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试验选用新品种龙粳31和在本地种植面积较大的3个品种龙粳25、龙粳26及龙粳29,通过不同的栽植密度处理,试图寻找出这4个品种在本地的最适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龙粳25的分蘖能力较强,并不适合密植,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215;13.3cm(9×4),每穴插6株;龙粳26和龙粳29的分蘖能力一般,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每穴苗数,其最适的插秧规格分别为30cm×13.3cm(9×4)每穴插8株和30cm×10cm(9×3)每穴插8株;龙粳31的分蘖能力也不强,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插秧密度,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10cm(9×3),每穴插8株。  相似文献   

2.
为避免建三江地区水稻栽培品种的单一性,七星农场分公司进行了龙粳46的试验示范,研究不同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本地通用插秧机30 cm×12 cm的插秧规格下,每穴插秧株数为7株时龙粳46产量最佳,为9 251.0 kg/hm~2。  相似文献   

3.
寒地优质超级稻龙粳21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超级稻品种巨大的增产潜力,以寒地超级稻龙粳21为试材,通过对其不同播种时期、播种量、插植密度和施肥量进行研究,结合良种良法,组装集成其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龙粳21的适宜播种日期在4月15~20日,最佳播种量为200~250g·m-2;最适宜的插植密度为25穴·m-2,插秧规格为30.0cm×13.3cm,每穴5株;最佳施肥量为纯氮130kg·hm-2、P2O565kg·hm-2、K2O 65kg·hm-2时,产量可达到9t·hm-2以上。  相似文献   

4.
以铁粳9号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的插秧密度和插秧株数研究其最佳的栽植模式。结果表明,插秧密度为30 cm×13.3 cm和插秧株数为3株时,由于铁粳9号具有较高的亩有效穗数及每穗总粒数,同时其他产量构成因素也达到适宜优化,群体结构合理,使得其产量达最高为706.2 kg/亩,较其他各处理提高4.1%~19.0%,因此可以作为铁粳9号的最佳栽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选取龙垦201为试验材料,以氮肥不同施入量和不同插秧密度两个因素为切入点,将不同施氮量6kg/亩、10kg/亩、14kg/亩,插秧规格30cm×12cm、30cm×10cm、每穴3、5、7株等因子进行随机组合,共设18个处理,通过对分蘖、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结果显示穴株数与单株分蘖数成反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蘖呈增加趋势,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处理14(氮肥施用量10kg/亩,插秧规格30cm×12cm,每穴5株)产量最高,处理3(氮肥施用量6kg/亩,插秧规格30cm×10cm,每穴7株)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置在相同插秧规格不同基本苗数,对6个品种试验对比,来确定每个品种的插秧时的基本苗数,空育131为每穴3-5株,龙粳26为每穴7-9株、龙粳31为每穴7-9株、龙粳39为每穴3-5株、龙粳43为每穴3-5株、垦稻23为每穴3-5株。  相似文献   

7.
<正>试验结果表明:在插秧机30x12cm的插秧规格下,亩施氮肥用量8kg/亩,最佳每穴插秧株数为8-9株时,品种龙粳31产量最高,亩产680kg。根据洪河农场大面积种植水稻品种龙粳31的现状,为探索适合该品种的最佳施肥量和插秧株数,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洪河研发中心于2012年进行龙粳31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试验。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选用新品种龙粳31和在本地种植面积较大的3个品种龙粳25、龙粳26及龙粳29,通过不同的栽植密度处理,试图寻找出这4个品种在本地的最适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垦稻20分蘖能力不强的弱点进行了每穴插秧株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垦稻20增加插秧穴株数可以促进水稻早熟,有比较明显的增产效果,对米质产生影响较小,但插秧穴株数不宜过多,否则水稻的抗病、抗倒伏能力会下降,影响产量的形成。垦稻20在插秧规格为30cm×13.3cm条件下最佳穴株数为6株。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不同机插秧密度对其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黔生 《农技服务》2013,30(6):558-559
为了探明水稻不同机插秧密度与其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关系,以科优21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水稻不同机插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插秧密度为1.71万穴/667 m2(30 cm×13 cm)时,每窝插2~3株的效果最好,其水稻群体的结构最合理,产量最高,为690.5 kg/667 m2。  相似文献   

11.
试验以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和常规稻品种松粳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寒地粳稻不同群体条件下干物质积累规律,探讨了插秧密度对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插秧密度范围内,松粳6号和松粳9号群体干物重、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运转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群体密度过大时反而降低。收获指数与抽穗期的稻穗干重和成熟期的整体干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的稻穗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茎鞘物质输出率与成熟期稻草干重和稻穗干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整株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茎鞘物质运转率与成熟期稻穗干重和整株干重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地区,松粳6号和超级稻松粳9号的最适插秧密度分别为30cm×13.3cm和30cm×16.7cm。  相似文献   

