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豆在铝胁迫下分泌的柠檬酸与品种的耐酸铝性无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鹤  赵月春  郭秀兰 《大豆科学》2003,22(3):218-222
试验采用8个耐酸铝明显不同的大豆品种,研究了在铝胁迫下大豆有机酸分泌及其与耐性的关系。同时也比较了大豆铝敏感品种LJ和小麦耐铝品种Atlas在铝胁迫下有机酸分泌的差异。大豆幼苗在含10μM AlCl3的0.5mMCaCl2溶液中进行耐酸铝性筛选。结果表明,大豆品种在耐酸铝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大豆在50μM AlCl3铝胁迫下可以分泌大量的柠檬酸,但柠檬酸分泌量与大豆的耐酸铝性没有正相关性。经过铝处理一天的大豆,恢复一天后再用铝处理,多数品种分泌的柠檬酸明显减少,特别是敏感品种柠檬酸分泌大幅减少,但柠檬酸分泌量与耐酸铝性也没有相关性。进一步试验表明,大豆铝敏感品种LJ分泌的柠檬酸明显高于小麦耐性品种Atlas分泌的有机酸总量(柠檬酸和苹果酸)。另外,大豆主根的铝积累与耐铝性及柠檬酸分泌量没有相关性。因此,试验结果表明,铝诱导的有机酸分泌量及根尖的铝含量不能作为筛选大豆耐酸铝种质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2.
大麦耐铝毒机理及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大麦酸铝毒害及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大麦铝毒害的首要症状是根系的生长发育受阻,根系微观结构改变,其机制可能包括:铝引起细胞死亡、缺乏细胞壁合成底物、铝影响DNA合成以及矿质元素吸收等几个方面。大麦可以通过增加根际分泌物如有机酸、多肽等螯合根际铝,也可提高根际pH使铝沉淀,减弱铝毒性,对进入细胞内的铝也可通过与铝形成无毒的复合物,或将铝主动运入液泡中,解除内部铝毒。对大麦的遗传研究表明,大麦耐铝性是由单基因控制,耐铝性不同的品种分别是由多基因座控制。利用苏木精染色等方法已鉴定出一些耐铝材料,通过突变体筛选已获得了一些抗铝的大麦品种。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望将小麦耐铝基因导入大麦,显著提高大麦耐铝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不同基因型油菜耐铝性及其根系形态对铝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为酸性土壤地区筛选耐铝毒的甘蓝型油菜,探讨不同基因型油菜苗期生长发育指标和生理指标的耐铝特性,分析铝胁迫对根系形态的影响。以81个油菜品种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设置铝浓度(AlCl3)0、100 μmol·L-1两个处理,对根系形态、株型、生物量、生理特性等13指标的耐铝系数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基因型油菜的耐铝相关指标,并分析不同耐铝类型的品种根系形态差异。结果表明,铝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油菜苗期各单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应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筛选出耐铝性较强的品种6个,耐铝性中等的品种65个,耐铝性弱的品种10个。不同直径范围根系对铝胁迫的响应不同,铝胁迫下,D1类根系(直径0.0~0.5 mm)的长度、表面积、体积、根尖数降幅最大,D3类根系(直径>2.0mm)各指标降幅最小,且铝敏感型品种不同类别的根系指标受铝胁迫的抑制程度大于耐铝型品种,其D1、D2(直径0.5~2.0 mm)、D3类根系的长度、表面积、体积、根尖数均少于耐铝型品种。因此,以综合指标对油菜耐铝性进行筛选与评价更为客观;耐铝型品种不同直径范围的根系受铝毒害的影响较轻,通过改变根系形态适应铝胁迫的能力更强,其根系拥有更多细根可能是耐性品种抗铝毒的一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玉米耐铝毒的基因型筛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玉米发芽和溶液培养试验来研究筛选玉米耐铝酸的直接指标和测定方法.研究表明,不同的玉米基因型之间在耐铝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铝胁迫下,玉米幼苗主根明显缩短,并且侧根生长受到抑制.由于根系生长发育不良,导致地上部分茎、叶的生长受阻,造成整个植株的生物量下降,但耐铝玉米基因型下降的幅度比铝敏感基因型小,可以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基因型的筛选。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小麦耐铝遗传、基因定位及外源种属耐铝基因探索方面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外源耐铝基因对提高小麦耐铝性的基因,并报道了在这方面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6.
