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两个生长季(2003 -2004年)对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CO2、CH4和N2O的排放通量进行野外原位观测.结果表明:两种类型湿地的生长季均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三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之间的关系是,CO2和CH4、CO2和N2O、CH4和N2O排放通量之间均为正相关,但显著性水平视不同湿地类型以及不同年份而异.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受湿地类型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迸一步证明了植物在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黑土区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草地、裸地和农田)下土壤氧化亚氮(N2O)的排放特征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监测期间(2011年5月27日— 9月30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草地52.08 mg N·m-2、裸地64.43 mg N·m-2、农田70.16 mg N·m-2,农田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比草地和裸地分别高出35%和9%,草地、裸地和农田的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6.56、20.36、21.44 μg N·m-2·h-1。草地和裸地中,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充水孔隙度,WFPS)相关性均不显著,但在农田中,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5 cm和10 cm)和土壤水分(5 cm)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另外,土壤N2O累积排放量与土壤硝态氮和矿质氮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黑土草地开垦可促进土壤N2O的排放,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探讨了旱地玉米常规施肥与调控施肥对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和差异。结果表明,整个观察期雨养旱地春玉米农田土壤N2O和CO2表现为净排放,而CH4呈现净吸收的特征;N2O的排放主要集中在施基肥后1个月,占整个季节排放总量的70%以上;2种施肥模式下的N2O排放有明显的差异,与常规施肥相比,调控施肥的N2O排放总量降低70.3%,但是对CH4和CO2排放量的影响均不显著;调控施肥的玉米生产碳强度显著降低了73.91%,而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温室气体不仅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对气候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鉴于近年来藏北地区温度明显升高,降水逐步增加,通过对藏北高寒草甸进行灌溉,以模拟未来降水增加对该生态系统生长旺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增加显著促进草地地上生物量积累;灌溉促进高寒草甸CO2和N2O排放,但降低CH4吸收量;CO2和CH4排放量日变化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N2O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的二次项相关关系(P<0.05),三种温室气体排放均与土壤温度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认为,未来随着降水增加,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将明显增加,并对该地区气候变化产生正反馈作用;应结合高寒草地光合作用、土壤碳氮含量,对未来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净通量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稻田CO2、CH4和N2O排放通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经过改装并配有火焰离子检测器(FID)和电子捕获检测器(ECD),能同步分析稻田CO2、CH4和N2O排放通量的气相色谱仪Aglient4890D的基本原理、主要配置及性能。该仪器与GC-14A气相色谱仪的分析结果十分接近。对2001年南京市江宁区稻田CO2、CH4和N2O的季节排放通量的实测结果表明,该仪器具有简便易行,准确可靠等优点,能够满足农田生态系统几种温室气体同步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年降雨量 6 32 m m的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小麦田及休耕地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耕作措施及氮肥施用对小麦生长期土壤 N2 O排放及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种植小麦对农田 N2 O排放及 10~ 2 0 cm和 0~2 0 cm土层中的脲酶有激发效应 ;地膜覆盖能使土壤 N2 O排放量和耕层不同层次中的脲酶活性升高 ;N2 O排放与耕层土壤脲酶活性之间具有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y=4 .5 6 0 x+6 .6 86 ,r=0 .6 94 * *) ,因此耕作层土壤脲酶活性可以作为旱作农田土壤 N2 O排放量的生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程雷星  陈克龙  汪诗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43-7145,7157
草地是我国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其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通量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天然草地、恢复草地、放牧地、农垦地的转化及管理措施的不同,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表明,开垦会使CO2通量增加;施肥使N2O排放通量增加;夏季休牧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放牧、耕作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能与各地自然条件、管理措施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有关。今后,应在这些方面进行规范,使得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比性,最终为草地生态系统温室减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净增温潜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农田生态系统2009—2010年的CH4和N2O排放以及土壤碳固定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净增温潜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周年CH4和N2O排放总量、土壤碳固定量以及净增温潜势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条件下周年CH4、N2O排放总量分别为394 kg CH4.hm-2、2.39 kg N2O.hm-2,土壤碳固定量、净增温潜势分别为1.14 t C·hm-2、6383 kg CO2-equivalents·hm-2;较秸秆不还田增加CH4排放总量152%、减少N2O排放总量14%、增加土壤碳固定量531%、增加净增温潜势57%。以上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使短期内稻麦两熟高产农田的温室效应明显提高,但其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测。  相似文献   

