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茶叶》1982/2,王、沈二同志撰篇“苧翁泉”,认为此泉是《双溪十景》之一,实际只写出“狮子山”“将军磨剑石”等五景,还有其他五景未曾写出。据陆文学自传载,陆羽于上元(公元760年)到苕溪隐居,自称桑苧翁,闭门对(有的写成著字)书,是说读书不是著书。  相似文献   

2.
陆羽泉记     
《新唐书·隐逸传》记曰:“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人。不知两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苧翁,阖门著书,贞元末卒。羽嗜茶,著《茶经》三篇。”苕溪有东西两支,流经浙西临安余杭等地,但遍访两溪三十年,未获陆羽遗迹。在十年动乱除四旧时,《双溪十景诗》亦未能幸免。弟子沈君偶见其中记有苧翁泉,知余正  相似文献   

3.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名季庇,复州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门县)。据《新唐书·隐逸传》记载:陆羽在“上元初(公元760年)在苕溪隐居,自称桑苧翁,闭门著书”。陆羽对我国古代茶叶方面资料和茶叶生产实践颇为重视。他在晚年隐居浙江,总结了有关茶叶的起源、茶树栽培、茶叶制造和品饮等丰富的技术验经,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科学著作《茶经》。  相似文献   

4.
西山最早的产茶文献记载,见于唐代陆羽的《茶经》(卷八)。陆羽(733~804),唐代学者。字鸿渐,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性诙谐,闭门著书,不愿为官。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被后人称为"茶  相似文献   

5.
名号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季疵,自号桑苧翁。此外,晚年隐居江西信城时,又号东岗子。居处唐,上元初,陆羽来浙江之住处,据查证在东苕溪上游,余杭县双溪之苕霅(音 zha)。嘉庆《馀杭县志》记载:“唐·陆鸿渐,隐居苕霅著茶经”,明确了陆羽居苕溪之实际住址。  相似文献   

6.
被后世尊称为“茶神”的陆羽,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他怎样呱呱降生?为何不婚不娶?何年何日辞世?……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一)怎样呱呱降生?《陆文学自传》云:“始三岁,茕露,育于竞陵大师积公之禅。”茕露;茕,原指无兄弟。茕露,即被孤孤单单遗弃在露天之下,说是个孤儿。《新唐书·隐逸·陆羽传》却说:“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之水滨,畜之”说是龙盖寺(后改称西塔寺)智积和尚早晨起来在当地的西湖之  相似文献   

7.
文学泉     
文学泉座落在湖北省天门县城北门外官池之滨,传为晋代高僧支遁驻锡龙盖寺时开凿,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文学泉又名陆子井,俗称“三眼井”。相传唐代《茶经》作者陆羽少年时期曾在此汲水煮茶,因陆羽曾被诏拜太子文学(未就),故以“文学”命泉。后来此井久堙,失其所在。据《天门县志》载: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天旱,掘荷池,得断碑,有“文学”字样,见泉水,于是甃井,建亭,立碑,以复胜迹。此井口径90厘米,上覆八方形巨石,凿品字形三圆孔,甚为别致。文学泉水源为古城堤北地下水,此水在地下渗透  相似文献   

8.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东岗子、东园子、东园先生、茶山御使、广宵翁,世称陆文学(因曾诏拜太子文学)。生于公元733年,卒于公元804年,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出身于贫苦人家,传说为弃婴,三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畔 衬君山 又添一分春色 玉树葱茏三百顷 吐遍龙牙雀舌 数片含黄 半瓯泛绿 香味俱奇绝 神州珍品 谁人曾与评说 值此美景良辰 八仙雅集 同把芳樽啜 艺苑香飘人欲醉 惊煞座中豪杰 桑苎传经(1)玉川续韵(2) 茶史添新页 临风一曲 不负清明时节 (1)陆羽隐居苕溪,闭门著书,自号《桑苎翁》。(2)卢仝尝汲玉川井泉煮茶,作《玉川茶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国各芋麻育种单位先后推出了很多苧麻优良新品种(系)。为了探讨一些优良品种(系)在我市种植的产量、质量及栽培特点,筛选出适合我市栽培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我们从1987年开始,设计了苧麻新品种(系)品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名、字名羽,字鸿渐。(见《新唐书·陆羽》) 又名疾,字季疵。(见《新唐书·陆羽》)号竟陵子(自称。因出生于竟陵。见《广信府志·杂记》。) 桑芋翁(自称。隐居湖州苕溪时。见《新唐书·陆羽》。) 东岗子(自称。隐居信州上饶时。见1977年版《辞海》。) 陆生(人称。见同代人颜真卿等称陆羽。)  相似文献   

