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松毛虫赤眼蜂工厂化产品低温贮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3℃恒温条件下,对非滞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的小幼虫期、幼虫中期、老熟幼虫期、预蛹期、蛹初期和蛹中期6个虫态进行了长期的贮存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贮存虫态对其贮存效果有较大影响,幼虫中期虫态贮存效果最佳,小幼虫期次之。小幼虫期和幼虫中期虫态贮存期不宜超过60d,其他虫态不宜超过15d。贮存期在20d内,单卵蜂数随贮存期的延长而下降,20d之后单卵蜂数变化基本稳定,小幼虫期贮存单卵蜂数下降较多。贮存期长短与成蜂单雌产卵数的变化关系不明显,但蛹初期和蛹中期虫态贮存成蜂的单雌产卵数和可育蜂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利用不同贮存时间的柞蚕雌蛾取卵后繁殖赤眼蜂,通过对寄生率、羽化率、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雄蜂率等繁殖指标的调查,结果表明:贮存后的柞蚕雌蛾用于生产对赤眼蜂繁殖有影响,随着雌蛾贮存时间的增加赤眼蜂寄生率、羽化率明显下降;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略有下降;雄蜂率略有增加,柞蚕雌蛾贮存0~5 d各繁殖指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浓度的盐酸四环素饲喂产雌孤雌生殖品系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以确定对其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去除效果,探讨松毛虫赤眼蜂生殖适合度受Wolbachia的影响情况。采用不同浓度(5,15,30mg·m L-1)的盐酸四环素连续处理产雌孤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5代,测定其产卵量、羽化率、后代雌性百分率变化。利用Chelex-100法对待测的成蜂进行单头总DNA的提取,以wsp基因专用引物检测蜂体内Wolbachia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抗生素处理后不同浓度、不同世代处理间羽化率发生显著变化(p0.05),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抗生素处理后产卵量在不同代数间呈无规律变化;后代雌蜂百分比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趋势。高浓度盐酸四环素对Wolbachia的去除效果较好;同一盐酸四环素浓度下不同世代间Wolbachia的去除效果呈现的总体趋势与羽化率类似。研究表明,抗生素确实可去除松毛虫赤眼蜂产雌孤雌品系虫体内的Wolbachi,其去除效果受抗生素处理浓度、处理代数的影响,高浓度抗生素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抗生素可打破松毛虫赤眼蜂产雌孤雌生殖,并影响蜂的羽化率。  相似文献   

4.
低温发育下冷藏时间和虫期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489-1491
松毛虫赤眼蜂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冷藏时间及虫期是影响其寄生卵存活力的重要因子。为了全面评价冷藏时间和虫期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卵低温下存活力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冷藏时间和虫期对松毛虫赤眼蜂4℃冷藏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冷藏时间和虫期对松毛虫赤眼蜂冷藏后的出蜂情况影响显著,当15℃发育至不同时间后冷藏,其中,发育10 d的处理组出蜂卵数为(69.25±8.68)头,其羽化率最高,达93.15%;当10℃发育至不同时间后冷藏,其中发育20 d的处理组羽化率达到峰值,为67.16%,但其出蜂卵数为(39.75±5.37)头。研究表明,冷藏时间和虫期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冷藏效果有一定影响,低温发育能增强松毛虫赤眼蜂的耐寒性,适宜其长期冷藏,试验中的最佳冷藏条件为15℃发育10 d。该研究结果对于松毛虫赤眼蜂的低温耐受性研究及低温贮藏技术探讨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赤眼蜂及其寄主卵低温贮存时间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比较米蛾卵在4℃(±1℃)低温贮存不同时间后,对赤眼蜂寄生的影响以及赤眼蜂中期幼虫经低温后的表现。结果表明,米蛾卵低温贮存时间越长赤眼蜂对其寄生量越少,米蛾卵经低温贮存15 d,其被寄生量低于新鲜米蛾卵被寄生量的50%;赤眼蜂低温贮存时间越长,其羽化率越低,低温贮存25 d平均羽化率均低于50%。可以认为,在进行赤眼蜂人工生产时,米蛾卵低温贮存时间不宜超过15 d、赤眼蜂低温贮存不宜超过20 d。  相似文献   

6.
贮存后的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贮存后米蛾卵上赤眼蜂的寄生率、羽化出蜂率和雌蜂出蜂率的分析认为,米蛾卵的贮存时间长短对赤眼蜂的寄生影响较大,对羽化出蜂有一定影响,对雌蜂出蜂率没有影响。采用米蛾卵繁殖赤眼蜂时,在4℃冰箱中贮存米蛾卵不宜超过15 d,贮存时间超过50 d,赤眼蜂几乎不能够寄生。  相似文献   

7.
低温冷藏对卷蛾分索赤眼蜂繁群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冷藏赤眼蜂的羽化率、雌蜂寄生卵量、雌蜂的寿命以及实验种群趋势指数四方面,用生命表技术系统地评价了低温冷藏对卷蛾分索赤眼蜂繁群品质的影响.种群趋势指数的引入,更为全面和客观地表达了低温对赤眼蜂繁群品质的影响.综合各虫态的赤眼蜂对低温的反应,卷蛾分索赤眼蜂对低温比较敏感,特别是处于卵期和蛹期的赤眼蜂对低温的反应更为敏感,其羽化率、寄生能力及寿命都受到明显削弱,冷藏3d后其种群趋势指数值就降至1以下,而老熟幼虫期的赤眼蜂所受影响相对较小,是进行短期(6~9d)冷藏的适用虫态.  相似文献   

