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文县多年来通常按照主干1尺(33.3cm)、第一支干7寸(23.3cm)、第二支干5寸(16.7cm)的“1-7-5”桑树养型标准建设桑园,需三年养成投产基本树型,第四年进入丰产期,树型养成慢,投产周期长。2018年兴文县石海茧丝绸公司科技团队在省蚕业管理总站的指导下,开展桑树快速丰产建园技术的探索试验,探索在嫁接良桑栽植基础上.如何实现当年定干养型、当年采桑养蚕,取得了初步成功:好田好地及肥培管理较好的新栽桑园一年完成养型,山坡地土质稍差的新栽桑园一年半年完成养型,实现快速丰产建园。今年我县进一步总结与改进养型技术,去冬今春全县新栽桑园708.3hm^2( 10625亩),全面推广快速丰产建园技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缩短果桑种植的投产时间,可以直接采用果桑嫁接体快速建园.这种快速建园的技术,是将当年12月份或次年1月份在室内完成嫁接的果桑嫁接体,于恒温(15℃)大棚或自然环境苗床、营养钵中进行假植,待桑芽发育至鹊口期时(营养钵假植苗长至50~60 cm时)起苗,按既定株行距移栽至已整理好地块中,这样在当年即可养成树体主干和第1级支干,第2年可养成第2级支干并定拳养成丰产树型.实践证明采用果桑嫁接体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果桑嫁接苗的成活率高,树型整齐,成园投产快.  相似文献   

3.
嵊县地区对栽桑养蚕有悠久的历史,特别对桑园的快速养成即“第一年栽种,第二年嫁接,第三年产叶,第四年定拳,边产边养”的栽桑法有经验。东升社快速养成的专用桑园 (土名山)0.11亩栽40株桑树。1956年嫁接39株(袋接又名剎头接)当年主干养成1.5尺、枝条3—5条。1957年夏伐产春叶114斤、每株平均2.14斤,夏叶产36斤、每株平均14.7两,秋叶估计能产70  相似文献   

4.
嫁接幼桑通过摘芯;当年形成主干和第一支干,使桑树提早成型投产,摘芯当年98%以上的株能抽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枝作一级支干,第二年其平均条长、条围径与对照相近,株平条数、产叶量比对照增一倍.  相似文献   

5.
老桑树截干嫁接复壮及快速成林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老桑树截干嫁接复壮是对树龄较长、树势较弱、枝条纤细而稀少、产叶量下降、叶质也差且病虫害较多的老桑树,从土表根茎部锯断主干,再选取优良品种桑芽嫁接后成为一株长势强、枝粗叶茂、产叶量高、叶质优良、抗病虫害的桑树栽培管理过程。快速成林是指嫁接复壮后的桑园在当年养成丰产树型,次年达到高产稳产的管理措施。1老桑树复壮的必要性桑树是一种多年生叶用经济林木,生产周期较长,一株桑树栽种后,可有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受  相似文献   

6.
<正>桑树栽植后,在当年摘芯分叉、培管好的情况下,栽桑户一般都不肯放弃次年饲养春蚕的机会。结果支干无法形成,桑树所占空间小,年复一年,树形无法养成,亩产叶量很难提高。笔者针对这一普遍情况,对当年栽桑第二年既不春伐,又要养好树型的途径,从1992年开始进行了探索,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为缩短桑树投产时间和成本,提升标准化优质桑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稳步健康发展,会东县进行了桑树快速丰产栽培技术的探索。从2018年开始,通过桑树丰产建园技术的实施,改变以前"一年育苗、一年栽桑、1~2年嫁接"的模式,逐步实现"当年栽桑、当年嫁接养型、当年养蚕见效益",现在基本形成两种模式。桑树快速丰产成园栽培技术包括育苗、栽桑、嫁接、养型四个部分组成。我县采用外购商品桑苗的方式,将四个环节形成两组方案即"先栽  相似文献   

8.
王泽林 《蚕学通讯》2010,30(1):41-42
桑苗定植后要按生产需要进行人工剪定,将其养成一定型式,而良好的树形是构成高产群体结构的前提。为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养型时间,促使新栽桑园早日投产,在肥水充足、管理科学的前提下,通过栽植桑树嫁接苗(桐乡青)的快速养型(中干树型)技术,当年即可剪定树型,养成两级支干,达到当年栽苗,当年养型,次年投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新栽桑树要坚持春伐定干,培养树势,塑造树形,养成粗壮的主干和健壮的支干。新栽剪伐定干后的桑树,必须加强桑园松土锄草、适时追肥、病虫防治等管理工作。对新栽桑树做到以养树为主,确保幼龄桑树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0.
<正> 桑树因冬季重修,每年不同程度地提高修枝部位,使支干层次增加,树干增高,养分的运输路线增长,消耗增多,造成抽枝展叶能力下降,致使桑叶产量、质量都大大降低。针对大面积的衰败桑树,近年来我们对这类桑树作了一系列的复壮更新试验,采取降干、降干嫁接的方法提高树势,现将试验报告于后。 一、试验处理方法 选择已形成六层支干,产叶量较低,长势较一致的土边桑,第一年调查产叶量、条长、生长条直径,第二年分别设降干、降干后再嫁  相似文献   

