大的公司茶叶出口增幅在20%以上。茶叶出口在茶业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叶对外贸易是确保茶业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力军。1茶叶出回所起的M个作用基本不变,但随着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其原有地位已发生变化。茶叶出口历来有二个作用,一是创汇,二是带动生产发展。茶叶是传统商品,出口历史悠久,一直承担出口创汇任务。在农副…  相似文献   

13.
张龙云 《茶业通报》2003,25(1):10-11
建立适度规模的绿色生态茶园生产基地,依靠科技进步、尤其技术创新,开发无公害有机茶食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强化良种与机械化配套,因地制宜,狠抓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关系来建立农业、工业和科研、贸易一体化经营组织(集团公司),同时转变观念,实施名牌战略,真正实现大茶业下的茶叶产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茶农 《茶业通报》2005,27(1):24-24
宣城市茶业协会于2004年12月22日至24日,在郎溪县十字铺安徽宣郎广茶业总公司举办全市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技术培训班,培训班来自宣城市各县及省农垦茶场生产、加工、营销的会员80余人,来自台湾的立宇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永正先生及其员工5人也参加了培训班。宣城市茶业协会首届二次理事会研究,为了加快全市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建设,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决定在会员中开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标准化建设培训。培训班邀请安徽农业大学段建真教授主讲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茶园标准生产技术管理与建设;方世辉教授主…  相似文献   

15.
岳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发展生态茶业优势明显;岳西生态茶业经济的框架模式是:建园生态化、品种优质化、生产无害化、加工机械化、经营产业化;生态茶园建设有机茶生产,茶、果立体栽培,茶、菜(或肥、草、药)复合栽培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建设绿色茶业大观园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松能  汪巍 《茶业通报》2002,24(4):F003-F003
本文就如何把茶叶生产和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发展高效茶业,建设一个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茶业观光园,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7.
茶叶商品作为茶业科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从无到有,是一个了开创。现在,应该逐步建立和建全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茶叶商品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到茶叶的产制运销各个方面,是对茶业各基础学科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汪飞 《茶业通报》1999,21(3):10-10
池州地区系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现有茶园面积16100hm2,茶叶产量6100t,其中出口红茶3200t,茶叶产值1.2亿元。区内96个乡镇就有63个乡镇产茶,152万人口中就有50多万人在做茶叶事,吃茶叶饭。所以说,茶业是池州地区农业的基础产业,是生态经济示范区中的支柱产业。几年来,池州茶业在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根据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规划和实施《中国廿一世纪议程》地方试点计划,我们把茶业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工作领域。1 加强生态茶业行业管理池州地委行署对茶业十分重视,在全省…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从贵州省黎平源森茶业开发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获悉,该公司从上年开始引进技术,开发生产"黎平翠叶"新产品,市场反映良好。据悉,黎平源森茶业开发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及茶文化推广为一体的企业,公司创立于2012年。该公司从基地建设开始就重视产品安全,执行绿色、有机标准管理生产,同时注重生产加工技术引进和创新。2014年春,引进茶叶生产新技术,结合本地实际,研发生产  相似文献   

20.
徐立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13,(4):174-177
皖西茶叶虽然具有天然的优良品质,在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的总体趋势却是下降的,但其间也不乏有上升的现象。设立皖西茶叶指导所、广泛推广茶叶改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皖西茶业的发展。但连年不断的天灾战祸、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侵入、茶区赋税繁重以及茶农对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的忽视迫使皖西茶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