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决定小麦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麦田病虫害多发、重发期,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麦田管理的好坏,对小麦产量的高低影响非常大。因此搞好中后期管理和病虫防治对于小麦获得丰产丰收尤为重要。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穗粒数和粒重,夺取小麦高产稳产。在管理技术上主要抓好以下几各方面。1保持适宜的氮素营养水平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小麦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一旦脱肥将会造成严重  相似文献   

2.
<正>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决定小麦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麦田病虫害多发、重发期,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麦田管理的好坏,对小麦产量的高低影响非常大。因此搞好中后期管理和病虫防治对于小麦获得丰产丰收尤为重要。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穗粒数和粒重,夺取小麦高产稳产。在管理技术上主要抓好以下几各方面。1保持适宜的氮素营养水平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小麦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一旦脱肥将会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对有可能出现发黄脱肥的麦田要在孕  相似文献   

3.
黑龙港流域属干旱地区,小麦需水量和降雨量严重不符。冬小麦从拔节开始即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该阶段是形成小麦经济产量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中后期更应加强管理,一切管理措施都必须围绕"群体结构、穗大粒多、增加粒重"进行。为达到此目标,须做好预防倒春寒、病虫害,以及抽穗灌浆期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从抽穗、开花直到成熟,是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这一时期也是小麦籽粒的生长期,是产量形成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关键时期。小麦中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穗数、增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增产量。要想确保小麦丰产丰收,在日常生产中,必须抓好以下几项管理要点。1浇好水麦田后期管理水当先,在小麦的生长后期麦田的土壤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80%,以满足小麦对水分  相似文献   

5.
小麦从起身开始即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此阶段是形成小麦经济产量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针对浅山区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应进一步加强中后期管理,围绕营造合理群体、争取穗大粒多、增加粒重进行,预防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夺取小麦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从起身开始即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此阶段是形成小麦经济产量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针对浅山区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应进一步加强中后期管理,围绕营造合理群体、争取穗大粒多、增加粒重进行,预防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夺取小麦丰产丰收。一、肥水施用小麦拔节期前后肥水是小麦一生中的关键肥水。一般每667m~2追施尿素15~20kg,追肥量多少和追浇时间早晚应视苗情灵活掌握,此次肥水直接关系到穗数、粒数的多  相似文献   

7.
正豫北冬小麦区4月后小麦逐渐进入生长中后期,开始拔节、孕穗、扬花、灌浆等,是促弱苗转壮、构建合理群体、为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生长状况直接影响着产量的形成。此期也是各种病虫害的集中发生期,因此,必须狠抓小麦中后期的肥水管理,以"攻蘖争穗、保花增粒、防灾延衰增粒重"为指导思想,充分重视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多项措施综合运用,确保小麦增产增收。一、预防晚霜冻害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当前襄樊小麦生产上的具体问题,提出了2009年小麦中后期应以抗旱保墒、争穗争粒保粒重、养根护叶防早衰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分析小麦T 型雄性不育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灌浆中后期降水可显著增加不育系种子的霉粒率和穗发芽率,从而降低了种子发芽率;不同不育系对降水的反应差异显著,粉质不育系种子的相对皱缩度、霉粒率与穗发芽率之和均显著高于半角质和角质不育系;在灌浆中后期降水年份,蜡熟期收获不育系可显著降低种子霉粒率和穗发芽率,而不会降低产种量。  相似文献   

10.
小麦吸浆虫主要危害小麦,以幼虫危害麦粒,造成瘪粒而减产。八十年代末期以来,虫口密度在我地持续回升,危害猖厥,已成为小麦生产中后期的主  相似文献   

11.
<正>小麦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植株生长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逐步转化为以生殖生长为主,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期需要有较强的光照和足够的水分以保持较强的光合能力。小麦中后期是提高穗粒数、粒重的关键时期,因此,搞好小麦中后期的田间管理,对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保根保叶、提高粒重、增加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技术措施上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防治病虫害(一)防治虫害吸浆虫:若每立方米有5头以上的幼虫,可进行防治。防治方法是:在小麦抽穗前2~3d(4月中旬)吸浆2  相似文献   

