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谷粒饱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秋元 《作物研究》1994,8(2):20-21
经大面积示范推广显示,水稻生长后期喷施谷粒饱,对防治早衰,促进齐穗,提高结实率和干粒重有明显效果,产量可提高6.3%~15.9%。并对其应用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EM菌堆肥作底肥,探讨了其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EM菌作底肥后,马铃薯长势良好,植株增高,茎叶粗壮,叶色浓绿,较对照增产25.20%~38.03%,且能大大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西藏裸大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藏60年代以来审定通过的15个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研究近40年来裸大麦品种更换过程中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和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40年来,西藏裸大麦品种的平均产量提高了50.84%,产量的提高是在保持一定的穗数和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了千粒重实现的。结合产量构成因素的演变,提出了今后西藏裸大麦产量育种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幼龄果园套种覆盖绿肥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县果树生产发展迅猛,果树面积从89年的1万公顷发展到96年的2.13万公顷.大量开发的新垦果园多建立在赤红壤、红壤的丘陵山地,土壤瘠薄酸性,有机质缺乏,水土流失严重,杂草易滋生。导致树体生长缓慢,甚至障碍生长,产量低。因此,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非常重要,而果园套种绿肥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我县引进试种的几种绿肥比较看,印度豇豆、圆叶决明很适宜新垦赤红壤、红壤果园套种。其绿肥生长快,茎叶量多,能迅速覆盖地面,鲜草产量高,同时又极耐旱、耐瘠,可以有效快速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持水土,为果园创造一个良好…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制种系列机械化技术研究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90~1992年3年对杂交水稻制种系列机械化配套制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工效提高,保证了大面积适时栽植,花期相遇良好,异交结实率提高,同时可减少收获损失,种子产量增加19.8%,为我国实现规模经营制种机械化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宣州市于1995年引进苏棉12号。通过1995~1997连续三年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各种生育性状表现良好,现具体介绍如下。1产量水平1995年在7个品种的比较试验中,苏棉12号皮棉产量1664.1kg·hm-2,居参试品种之首。1997年全...  相似文献   

7.
徐其斌 《中国麻作》1999,21(4):20-23
通过对红麻施用稀土的生理效应及施用技术的研究表明,稀土能有效地促进红麻根系和纤维细胞发育,能有效地延长红麻生长后期的纤维积累时期,提高红麻抗塑能力,增加单株纤维产量,增产幅度1.37%~12.91%,并摸索出一整套筒便易行的施用方法。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14467公顷,产生社会效益756.92万元。  相似文献   

8.
杨景  袁栋 《甘蔗(福建)》2002,9(3):58-61
以当家品种新台糖10号作对照进行新植与宿根2年的大面积表证示范。结果表明:甘蔗新品种巴西45号新植、宿根平均蔗茎产量、蔗糖分和蔗糖含量分别比对照种增加25.32%、2.30%(绝对值)和46.09%,增产增糖效果极显著;同时该品种还表现出生长快、农艺性状好、抗逆性强、宿根性好等优良性状,是目前我县蔗区蔗茎产量与蔗糖分均较高的品种。应扩大示范面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作准备。  相似文献   

9.
杨景 《甘蔗(福建)》1996,3(4):34-36
旱地甘蔗机构深松耕技术,能改善甘蔗土壤物理结构及空气,水分,养分的保持和供给等生态环境,有利甘蔗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我局于1983年秋开始与广东省农科院协作,对该项技术进行研究,试验,示范,从1987年开始大面积推广,至1995年全县推广旱地甘蔗机械深松耕技术面积达188880。0公顷,占全县甘蔗累计面积的35.49%,平均公顷产93.41吨,比对照平均化顷产均11.07吨,增产13.44%,累计  相似文献   

10.
日本渔业专家通过试验证实,给鱼类林放音乐能增加产量.让鱼听音乐,可将大功率扬声笑安装在养鱼池内。每次给鱼投喂饲料时,只要把扬声翼的开关打开,播放各种音乐声,这时众3的鱼就闻声赶来,聚集在一起“会餐”.采用此法,不仅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而且还能加快色的生长,从而提高鱼产量。给鱼播放音乐能增加鱼产量  相似文献   

