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全优527为材料,测定6种不同种植基本苗数的产量和主要产量性状,研究机插双晚杂交稻的最适插植基本苗数。结果表明,当基本苗数在83.25万株/hm^2以下时,产量随基本苗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超过此值,产量增加不明显。双晚机插杂交稻的种植基本苗数以83.2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整机插秧栽插时的取秧量,控制不同亩基本苗,统一栽培模式,研究对机插秧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从而探寻出机插高产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不同基本苗数对机插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特进行了不同机插密度条件下的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本苗较多的7寸机(插种密度25 cm×1 2 c m)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明显比基本苗较少的9寸机(插种密度30 cm×12 cm)高,前者产量可达548.7 kg/667 m2,比后者增产16.8%。  相似文献   

4.
不同基本苗对机插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探讨了不同基本苗对机插水稻盐丰47的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院机插水稻盐丰47适宜的移栽基本苗为84万根/hm2,产量可达9.06 t/hm2,比移栽基本苗48万、60万、72万根/hm2的处理分别增产了7.86%、3.90%和1.80%。  相似文献   

5.
机插稻不同基本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插水稻合理基本苗的研究,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试验通过不同播量与栽插密度和取秧量形成不同数量的大田基本苗,探索不同规模的群体质量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以明确机插稻适宜的基本苗,为建立机插稻高产栽培理论及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江苏里下河生态区机插水稻的最佳株、苗配置.[方法]从穴距、每穴苗(取样面积)的有机组合,观察、分析机插稻不同群体起点的茎蘖动态、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机插水稻高产群体指标.[结果]该生态区机插水稻的最适宜机插密度为行距30 cm、株距10~ 12 cm,与之配套的适宜的单穴苗数为4苗,有利于建立高质量的群体,从而实现高产.[结论]该研究为机插水稻的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设6个每穴不同基本苗机插处理,分别为A(每穴2苗)、B(每穴3苗)、C(每穴4苗)、D(每穴5苗)、E(每穴6苗)、F(每穴7苗),研究不同基本苗机插对连粳11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处理条件下,连粳11号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最高;连粳11号不同基本苗机插12天后(7月10日)初始分蘖,至8月5日,处理C、D、E、F分蘖达高峰期,处理A、B分蘖高峰期晚6d。相同机插时间下,适龄移栽的连粳11号D、E、F处理在移栽至拔节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均高于A和B处理。拔节至抽穗阶段的E和F处理群体生长下降速率均高于D处理。另外,D处理的成穗数最高,达到360.9万穗/hm2,成穗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D>E>F>C>B>A。以此,连粳11号机插最适每穴基本苗数为5苗。  相似文献   

8.
合理基本苗有利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形成适宜穗数,从而达到增加后期光合效率,穗大粒多、籽粒饱满、高产优质的栽培目的.为探索杂交稻直播种植不同基本苗对产量影响,我们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探索本生态区机插水稻的最佳株、苗配置,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机插秧的分蘖发生和利用规律,明确机插秧适宜的基本苗和不同氮肥施用量,研究机插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形成规律,为机插稻高产、稳产栽培体系的形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2005年在江苏省农垦集团公司统一组织下实施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  相似文献   