9.
采用野外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6—9月不同水层下CH4、N2O的排放进行了同步对比研究,并探讨了影响气体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水层下的CH4和N2O排放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CH4排放高峰期在7、8月,N2O主要排放期在6、7月。40 cm水层下的CH4排放强度最高,平均为34.54mg.m-2.h-1;20、60 cm水层下的CH4排放强度居中,平均分别为17.18、13.02 mg.m-2.h-1;0 cm水层下的CH4排放强度最低,平均7.69 mg.m-2.h-1,N2O排放强度最高,为0.072 mg.m-2.h-1;20、40 cm水层下的N2O排放强度相似,平均分别为0.053、0.050 mg.m-2.h-1;60 cm水层下的排放强度最小,平均为0.026 mg.m-2.h-1。相关分析表明,CH4的排放通量与40 cm水深及5 cm地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各土壤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因水层不同有所差异;N2O排放通量与地表0、40 cm水深呈显著负相关,20 cm水层下的N2O排放通量与5 cm地温呈显著正相关。CH4、N2O的排放通量与大气温度及地表温度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测定时间对黑土区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确定排放通量的最佳测定时间,以期为黑土区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土区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静态箱式法研究了小麦3个关键生育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CO2和N2O排放的日变化动态,揭示不同测定时段黑土区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差异。[结果]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日变化较大,变化范围分别为CO2 206~552 mg/(m2.h)和N2O 51~295μg/(m2.h)。在不同生育期CO2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中午12:00,峰谷出现在凌晨3:00;N2O排放通量在抽穗期白天较小,而夜间排放量大。如果不考虑小麦生育期对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测定CO2排放代表性时间段在6:00~8:00或16:00~21:00;测定N2O时间段在8:00~10:00或16:00~21:00;若同时测定CO2和N2O排放通量,最佳测定时间在16:00~18:00。若在通常的观测时间9:00~12:00进行观测,CO2和N2O的较正系数分别为0.81和0.90。[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黑土区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杨慧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29-9130
植被在固定CO2释放O2和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反馈和调节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体现出生态服务价值。根据海西地区草地生态监测和资源调查及相关资料,计算各种草地类型的净初级生长量,进而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其固定CO2和释放O2的物质量及其价值量。结果表明:海西地区天然草地植被年净初级生长量为8 526.22万t,固定CO21.39亿t,释放O21.02亿t。根据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估算出海西地区天然草地植被年固定CO2的价值为284.54亿元。利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出年释放O2的价值为385.18亿元。海西地区天然草地植被固定CO2释放O2的物质量和价值量中,高寒草甸类贡献率最高,其次是山地草甸、山地荒漠草原、山地干草原和高寒干草原,高寒荒漠类草原面积最小贡献率最低。该研究对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生态系统脆弱且空气稀薄的柴达木地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Jain SK 《Science (New York, N.Y.)》1978,201(4352):246-247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完善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草地现有植被资料,促进草地植被恢复,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该区域内的牧草种质、发展草地畜牧业,以3个地区的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调查和分析了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特征,探讨了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海拔梯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植物资源丰富,共发现植物233种,分属39科155属;草地植物群落以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通过样方调查发现,巴林右旗草地植物的优势种为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阴地蒿(Artemisia sylvatica),丛生隐子草(Cleistogenes caespitos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寸草(Carex duriuscula)等为伴生种;巴林左旗优势种为寸草,伴生种为羊草、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野亚麻(Linum stelleroides)等;克什克腾旗以寸草为优势种,羊草、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小菅草(Themede minor)等为伴生种。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自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赤峰草原主要分布区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中等海拔处(800 m)植物群落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主要介绍了《草地学》课件的内容、特点和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15.
Simulated global changes, including warming,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and nitrogen deposition, alone and in concert, increase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in the third year of ecosystem-scale manipulations in a California annual grassland.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also increased NPP, but only as a single-factor treatment. Across all multifactor manipulations,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suppressed root allocation, decreasing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increased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nitrogen deposition on NPP. The NPP responses to interacting global changes differed greatly from simple combinations of single-factor response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a multifactor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ecosystem responses to global change.  相似文献   

16.
草地植物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对其类群进行合理的划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利用中,都是极为重要和非常必要的。为此目的,笔者从植物学、生态学和利用价值几个角度出发,按照草地上常见植物各部分形态特征、生理特点、生态习性、利用价值等的不同,将它们分门别类,划分为各自不同的类群。  相似文献   

17.
不同防除措施对那拉提草地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措施防除有毒植物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 Worosch)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探究不同防除措施下白喉乌头与草地群落植物变化规律.[方法]应用草地生态学、草地资源学的理论及方法,选取7个不同措施处理的典型样地实地调查,2010年7月中旬测定植被相关指标,运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各处理样地中白喉乌头种群的结构各指标在1;、5;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2)白喉乌头种群结构指标最小值均出现在放牧刈割及围栏挖除样地;围栏刈割与放牧挖除两个样地的处理对白喉乌头种群的控制效果次之.(3)各样地中的各经济类群重要值的方差比较显示,围栏刈割处理对草地植物群落有较好影响,样地中单子叶植物重要值能达到0.366±0.031的较高水平,豆科植物重要值达到0.057±0.023;围栏挖除控制毒草重要值的效果最好,能控制在0.02的较低水平;放牧刈割样地控制毒草重要值效果其次,能达到0.03.(4)草场质量指数分析发现,围栏处理及对毒草的各种控制措施对各样地的草场质量均存在1;水平下的显著影响,并且在1;水平下的呈现显著交互作用;草场质量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围栏刈割样地1.296 2±0.049 6,围栏下再配合各种防治手段能较好的提高草地质量.[结论]放牧刈割、围栏挖除处理对白喉乌头种群控制效果较其他处理效果好;围栏刈割处理中草地优良牧草能达到较好水平;围栏挖除控制毒草重要值的效果最好;围栏刈割处理样地草场质量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8.
河北张家口坝上草原草场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庆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37-8038
介绍了河北张家口坝上草原草场的自然概况,分析了河北张家口坝上草原草场的现状,阐述了河北张家口坝上草原草场退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草地蝗虫在吸捕机吸捕条件下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建民  杜文亮  裴跃 《湖北农业科学》2006,45(6):751-752,809
草地蝗虫活动的强弱受日照、空气温湿度、地表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在蝗虫活动较盛时,利用自行研制的草地蝗虫吸捕机吸捕蝗虫能收到一定的吸捕效果.研究了吸捕机的声、像以及气流干扰下对蝗虫跳跃高度、跳跃速度和跳跃方向等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主分量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对巴盟地区不同类型草场昆虫群落进行了排序或聚类,并对不同方法的排序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草场昆虫群落与草场类型及其植被条件有关。主分量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的排序效果优于模糊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