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通过对武汉城市森林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武汉城市森林发展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在城市森林建设理念上,根据武汉自然环境特点,确立了\"水乡林城,生态武汉\"的建设理念。在空间布局上,分析武汉地貌特征、森林资源分布现状、城市发展趋势,提出了\"二轴二带,三环六楔,多廊多核\"的城乡一体森林建设总体布局,并按照城市森林的建设圈层结构,将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划分为低山丘陵生态圈、平原湿地产业圈和城近郊区景观圈三个生态圈层,对每个圈层建设进行了具体布局规划。同时,根据城市森林的建设内容,从\"生态林、文化林、产业林\"3个方面提出了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2.
3.
深圳市生态风景林体系总体规划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生态风景林是深圳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规划面积54 072.5hm2。林种布局为:水源涵养林23 627.4hm2,水土保持林17 252.4hm2,沿海防护林3 153.9hm2,道路防护林4 091.4hm2,特种用途林5 947.4hm2。2002~2005年的近期目标是美化小尺度的可视环境,投入2.13亿元,完成工程量的25.78%;2006~2011年的中期目标是改善大尺度的生态环境,投入4.0亿元,完成工程量的74.22%:2012~2030年的远期目标是完善生态风景林网络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5.
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趋势是建设生态城市,乐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旅游城市,更应该注意城市的旅游生态性和城市生态的和谐发展。文章分析了乐山市中区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及其林业载体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中从文化的属性角度明确了生态文化载体的含义,即它是生态文化的具象表征形态,承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这一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剖析生态文化载体作用的基础上,把生态文化载体划分为感知功能、活动功能、教育功能、产品功能4种功能类型,提出了生态文化建设的感知、活动、教育、产品4大体系,并以林业及其相关领域的载体建设为主探讨了上述4大体系的具体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市域范围内森林公园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哈尔滨市域范围内国家级森林公园,侧重研究了影响森林公园布局的因素。结果发现森林公园的布局与森林资源的品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受着城市旅游空间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公园的建设特色和维护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由此归纳出影响区域内森林公园布局的因素并解决因素分析所应用的技术方法。最后针对哈尔滨市域范围内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布局提出了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简要概况了植物生态文化的概念,描述了植物生态文化形成的背景,着重强调了植物生态文化在生态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湖北荆门市森林植物园植物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划,介绍了植物生态文化的主要形态,并探讨了植物生态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相似文献
12.
依据《云南省森林城市、县城、城镇申报与评选考核办法》要求,分析大姚县创建省级森林县城的利弊条件,与省级森林县城评选考核办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逐项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姚县考核内容涉及的5个大类37项中,达标29项,不达标8项.以提升生态文化内涵,建成宜居、宜业、美丽大姚为建设总体思路,重点以一城、二带、三圈、四河建设... 相似文献
13.
14.
结合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目标任务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广东省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现状、总体布局以及存在问题,探讨森林生态体系布局调整与优化对策,阐述构建五大森林生态体系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功能定位和建设重点,并提出了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支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绿网建设与生态学尺度、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乡土植物与地带性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群落稳定性等生态学命题,结合北京实际提出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括了现代林业发展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责任,阐述了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林业发展,重点抓好森林资源的经营与开发,发展龙头企业,建设更加开放的林业,依靠改革推动、科技支撑,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道路的林业经济强省建设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简析了国内关于滨水区生态设计研究动态.指出了目前小城镇滨水区生态设计的误区.即研究范围局限化,滨水空间破碎化.生态驳岸主角化,生态设计误解化。探讨了运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小城镇滨水区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国湿地保护立法历史、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是国际湿地保护法的发展趋势。我国湿地保护立法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时期(1979—1992)、酝酿时期(1993—2002年)和初步发展时期(2003—)。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湿地保护法律体系,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都不太完善。湿地保护立法的发展趋势应是综合性框架立法,发展途径应是从湿地资源地方立法到调适性的湿地生态保护法体系的逐渐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