11.
苏麦188在江苏沿海垦区表现出优良的农艺性状和协调的产量结构,其丰产性好、适应性强,对赤霉病具良好的耐性,耐肥抗倒性好,中后期生长清秀,熟相佳。本文介绍了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苏麦188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茶园土壤的酸化与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在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喜酸怕碱的生活习性,茶树在土壤pH值4.0~6.5之间能正常生长,尤以4.5~5.5为最好,pH高于6.5时生长逐渐停滞,超过7.0时甚至会死亡,低于4.0时茶树生长受到抑制,影响茶叶产量与质量,并且土壤理化性质将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13.
杂交稻蓄留再生稻的增产技术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熊洪 《杂交水稻》1996,(5):22-24
在大面积生产调查基础上,对杂交稻蓄留再生稻的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对再生稻产量起主导作用,其次是穗实粒数。同时,结合研究分析了进一步提高穗数和结实率的途径。最后提出了再生稻每公顷2.25~3.00t的穗粒结构和技术要点,以供指导大面积再生稻生产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尽管我县的大豆种植面积有所波动,但由于单产的提高,使大豆总产量维持相对稳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县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品种的增产潜力低,而在于生产条件较差.栽培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在生产栽培中,只要品种选用适宜,栽培技术措施选用适当.大豆大面积平均产量可以达到3000千克/公顷或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油菜是西藏第一大经济作物.既是当前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来源。又是主要的养地作物之一。2002年以前昌都地区种植的油菜品种以当地小油菜为主.油菜品种大多属农家品种,品种严重退化,产量低、品质差。严重影响了昌都地区油菜生产及农牧民群众的收入。为此.发展优质油菜生产.推广种植双低一高优质油菜,不仅能解决对食用油的需求,增加群众收入,而且能为粮食生产提供大量的优质肥料.还能为牲畜提供良好的饲料,有利于发展农牧结合的农区畜牧业。  相似文献   

16.
超级稻培矮64S/E32百亩高产样方栽培技术示范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9年在临澧县开展了超级杂交稻培矮64S/E32的两个百亩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研究,尽管遇到不利的气候影响,仍获得了好的收成。湖堰示范点产量为8300.5kg/hm^2,新河示范点为9400.5kg/hm^2,比大面积栽培增产30.4%-39.6%。产量结构分析表明,足穗,大惠,总库容量大是培矮64S/E32高产的重要保障。对其生育期表现、叶面积生长特点,施肥水平进行调查,并讨论了此类特迟熟杂交组合在湖北栽培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绿茶新品种"霞浦春波绿"在不同区域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2002年在寿宁、邵武、清流、周宁等县(市)布区开展区域试验。区试表明:“霞浦春波绿”春茶萌芽期、开采期特早,与“福云6号”相近,芽梢持嫩性好;幼树新梢生长能力强,高生长快,能快速成园,产量高;适制特种绿茶,制优率高,内质明显优于福云6号,产品单价提高一倍以上;适应性强,定植成活率达90%—98%,扦插苗成活率达90%以上,出圃率达70%以上;抗病虫能力强;抗寒性能强,在罕见低温(—4.7℃),特大霜冻情况下,未遭受寒害影响。适宜福建省绿茶区大面积推广及省外茶区引种示范。  相似文献   

18.
辽优7号系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选育而成 ,2000年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经辽宁省大面积试种示范 ,表现出具有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 ,为优质稻米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品种条件。一、产量表现1995~1996两年省优质米区试 ,平均产量569.8kg/667m2,比对照丰锦增产8.9% ,产量居区试首位 ;1997~1998两年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625.8kg/667m2,比对照辽盐282增产13.2 %;1992~1999年大面积种植一般产量650kg/667m2,最高产量781…  相似文献   

19.
不同基质对番茄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质是穴盘育苗中幼苗赖以生长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基质能使幼苗生长整齐,植株健壮,根系发达,成苗早。反之,幼苗生长不整齐,植株瘦弱,发育不良。严重影响作物后期的生长及商品产量的形成。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合的育苗基质,利于幼苗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PlantPower2003不同喷施方法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lantPower2003能加快玉米生长,促进根系发育,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单株绿色叶面积;增加穗行数和单株产量,并且以苗期,大喇叭口期各喷一次效果最好,单产较对照增产1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