11.
(一) 我省桑柑栽培大都是稀植留干,三年栽桑、五年成林。这种栽培法,株数少,桑树养成年限长,病虫害较多(尤其是主、支干)桑叶产量比较低,不适应蚕桑生产发展的要求。桑树无干密植这一新法推行后,能够达到当年栽桑,当年采叶养蚕,当年亩产桑叶超千斤的优  相似文献   

12.
夏季截除主干改造老桑园技术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干复壮是改造老桑园的有效措施.常规截于复壮方法是:在春季或夏季采取齐第一支干或第二支干基部截伐,结合修剪枯枝枯桩,改善桑树群体结构,达到复壮桑树的耳的.  相似文献   

13.
邹付碧 《四川蚕业》2012,40(3):18-18,20
<正>桑树树型养成是桑园丰产的基础条件,通过剪伐养型,使树形整齐,株、拳、条、叶配置合理,通风透光,桑叶的产量高,叶质优。本文以内江市东兴区为例,谈谈桑树树型的养成与管理。1东兴区蚕桑发展现状东兴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沱江流域中游,成渝之间的中心点,境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6℃,年降雨量1005mm,  相似文献   

14.
<正>桑树夏压快速成型技术,系将桑树夏季多新梢(2~3根)压条与桑园速成建园技术相结合,实现当年压条当年养成桑树第一支干层的一种桑树快速成型技术,在桑园缺株补植以及中低桑园改造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1桑树夏压速成拓补植桑园的特点1.1改造成本低与常规新桑拓植、补植相比,可直接省去桑苗成  相似文献   

15.
<正> 以往,桑树栽培大都采用“三腰六拳式”养成法,即栽植后,连续三年进行春代,培养成三级支干,然后夏伐定拳。这样,从栽植到树型养成,正式投产,需要三年时间。从发展蚕桑生产的速度要求来衡量,似有年限过长之嫌。近年来,龙游蚕种场在低丘红壤上开辟新桑园、更新老桑园的工作中,打破陈规,栽植后采用一年半定拳,养成树型,  相似文献   

16.
桑树养型是蚕业工作者众所周知的事,按理不必在此赘述,然而山地桑园树型怎样养成,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1 现行几种树型的特点在树型养成上有无干桑、低干桑、中干桑、高干桑和乔木桑.现就其主要特点分述如下.1.1无干桑由于地上都没有主干和支干,养料集中供应条、叶生长.但根系浅,只能利用土壤上层水、肥.泥砂污染叶多,采光面积小,树龄短.  相似文献   

17.
<正> 蒲城县苏坊乡北二村三组1991年秋季建桑园23亩,由18户承包。从1992年夏季开始养蚕,次次丰收,总结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规范化栽桑养蚕。在建园时,坚持按标准划线开沟,沟底施入麦草、玉米杆,中部填熟土并施农家肥和每亩100斤磷肥,按标准(每亩1200株)栽苗,适时灌水,成活率达到98%。第二年6月15日前后全部摘心,基本养成第一层支干,由于田间管理及时,桑园一无杂草,二无虫害,桑树长势居全县之首。夏季开始养蚕,全年共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桑树的最佳嫁接方法,嫁接时期,我们于1983—1987年在广西柳州地区蚕种场,用袋接一芽、袋接二芽、带根接(同面)、带根接(反面)、等方法进行了三年多的分期嫁接试验,现将主要结果作一简要报道。一、冬季嫁接桑树(十二月至翌年二月),随时间后移,嫁接至萌芽、展叶的天数明显缩短,但所需积温相对稳定。嫁接至展叶需>10℃活动积温350—440℃,有效积温110—140℃,变异系数10%左右。二、夏季嫁接桑树(八月份前后),随时间后移,嫁接至萌芽、展叶的天数延长,  相似文献   

19.
一、培育"双抢苗"1980年春,东天目公社天目大队第八生产队,五分实生苗地嫁接成活率只有45.8%折算每亩接苗仅5960株.后来采用培育"双抢苗"的办法在苗圃地里提早养成第一支干,经过株苗木生长势调查结果,主干围度达7.9-10厘米,平均围度8.68厘米,两根苗条长度达157.7-158.4厘米.1980年冬用"双抢苗"建设桑园,栽种密度4尺×1.5尺,亩栽1000株亩施基肥5000斤猪栏肥.1981年2月份离地1.8尺剪去"双抢苗"的苗条(主干1尺,支干8寸)留养好第一支干.由于加强培育管理,  相似文献   

20.
十种桑树嫁接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紫井乡现有新老桑树1200多万株。根据老桑树需要改良、新栽桑树嫁接任务重的特点,在全乡范围内推广了十种桑树嫁接新方法。在改造劣桑,改换品种,老树更新,幼树嫁接方面效果明显。它不仅适合于不同树质,不同树型的嫁接,而且不受嫁接时间,嫁接方位的限制。解决了嫁接过程中的左右矛盾(左指切芽,右指切贴)。该技术还具有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