12.
穴株数对寒地水稻鞘腐病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降低水稻鞘腐病的危害,以主栽品种空育131为试材,设置不同的栽培密度,调查水稻鞘腐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在29.7cm×13.2cm插秧规格下,鞘腐病病情指数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每穴4株时病情指数为6.9,每穴6株时病情指数为10.5,每穴8株时病情指数为10.9,每穴10株时病情指数为13.2。生产中建议选择每穴6~8株的插秧密度。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寒地水稻的最适宜插秧穴株数,采用小区对比试验设计,对5个水稻品种的4个插秧穴株数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寒地水稻同一品种不同处理之间的生育期无差异,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穴株数越多的处理综合发病率越高;各处理之间的产量构成因子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变化规律不明显;空育131、三江1号、龙粳26、龙粳29、垦稻15最适插秧穴株数分别为9株、9株、5株、3株、3株。  相似文献   

14.
试验于2015年在黑龙江省大兴农场进行,以龙粳36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种施肥模式(A1:常规高产施肥模式;A2:养分优化管理模式;A3: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和3种种植密度[B1:26.7 cm×13.3 cm(28穴/m~2);B2:30 cm×10 cm(33穴/m~2);B3:26.7 cm×10.0 cm(38穴/m~2)],研究该地区不同施肥模式与种植密度对水稻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养分优化管理模式(A2)的分蘖成穗率高于同密度的其他2个处理,增加幅度为0.18%~11.36%,穗数增加2.01%~10.90%(P0.05),产量增加6.15%~10.10%(P0.05);在相同施肥模式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分蘖数呈降低趋势,穗数增加,穗长、穗粒数和结实率减少,产量表现为30 cm×10 cm(B2)处理高于其他处理,增产幅度为1.88%~12.40%。综合分析表明,水稻龙粳36采用插秧密度为30 cm×10 cm(33穴/m~2),配合养分优化管理模式进行施肥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株行距配置和插植苗数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倒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植密度不合理会使水稻发生倒伏,从而导致减产。为了避免因种植密度不合理而造成的水稻减产,该研究以分蘖能力不同的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株行距配置和每穴插植苗数对水稻产量和倒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蘖型品种空育131在株距13.3 cm、行距24.0 cm、每穴2苗的条件下产量最高;而少蘖型品种龙粳21在株距10.0 cm、行距24.0 cm、每穴5苗的条件下产量最高,但株距10.0与13.3 cm产量差异不显著。品种与株距、每穴插植苗数的互作效应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而与行距的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株距与行距、穴插植苗数的互作也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获得高产的原因主要是在适宜的株行距配置和插植苗数下,单位面积上获得了较高的群体颖花量。株行距过小或插植苗数过多时,水稻基部第2节间的倒伏指数增大,抗倒伏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是基部第2节间的茎粗变细,鞘干质量、节间干质量、茎壁干质量减少,节间横切面积变小,茎秆物理性状变差。因此,寒地水稻高产栽培中,不同品种要注意选择适宜的株行距配置和每穴插植苗数,以提高产量和抗倒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单季晚稻机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晚稻的最适机插规格为行株距30cm×22cm,每丛插1.5株左右;粳稻的最适机插规格为行株距30cm×16cm,每丛插4.0株左右。  相似文献   

17.
以寒地水稻龙粳2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肥量和穴内插秧密度对龙粳26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加施氮量可以提高龙粳26号产量,但导致了贪青晚熟。穴内插秧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肥量和穴内插秧密度的互作对龙粳稻26号的产量有影响,产量最优处理以中肥区每穴6株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三江地区主栽品种龙粳31和空育131不同插秧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地区,龙粳31最适合的插秧密度为30 cm×12 cm,产量为10 506.0 kg/hm2;空育131最适合的插秧密度为30 cm×14 cm,产量为10 506.0 kg/hm2。  相似文献   

19.
通过改变插秧规格和单穴插秧株数调整植株的个体空间分布,通过不同氮肥的用量确定品种的喜肥特性,从而使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试验结果表明:龙联一号品种分蘖能力强,抗倒伏能力一般,第2节间长度显著长于其他品种,出现大面积倒伏,建议龙联一号施纯N量不超过7 kg/666.67 m2;龙粳21分蘖能力一般,抗倒伏能力强,比较喜肥,在施纯N 8 kg/666.67 m2水平下,获得较高产量,单位面积内足够的有效收获穗数是龙粳21高产的保障,生产上建议单穴插秧株数提高到8~9株,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千粒重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改变插秧规格和单穴插秧株数来调整植株的个体空间分布,通过不同氮肥的用量掌握品种的喜肥特性,从而使水稻产量构成因素间协调发展。试验结果表明:龙联一号品种分蘖能力强,抗倒伏能力一般,第二节间长度显著长于其他品种,出现大面积倒伏,建议龙联一号的亩施纯氮量不能超过7kg;龙粳21分蘖能力一般,抗倒伏能力强,比较喜肥,在亩施纯氮8kg的水平下,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单位面积内足够的有效收获穗数是龙粳21高产的保障,生产上建议单穴插秧株数提高到8到9株,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千粒重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