12.
<正>小麦中后期管理是指小麦拔节至成熟期的田间管理,包括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这一时期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产量的重要时期,期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根、壮秆、护叶、防病虫害、争粒多、增粒重。为确保小麦高产,在中后期应抓好以下措施:一、加强肥水管理小麦拔节期群体分蘖数达到高峰,无效分蘖将死亡,生长发育转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拔节期是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分析小麦T型雄性不育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灌浆中后期降水可显著啬不育系种子的霉粒率和穗发芽率,从而降低了种子发芽率;不同不育系对降水的反应差异显著,粉质不育系种子的相对皱缩度、霉粒率与穗发经之和均显著高于关角质和角质不育系;在灌浆中后期降水年份,蜡熟期收获不育系可显著降低种子霉粒率和穗发芽率,而不会降低产种量。  相似文献   

14.
从小麦肥水管理、预防冻害、纹枯病防治、"一喷三防"以及小麦的适时收割等方面总结小麦中后期的管理技术,以指导小麦中后期管理。  相似文献   

15.
介绍兴平市冬小麦高产栽培中后期管理技术,包括春季麦田管理、中后期麦田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为冬小麦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田试验,设置人工撒播、条播、穴播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扬麦19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蘖数撒播最大,条播其次,穴播最小。不同播种方式小麦的最高分蘖数撒播最大,穴播最小,小麦的茎蘖成穗率撒播要明显小于条播和穴播。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叶面积指数,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叶面积指数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不同播种方式小麦产量,条播小麦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撒播和穴播增加3.0%和9.1%。条播使小麦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条播显著增加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对条播小麦产量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经济系数,条播小麦略低于撒播小麦和穴播小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总体而言,生育前期撒播小麦茎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高,群体相对较大;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群体结构更加合理,生长速度加快,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累积量大,最终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倒伏对冬小麦病害发生情况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小麦发育中后期倒伏后病害发生情况和进行减产量化评估,采用木棍将小麦小心压倒人工模拟大风造成小麦倒伏的方法进行不同倒伏时间和不同倒伏程度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小麦病害、早衰、成熟时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在开花期至灌浆期间发生倒伏,主要加重纹枯病和白粉病的发生,病情均为3级,倒伏时间越早,小麦越易早衰和成熟期提前,病情指数与对照的差异也越显著。平铺和倾斜倒伏都使小麦穗粒数减少、千粒质量明显降低而导致大幅度减产,对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都是开花期灌浆始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平铺倒伏处理依次减产25.9%、21.1%、10.1%、4.0%,倾斜倒伏处理依次减产9.1%、7.6%、5.0%、1.9%。从倒伏程度对小麦病害、早熟、成熟时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看,都是平铺倒伏的影响大于倾斜倒伏。故在小麦中后期倒伏产量减损评估时,宜将倒伏时间作为重要依据,其次还应结合倒伏程度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淮安地区气候条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结果表明 ,小麦生育前期的积温、中期的低温、中后期的光照和后期的灾害性天气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在产量构成因素中 ,以单位有效穗数贡献最大 ,其次是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9.
<正>小麦从起身开始即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此阶段是形成小麦经济产量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中后期更应进一步加强管理,一切措施都必须围绕营造合理群体、争取穗大粒多、增加粒重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产。一、控上促下群体适中和群体偏大的麦田,即生产上的一类麦田和旺长麦田,这类麦田茎数已达到或超过要求,无需春蘖成穗。起身期采取中耕培土措施,可控制春蘖滋生,减少养分消耗,促根系下扎;对  相似文献   

20.
20 0 0年 3~ 5月份共降水 15 .43mm ,这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春旱年 ,小麦减产 2 4.9% ,矮早麦穗粒数较前 4年平均数减少6 .7粒。而 1978年小麦同样是中后期干旱却比当时前后 7年的小麦平均单产增产 15 .3 % ,本文探讨了这两年一增一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