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合,成为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最终目标。要实现失地农民社会融合必须首先解决其就业问题,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204位失地农民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就业中存在就业渠道窄、层次低、就业培训缺失、就业现实与就业期望差距大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多元就业模式及服务支持体系,即自主创业模式、本地资源开发模式、社区自我服务模式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
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参与问题是水利工程征地移民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当前水利工程失地农民社会参与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以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的逻辑关系为线索,从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博弈机制和利益冲突解决机制等三个方面,构建水利工程失地农民的社会参与机制,以期为水利工程失地农民的社会参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关涉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在社会冲突视阈下围绕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现状、利益表达机制缺陷等问题展开论述,揭示失地农民利益表达不能的深层根源,提出构建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对策和建议,对增促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诚 《甘肃农业》2006,(8):67-69
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剥夺相关理论来分析失地农民何以成为“问题”。笔者认为失地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遭遇双重社会剥夺之后,在市民化过程中又受到社会排斥,从而致使他们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业用地的转化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失地农民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对如何提升失地农民生存和生活质量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的身份变成了市民,但是如何使失地农民能与城市充分融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了失地农民所遭受的社会排斥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构建出失地农民与城市融合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梅 《甘肃农业》2016,(1):53-57
采用失地农民市民角色认同问卷和普遍性适应不良问卷对兰州市安宁区197名失地农民进行调查,探讨失地农民角色认同与社会适应的现状及关系.结果发现:(一)失地农民角色认同得分不高;20岁以下失地农民角色认同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失地农民,征地1年以下失地农民角色体验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失地农民,收入比以前差的失地农民角色认同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失地农民;(二)男女性失地农民适应不良得分均显著高于我国常模;收入比以前差的失地农民社会适应不良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失地农民;(三)失地农民社会适应不良得分与角色认同的角色认知维度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6,与角色体验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8.这表明,失地农民角色认同水平不高,存在社会适应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我国社会转型期妥善处理农民土地存在的问题,即产权问题、征用问题、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去农化"失地农民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现状、存在风险及风险存在根源,并为"去农化"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风险防范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去农化"失地农民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现状、存在风险及风险存在根源,并为"去农化"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风险防范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与心理、社会关系网络4个方面分析了失地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遭受到的社会排斥,理清了社会排斥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从创新制度、改造就业环境、转变观念等方面入手,缓解和消除对失地农民的社会排斥,促进失地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安同侃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643-10645,10649
阐述了失地农民养老社会网络分析的必要性,揭示了社会网络的变革对城郊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并以天津市西青区为例进行实例分析与评价,就加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弱网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排斥视角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社会排斥为概念工具,分析了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的各种排斥。这些既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也制约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以就业为核心的反社会排斥政策成为解决我国失地农民"失地又失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屈晓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96-2398
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出现的问题:一是失地农民转成市民后家庭经济生活困难;二是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就业困难;三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剖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制度化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根源;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与失地农民的自我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主观因素;四是城市就业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客观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与利益分享机制;二是为失地农民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三是加大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其就业率;四是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5.
吕海燕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9):196-197,211
概述失地农民转移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失地农民转移衍生的社会问题一以江门市失地农民为例,分析了失地农民转移的障碍因素,包括失地农民转移的机会成本大于期望收入、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用工市场需求、地域优势导致江门市失地农民转移困难、城市的歧视性政策影响失地农民转移,并进一步提出了失地农民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胡平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3):139-141
针对失地农民就业难的普遍现状,通过嘉兴个案来反映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社会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172-173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改变了过去那种片面速度与规模的传统城市化模式,要求通过促使农民市民化的途径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的基础在于能够顺利的融入城市社会。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吉林市J村失地农民的失地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内容上。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是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吉林市周边的几个新社区失地农民的收入、工作、生活、社会适应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指出吉林省失地农民距离完全的市民化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民中的一部分进入城市,开始市民化的进程。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关注被动失地农民,却忽略了一个主动融入这一进程的群体——主动失地农民。用社会分层理论对主动失地农民进行分析研究,从主客观方面多个维度分析了造成农民主动失地的原因以及主动失地农民的构成情况。  相似文献   

20.
吴青松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76-8377,8379
通过一个失地农民和城市居民混合社区的实证调查,研究失地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之后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以及由此造成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