8.
瓢虫柄腹姬小蜂各虫态低温贮存和寄生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瓢虫柄腹姬小蜂Pediobius foveolatus(Crawford)不同虫态在5℃,8℃,11℃下,蜂卵和蜂幼不能贮存。蜂蛹在该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羽化率上升,随贮存时间延长而羽化率下降。成蜂在8℃,11℃,14℃下贮存10 d,雌蜂的产卵能力、寄生幼虫数、寄生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贮存18 d后,蜂的产卵能力明显下降,25 d后无寄生蜂羽出。随着寄主密度的提高,每头雌蜂对寄主的寄生数没有明显变化,在相同的寄主密度条件下,寄生蜂单雌寄生数有随其自身密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变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各密度下的每雌寄生数没有显著差异,随着两者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作用越明显,寄生作用率下降。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柞蚕卵的不同保存方式对松毛虫赤眼蜂繁蜂的影响,为松毛虫赤眼蜂繁蜂生产中柞蚕卵合理保存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应用新鲜的柞蚕雌蛾取卵粒来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其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等各项主要繁殖指标均最高,其次是冷藏柞蚕雌蛾的保存方式,而保存干的柞蚕卵粒的方式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各项主要繁殖指标均明显下降,保存湿的柞蚕卵粒的方式最低。因此,赤眼蜂生产上尽量保证应用新鲜的柞蚕雌蛾卵粒,此外可以采用冷藏柞蚕雌蛾的保存方式,并辅助少量的保存干柞蚕卵粒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蜂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7):877-880
玉米螟赤眼蜂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资源。为了弄清蜂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及回归分析对不同接蜂密度下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数、产卵数、子代雌蜂数、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数、产卵数及雌蜂数并不能随着蜂密度同等倍数地增加,且单雌寄生卵数、单雌产卵数以及单雌产雌数均随着接蜂密度增加而降低;出蜂率在接蜂量为2~4头时显著大于1头和5头;处理组单卵出蜂数均大于1,且当接蜂密度增大时,其单卵出蜂数显著增加。表明当接蜂密度增大,玉米螟赤眼蜂总的寄生效能及繁衍能力并不能呈同等倍数的增加,且单雌寄生及繁衍能力会随之降低,一卵多胎现象会随之增强。因此,玉米螟赤眼蜂在室内饲养及田间应用中应特别留意蜂密度的选择,以增强其对寄主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不同剂量的CO_2(10.6微米)红外激光对玉米出苗率和初生期的影响,指出以功率密度为0.825w/cm~2的CO_2激光束,一次照射播种前的玉米种子6秒,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最佳刺激效果。  相似文献   

12.
芝麻耕种施肥一体化机械播种方式对芝麻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芝麻高效高产机械化播种方式,试验以芝麻耕种施肥一体化播种设备为对象,研究了3种播种方式在地势平整及不平整田块对芝麻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势不平整的田块,宜选择播种管将芝麻种子播于旋耕刀片前端,通过旋耕完成盖土的播种方式,可以保证较高的芝麻出苗数量及田间基本苗;在地势较平整的田块,宜选择播种管直接将芝麻种子播于旋耕刀片后端的土壤内,由播种设备后端的滚轴完成镇压,可以获得较高的芝麻出苗数量及田间基本苗,且出苗较整齐。  相似文献   

13.
以1971~1987年陕西关中主要产棉县一类棉田棉铃虫系统观测资料为依据,对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将关中棉区棉铃虫发生期统计标准分为渭、洛河下游早发区和泾、渭、沣河迟发区两个类型,并分别制定了棉铃虫发生期、发生程度、为害损失的统计标准。经对大荔、泾阳棉铃虫测报资料检验,历史符合率为97.6%,与发生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热水杀虫和药剂熏蒸2种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及采用随采随播、上冻前播种、层积沙藏后翌年春天播种3种播种方式来研究其对蒙古栎种子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杀虫处理、播种方式对蒙古栎出苗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种子经过敌敌畏药熏处理后当年9月随采随播出苗率最好,出苗率达87%。  相似文献   

15.
水稻霜霉病是我县近年来水稻上新发生的1种病害。该病在水稻秧田期发生危害,已给水稻育秧工作带来很大影响。1996~1998年3年调查及防治研究表明,水稻霜霉病的发生轻重主要与育秧阶段气候条件、育秧方式、品种以及秧田管理有密切关系;防治上应以控制病菌传播、改变育秧方式和选择健株移栽为主,辅以在秧苗显青期前的药剂保护。  相似文献   

16.
17.
为摸清麦黑潜叶蝇在天津市的发生规律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麦黑潜叶蝇一年发生1代或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4月上旬羽化出土为害。成虫为害高峰期为4月上旬,雌蝇用粗硬的产卵器刺破麦叶;形成一行行的淡褐色针孔状斑点。幼虫为害盛期为4月下旬,百株有幼虫可达20~42头。幼虫潜食麦叶上半部叶肉,并形成袋状白色透明虫道。幼虫约8d左右老熟,老熟后爬出叶外入土化蛹越冬,化蛹率为54.5%左右。麦黑潜叶蝇为害可使小麦减产12.5%~14.3%。  相似文献   

18.
对蚂蚁排序行为进行了分析,根据蚂蚁排序行为规则,给出了计算模拟程序框图和功能程序表述,并给出了程序的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型复垦基质适种作物初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新型复垦基质对作物出苗的影响,分析了各作物出苗率及苗期生长状况,探讨了不同作物对基质的适应性。初步确定了适宜的先锋作物。结果表明:粉煤灰与糠醛渣混合是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沉陷地复垦基质,使各作物的出苗率普遍提高,但基质对绿豆的苗期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4种供试作物中,菠菜是最适合在基质中种植的作物,其次是谷子和棉花。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索书号中种次号与著者号优缺点的比较,详细论述了选取种次号作为索书号的理由,提出了将著者号改为种次号的初步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