麦类作物铝毒害及耐铝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铝害是酸性土壤中作物生长发育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作物耐铝性在种间和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目前有关作物铝毒害及不同耐铝性基因型差异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限制了相关育种和栽培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针对作物的铝毒害及其耐铝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铝对麦类作物的毒害及其耐铝机理的研究成果,并简要讨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小麦耐铝遗传、基因定位及外源种属耐铝基因探索方面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外源耐铝基因对提高小麦耐铝性的作用,并报道了在这方面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大麦酸铝毒害及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大麦铝毒害的首要症状是根系的生长发育受阻 ,根系微观结构改变 ,其机制可能包括 :铝引起细胞死亡、缺乏细胞壁合成底物、铝影响DNA合成以及矿质元素吸收等几个方面。大麦可以通过增加根际分泌物如有机酸、多肽等螯合根际铝 ,也可提高根际 pH使铝沉淀 ,减弱铝毒性 ,对进入细胞内的铝也可通过与铝形成无毒的复合物 ,或将铝主动运入液泡中 ,解除内部铝毒。对大麦的遗传研究表明 ,大麦耐铝性是由单基因控制 ,耐铝性不同的品种分别是由多基因座控制。利用苏木精染色等方法已鉴定出一些耐铝材料 ,通过突变体筛选已获得了一些抗铝的大麦品种。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有望将小麦耐铝基因导入大麦 ,显著提高大麦耐铝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进行了田间、温室土壤盆栽及营养液栽培筛选鉴定试验,以评价大豆基因型的耐酸铝性差异及其几种筛选方法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基因型间存在明显的耐酸性差别;几种筛选方法的一致性较好。在田间试验中,秋种大豆受害比春种严重,而且秋种与其他筛选方法较一致,因此应以秋种筛选为主。铝毒主要危害大豆的根部,因此盆栽和营养液试验主要应以根部的耐性差异进行评价,而株高受酸铝毒的影响较小,在5m g/ L和8m g/ L处理下多数品种株高高于0m g/ L处理,但在幼苗期虽然大豆根部受害,但受害程度与收获时差别较大,40 天收获的结果与其他筛选方法较一致。在铝毒和干旱的双重胁迫下,没施石灰的处理明显表现出干旱症状,但耐铝毒强的品种表现耐旱性强。本试验中来自南方酸性红壤地区的品种耐性明显较好,而东北品种耐性较差,这说明筛选大豆耐铝毒种质应以原产我国南方的大豆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10.
大豆耐铝毒基因型筛选及筛选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通过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了来自华东、东北地区18个优质大豆品种(系)对铝毒的反应.通过比较不同基因型各性状的相对耐性值及其与综合评价系数的相关性分析,明确了相对根系干重、相对地上部干重、相对株高、相对叶面积等可作为大豆耐铝毒基因型筛选的重要指标.提出了基于各种性状平均意义上的综合评价系数,并根据已筛选的鉴定指标计算了耐铝毒综合系数.在此基础上筛选出4个具有较强耐铝毒能力的大豆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棉花轻简高效种植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棉区是中国三大主要产棉区之一。近年来,受劳动力成本上升,棉花用工繁多、比较效益下降,以及生产中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当地棉花种植面积急剧萎缩。为改变现状,从棉花品种、轻简化机械化管理技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以及现代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长江流域棉花轻简高效种植技术措施及研究方向,为长江流域棉花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新石K26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Effects of timing and rate of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concentrations of P, K, S, Ca, Mg, Na, Cl, Mn, Fe, Cu and Zn in herbage from perennial ryegrass/white clover pastures were studied at two sites in south-western Victoria, Australia. Nitrogen fertilizer (0, 15, 25, 30, 45 and 60 kg ha–1) was applied as urea in mid-April, early May, mid-May, early June and mid-June 1996 to pastures grazed by dairy cows. At Site 1, N fertilizer resulted in a linear increase in P, K, S, Mg and Cl concentrations in herbage and a linear decrease in Ca concentration. For all times of application, concentrations of P, K, Ca, Mg and Cl in herbage increased by 0·0048, 0·08, −0·010, 0·0013 and 0·053 g kg–1 dry matter (DM) per kg N applied respectively. For S concentration, maximum responses occurred in mid-May (0·012 g kg–1 DM per kg N applied). At Site 2, N fertilizer resulted in a linear increase in P, S and Na concentrations in herbage, a linear decrease in Ca concentration and a curvilinear increase in K and Cl concentration. The maximum responses for P, S and K concentrations in herbage occurred for the N application in mid-June and were 0·015, 0·008 and 0·47 g kg–1 DM per kg N applied respectively. For Cl concentration, the maximum response occurred for the N application in early June and was 0·225 g kg–1 DM per kg N applied. Overall, applications of N fertilizer up to 60 kg ha–1 did not alter herbage mineral concentration to levels that might affect pasture growth or animal health.  相似文献   

18.
19.
20.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pictures of small millet starch granules showed more large polygonal and few small spherical or polygonal granules. The granules of small millets resembled those of rice starch granules. The size of the starch granules ranged from 0.8–10 m. The size of the granules was larger in barnyard millet and smaller in proso millet. Several granules showed deep indentation caused by protein bodies. SEM of starch isolated from 24 hour-germinated kodo millet showed pitting or pinholes at some points due to the attack of amylases (preferentially on bigger granules). Brabender viscoamylograph studies on small millet starches revealed that the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s ranged from 75.8 to 84.9 ° C. Barnyard millet possessed lower amylograph viscosity, minimum breakdown, and relative breakdown values w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 small mill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