12.
林建志 《茶报》2004,(2):43-44
唐陆羽《茶经》之出:“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也”说明“方山露芽”茶在闽县方山。那方山在哪里?现全国多书载方山(五虎山附近),也有书指方山是在闽候县尚干的五虎山,如:《三山志》《闽书》《闽都别记》等志书载在闽县清廉里。《三山志》是宋淳熙九年(1182年)成书,因福州曾一度  相似文献   

13.
林漱峰同志在《中国茶叶》发表《武都究在何处》一文,认为“武都山”即“武担山”,在成都城内西北隅,似乎“武都买茶”比“武阳买茶”较合情理。这个看法有可疑之处。先说武都究在何处,成都是否有个武都山?据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辞海》、《辞源》、《四川通志》等书,互相对证,发现历史上实际只有两地同名“武都”:一是甘肃省的武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郡,领武都、上录等九县,今甘肃省武都县、文县、成县、徽县以及陕西省宁强县等是其治地,武都故城在成县西八十里;二是四川的武都,即今绵竹县,在成都以北一百八、九十华里。《四川通志》载,绵竹在两汉、三国时期均称绵竹县,南朝刘宋时期曾侨置过武都郡,齐时废,改置南武都县,后又废,故治在  相似文献   

14.
“七五”期间,我所苧麻课题组开展了苧麻肥效研究、苧麻品种资源的观察考查对比,就苧麻生产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兴衰分析。通过几年来的调查和研究,侧重于栽培方面进行总结,组装出一套苧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即种子繁殖育苗技术五要点,新建麻园速成高产技术五要点,壮龄麻园优质高产技术五要点,三个技术各具五要点,简称“三五”技术(详见图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两地方志和有关文献,披露了陆羽"花甲"前后宦游广州的"从事"经历。并据他在其时其地所作"歌"的流传,以及所用名号与故居"桑苎庐"的关系,验证了他"退休"后的隐居地。  相似文献   

16.
湘西是比较集中的土家族聚居地。这里山峦迭嶂 ,环境宜茶 ,是茶树原产地向东扩散的关键性过渡地带。茶叶作为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在长期的演化发展中形成独特的土家茶文化。湘西茶叶自古有名。《桐君录》载 :“酉阳产茶。”说明在东汉时湘西就有产茶的记载。《荆州土地记》载 :“武陵七县通出茶 ,最好。”《永顺县志》载 :“唐代溪州以茅茶入贡 ,其为生产地可知”。《通典》 (杜佑 )记载 :“永顺、龙山、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贡”。说明在南北朝时期湘西就产好茶 ,唐朝时期即有名茶入贡。《古丈坪厅志》载 :“湖南以茶富。……茶之利大…  相似文献   

17.
茶叶传播史程,虽云主源自西南渐及东南,然于唐朝茶产始盛时期(618—907年),东南产茶已超西南。宋代(960—1279年)产茶集中于江(江苏、浙江))淮(安徽)一带,《宋史》载东南茶兴起快于川蜀。《宋史》(吕陶传)载:“川蜀产茶,视东南不及十一”。唐朝时,浙江产茶已及七州: 湖州,越州,杭州,睦州,婺州,台州,明州。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速苧麻繁殖,发展苧麻生产,我县引进了苧麻嫩梢杆插繁殖技术。去年在县棉花原种场进行了扦插实验,从七月底至十一月中旬,共扦插30158株,成活20268株,成活率达67.2%,现已移栽大田十亩。其中七月三十一日扦插的192株,成活率高达95%。这以后在黑山嘴、斗姆湖、洞庭三个乡进行推广,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苧麻嫩梢扦插,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国际上,水稻研究中心在菲律宾;小麦研究中心在墨西哥;苧麻研究中心呢?我想,应该设在咱们中国了。”湖南农学院苧麻研究所所长李宗道教授自信地说。 苧麻,作为一种经济作物,用途是相当广泛的。它是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我国是最早最大的产麻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千年前就知道用它作为纺织品原料。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苧麻细布,光滑如绸,抗腐耐用。现在,我国的苧麻产量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20.
1987—1989年江西省苎麻新品种区域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试验是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程序之一。为了鉴定我所选育的苧麻新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以及纤维品质等,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良种提供科学依据,在江西宜春地区苧麻研究所主持下,1987~1989年在江西省宜春、瑞昌、上高、分宜4市,进行了苧麻新品种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