11.
选用3个生育期不同的品种,在双季晚稻采用14×30 cm和17x30 cm两种种植密度规格实施机插,成熟期测定产量和产量性状.研究种植密度对双季晚稻机械插秧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短生育期品种采用较高种植密度产量较高,而较长生育期品种则是较低种植密度产量较高.生育期稍短的品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其产量库可与生育期较长品...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类型的晚稻品种为材料,观察不同移栽秧龄对机插晚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所选晚稻品种均能满足双季机插生育期要求,相同田间管理水平下粳稻机插分蘖能力较弱,有效穗数较少,产量较低。秧龄应控制在15 d左右,长秧龄秧苗不仅不利于机插,而且田间产量也较低。机插晚籼稻分蘖力较强,应加强水分管理,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子粒充实度;粳稻机插应培育壮秧,增加机插基本苗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选择适应水稻机插作业的育秧方式和提高机插杂交中籼稻产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徽两优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营养土软盘育秧、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淤泥软盘育秧3种育秧方式对机插秧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秧苗素质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成苗率较高,漏插率较低,茎基部较粗,根系盘接力较高,根系活力较强,缓苗期较短,产量优势明显,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高于其他育秧方式。[结论]在安徽省江淮地区,采取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有利于提高水稻机插秧的秧苗素质,建立合理的群体起点,形成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基本苗对直播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杂交早稻两优287和常规早稻鄂早18为材料,研究了直播早稻基本苗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和基本苗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两优287产量明显高于鄂早18,主要是两优287穗粒数较多,其直播适宜基本苗为120万~150万·hm-2,鄂早18直播适宜基本苗为150万~180万·hm-2.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在贵阳市郊(海拔1 140 m),对优质杂交香稻黔香优302进行了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栽插株数的裂区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贵阳市郊施用蚕豆绿肥1 000 kg/667m2作基肥,4月1日播种,秧龄55 d,栽插基本苗1.2万株/667m2的条件下,栽插2株和施尿素10 kg/667m2,产量达到642.78 kg/667m2,达到省工、高效的结果。并对黔优302在中高海拔地区(海拔1 100~1 300 m)的栽培技术和经济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不同插秧量对东北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东北杂交稻与常规稻的产量形成过程和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杂交稻的经济系数显高于常规稻,这主要得益于杂交稻后期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移率较高。在产量结构上,杂交稻的穗粒数多、千粒重大,但穗粒数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二次枝梗,这也造成了杂交稻的结实率偏低,成为限制杂交稻产量潜力发挥的瓶颈。进一步发挥杂交稻的杂种优势,需要从提高后期光合能力和提高结实率两方面人手。杂交稻与常规稻有各自适宜的栽培方式,插单苗有利于提高杂交稻的平均穗重、千粒重、结实率,并最终使产量提高;而插3苗更适于常规稻生产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早稻育秧技术要求,考察了不同育秧工艺对早稻育秧期生长和插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基质育秧(T1)秧苗密度和根系伤流量较大,个体干物质重、茎重与株高比值较小,30 d时秧苗叶绿素SPAD值较低;以营养土铺垫麻基膜育秧(T2)比不铺膜(CK)处理的30 d秧苗密度大,个体根系发达,根系伤流量大;不覆盖处理(T3)死苗率较高,漏插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不符合水稻田间机插秧质量要求,其余处理均符合要求。基质疏松易于秧苗扎根、供肥迅速,但较营养土保肥性差,育秧时应在后期视苗期补施氮肥;麻基膜有利于秧苗根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加性效应;不覆盖不利于秧苗扎根固定,盘内成苗不均,田间机插秧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杂交籼稻品种新优188和粳稻品种华粳295不同移栽秧龄对其产量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裂区试验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新优188和华粳295两种水稻的实际产量均随着秧龄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秧龄的情况下,晚籼品种新优188的实际产量均高于华粳295。[结论]以产量为指标,新优188比较适宜在京山地种植,其最佳秧龄为15 d,在此条件下,水稻新优188的实际产量可以达到8 289.0 kg/h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杂交中籼稻机插适宜取秧量,为完善杂交中籼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提高机插水稻产量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两系超级杂交中籼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在"机插平衡栽培理念"的稀播条件下,通过调节取秧量来构建不同的群体基本苗起点(1、2、3、4、5苗/穴),研究不同取秧量对杂交中籼稻机插秧栽插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群体基本苗起点在1~3苗/穴时,随着取秧量的加大,整体栽插质量逐渐提高,群体颖花量逐渐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当取秧量超过每穴3苗时,群体起点过大,不利于高产群体的构建,反而易导致减产。[结论]在安徽江淮一季稻区,杂交中籼稻机插以纵、横向取秧量为10.0 mm×10.8 mm或12.0 mm×14.0 mm的组合,即每穴2~3苗较为适宜。在此取秧量的条件下,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在稳定库容充实度的情况下形成较大的库容量,最终获得产量。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超级杂交晚稻H优5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移栽密度对双季晚稻生育期、分蘖动态、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水稻植株全生育期有所缩短。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水稻植株的群体茎蘖数和有效穗均呈增加的变化趋势,但茎蘖成穗率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洞庭湖平原区,双季晚稻移栽密度以23.3cm×13.3cm,基本苗150万/hm2为宜,能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