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调查了多种类型茶果立体复合生态茶园的害虫及其天敌种类、数量和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经过数理统计和生态学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立体复合生态茶园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2.茶园的多样性及稳定性比纯茶园好;3.有效控制了茶树的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量;4.助于喜荫湿害虫的发生;5.茶果间作改善的生长发育条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安徽茶业微环境生态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树 《茶业通报》2005,27(3):107-109
本文主要对安徽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相关性等问题进行剖析。着重就推进安徽茶业实现物种多样性复合生态群落和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等茶园微环境生态建设,提高茶园单位面积的综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改善茶农生活,进而扩大我省茶业在国际市场占有份额等提出技术构想。  相似文献   

3.
浅淡生态茶园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云强 《茶业通报》2005,27(4):157-158
本文从生态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我省生态茶园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围绕生态茶园的特点,就当前我省茶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以及今后关于生态茶园建设方面提出了几点设想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茶业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也是实现生态茶业的需要。其内涵应当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茶业对资源的需求,又不浪费、破坏并改善特定的生态系统环境的资源属性和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茶业必须在已有生态要素对茶树生育影响等基本状况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茶园复合生态系统、资源利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平衡、绿色茶业工程、茶园物质循环、茶园节水工程、茶业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茶业经济生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5.
山东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茶园建设是有机、无公害茶生产的基础。作者通过对山东茶区土壤、空气、水质的调查分析,认为在山东主茶区发展生态茶园是可行的,并从防护林建设、茶园施肥、幼苗期茶园间作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山东生态条件下,生态茶园建设的初步模式,为山东生态茶园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乌桕茶树复合种植茶园内种群关系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互补、协调,与纯茶园相比,复合种植茶园对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利用充分;由于乌桕的遮荫作用,复合种植茶园内光照弱、湿度高,这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提高有利。此外,由于复合种植茶园凋落物多、根系发达,土壤的理化性质均较纯茶园好。因此,复合种植茶园内两个主要种群( 乌桕、茶树) 在功能关系上表现为相得益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闻娟 《茶业通报》2017,39(4):160-162
随着产业融合发展,茶旅游作为新型业态为生态茶园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体验过程和享受愉悦是旅游行为的本质要求,因此体验式旅游开发成为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基于茶叶企业发展的视角,首先分析旅游体验的内涵,然后剖析了当前生态茶园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生态茶园体验式旅游的发展原则要求,最后提出生态茶园的体验式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生态复合茶园建设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涛 《茶业通报》2005,27(2):62-63
1概述茶树原生长在高温多湿的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中,几千万年的进化形成了耐荫、喜湿的生物学特性。人类将茶树从森林中迁出单独种植,改变了茶树的生态环境,必然会引起茶树生长发育特性的改变。因此,我们在种茶时,人为引入多种与茶树具有相同生态位的植物,在充分发挥茶树优势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各种植物的互补特性,更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在有限的空间里和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便是人工生态复合茶园建立的宗旨。在我国古代早有生态复合茶园记载,韩鄂《四时纂要》有“二月种茶。……此物畏日,桑下竹荫地种之皆可,…  相似文献   

9.
孙玉雷 《茶业通报》1999,21(4):22-23
乌jiu茶树复合植茶园内种群关系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互补、协调,与纯茶园相比,复合种植茶园对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利用充分;由于乌jiu的蔗荫作用,复合种植茶园内光照弱、湿度高,这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提高有利。此外,由于复合种植茶园凋落物多、根系发达,土壤的理化性质均较纯茶园好。因此,复合种植茶园内两个主要种群(乌jiu、茶树)在功能关系上表现为相得益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人工生态茶园光效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生态学原理对人工生态茶园光效能研究得到光效能较纯茶园提高40.80%-55.34%,人工生态茶园光利用结构趋向合理优化,改善了茶园光的质量,促进茶园有益生物的生长发育,抑制了病虫的危害,了茶园生态系统能流循环,促进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苏文航 《分子植物育种》2023,(15):5169-5175
本研究以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布央生态茶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茶园的植物资源调查和景观分析,探讨了茶园植物的多样性、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布央生态茶园内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呈现出高低错落的结构和独特的景观美感。茶树作为主要植物巧妙地融入了茶园的整体景观,为茶园增添了独特的元素。研究还发现,茶园的植物布置方式和景观设计体现了地域和民族特色,既保留了茶树种植的良好状态,又突出了茶园的生态功能和中国古典设计的特点。研究结果对茶园的生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贵州生态茶园与茶叶农药残留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贵州生态茶园、茶叶农残现状,为茶叶农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文献报道和研究实践,分析贵州生态茶园与茶叶农药残留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贵州茶叶农残合格率稳中转好,维持在99%以上;贵州名优茶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好、生态茶园多的地区;生态茶园在病虫害防治上可以间接减少茶叶农残。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生态茶园与茶叶农药残留息息相关,建设生态茶园是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岳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发展生态茶业优势明显;岳西生态茶业经济的框架模式是:建园生态化、品种优质化、生产无害化、加工机械化、经营产业化;生态茶园建设有机茶生产,茶、果立体栽培,茶、菜(或肥、草、药)复合栽培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我国茶区主要的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具体分析了这些模式的应用效果和特点,表明生态茶园具有改良土壤、营造茶园良好微生态、净化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增加收益等效果,并指出生态茶园建设是今后茶树栽培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方和汝  方勇 《茶业通报》1998,20(2):12-13
复合茶园一般是在茶园内问植经济树木。如海南茶区胶茶间作,本省茶区林茶间作等。但以乌桕与茶,山苍树与茶的立体复合种植效益较为显著。祁门是优质茶产地,有着多种种植方式,密植和常规茶园以套种乌桕或山苍树为代表的立体复合茶园占有一定的面积,这些复合茶园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稳定群体结构,调节小气候、促进茶树有机物的转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显著的效应。复合茶园能改善茶树生态环境茶树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温度、水份和光照。复合茶园能够创造利于荣树生长的多项有利条件。如夏秋季能减少光照强…  相似文献   

16.
聂晓平 《科学种养》2009,(10):37-37
茶园养鸡是从改善茶园生态结构人手,通过调节生态关系,从而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人们生产的生态体系。利用茶园养鸡,可以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曾在多个茶场进行茶园养鸡实验示范,均获得成功。现将茶园养鸡的效益及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从茶园杂草组成、物种类型、生活型组成等方面分析国内外茶园杂草构成特点;同时,从茶园生长状况、地形地貌、季节气候等方面归纳了茶园杂草发生特点。从农艺控草、化学除草、生态养草、生物防草等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当前茶园杂草治理的经验措施。以构建茶园和谐生态系统为目标,基于国际“杂草的综合管理”制定的茶园杂草控制策略,创新性地提出以“生态养草”为主体和“农艺控草”为常规的茶园杂草控制技术体系,以减少杂草发生及危害,保障茶叶品质和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建立无公害生态茶园和发展无公害优质茶叶的必要性。指出只有保护优良的茶园生态环境 ,开展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主要采取农业、生物防治措施 ) ,才能减少对茶叶的污染 ,生产出无公害的优质茶叶。并对怎样建立无公害生态茶园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间述了生物农药在家园中的应用,旨在为发展无公害茶园、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园提供参考。9000的总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结了湖北三峡库区茶苗扦插繁殖技术,探索库区茶园高效良种化建设模式,取得了显着成效。阐述了茶园生态效果营建技术,开展了茶叶加工柴改煤改电以及病虫害生态控制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