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以山东省夏甸金矿主矿区土地复垦方案为例,详细介绍了地下开采矿区土地复垦的具体方案.项目区复垦分为工程复垦和生态复垦两个阶段.复垦后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夏甸金矿主矿区土地复垦方案为例,详细介绍了地下开采矿区土地复垦的具体方案。项目区复垦分为工程复垦和生态复垦两个阶段。复垦后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  相似文献   

3.
运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经济分析方法,对陕西省神府矿区土地复垦从经济效益角度进行可行性实证研究分析。研究表明矿区被毁损土地通过有效复垦,在经济上可行,且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神府矿区土地复垦可行性的对策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4.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将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国务院《土地复垦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快推进土地复垦工作。《办法》规定,土地复垦应当综合考虑复垦后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生产建设活动造成耕地损毁的,能够复垦为耕地的,应当优先复垦为耕地。《办法》还规定,土地复垦义务人凭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5.
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是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集中体现,八景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以高安市八景煤矿为研究区域,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出发,采用静态经济效益分析法,对八景煤矿土地复垦的综合治理进行土地复垦效益分析,并对其生态环境治理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八景煤矿的土地复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其它同类煤矿的复垦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工矿区土地复垦产业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我国土地复垦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我国基本国情的土地复垦产业化战略,土地复垦产业化战略是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下,科学地把工矿业生产、土地供给、土地整治、复垦土地的开发利用、农副产品加工与运销和政府支持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专业化、一体化、系列化的经营和管理,从根本上达到理顺土地复垦资金的投入渠道,增加土地复垦的人才和技术投入,使土地复垦与经济效益挂钩,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技术开发、有效监督的统一系统。  相似文献   

7.
矿区损毁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以灵石县夏门煤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损毁土地适宜性评价对评估损毁土地可复垦程度及确定复垦方向具有指导意义。研究构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指数和法对灵石县夏门煤矿损毁土地复垦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矿损毁土地复垦适宜性较高,可复垦面积占损毁总面积的88.66%,为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工矿区土地复垦产业化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中国基本国情的土地复垦产业化战略,即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下,科学地把工矿业生产、土地供给、土地整治、复垦土地的开发利用、农副产品加工与运销和政府支持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专业化、一体化、系列化的经营和管理,从根本上达到理顺土地复垦资金的投入渠道,增加土地复垦的人才和技术投入,使土地复垦与经济效益挂钩,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技术开发、有效监督的统一系统。  相似文献   

9.
葛亭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复垦后土地利用类型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土地利用决策和复垦方案编制的基础。以山东省济宁市葛亭煤矿为例,根据项目区现状,结合评价原则和评价单元划分方法,共确定10个评价单元,并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最终确定土地复垦方向。土地复垦方向的确定为葛亭煤矿土地复垦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张志勇  张伟 《乡村科技》2019,(16):110-111
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复垦分析是编制土地复垦规划的基础依据和重要前提,从而科学合理确定土地复垦的数量潜力,确保土地复垦潜力评价的可行性。本文主要介绍土地复垦的潜力来源、测算方法,并实施潜力评价与潜力分级。  相似文献   

11.
永城矿区采煤扰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及土地复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玲  冯新伟  路婕  陈伟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594-5596
着重分析了永城矿区采煤扰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影响,针对永城矿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可采用的不同土地复垦模式,并简要分析了土地复垦效益。  相似文献   

12.
山西是产煤大省,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山西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会引发一系列诸如矿区土地破坏、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山西煤矿区土地的破坏,提出相应的预防、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等措施,并针对山西煤矿区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3.
工矿区土地复垦中破坏面积及破坏程度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煤炭资源的开采会引起地表沉陷,对矿区的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土地的破坏程度和破坏范围不同,对其复垦利用的方向和复垦的方法也有差异。结合矿区开采沉陷和土地复垦的实践,提出了开采沉陷土地破坏面积及破坏程度的预测方法,以期在土地复垦中,根据土地的破坏程度及破坏范围确定合理的复垦方向及复垦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省永德县小送归铅锌矿为例,从矿山的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出发,根据矿区的地质、土壤及气候条件制定出一套矿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措施。结果表明,矿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既可增加生态效益又可增加经济效益,矿区环境的恢复促进了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特别是土壤改良已成为生态修复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矿区废弃物堆场等复垦土地的土壤结构和肥力较差,土壤改良成为矿区土地复垦的核心问题。本文概述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的重要性,根据国内外矿区土壤改良现状,结合我国矿区复垦地土壤特征,深入分析矿区土壤改良原理及技术,并根据矿区土壤改良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矿区生态修复的绿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导向,提出我国矿区土壤改良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今后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通过对磷矿山废弃土地状况及其磷矿开采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探讨废弃磷矿山土地复垦规划及复垦后土地功能分区及用途。【结果】磷矿露天开采对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极大,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成为环境灾害发生的高风险区,必须明确划分土地复垦目的与用途,对废弃土地有计划、分阶段进行复垦。【结论】磷矿废弃土地主要成因是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地表形态的破坏及弃石排土占地。通过对废弃土地的复垦规划有效协调复垦工程中的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因地制宜确定废弃土地复垦后功能分区及用途管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沙河市石英岩矿区复垦土壤的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复垦土壤各项物理指标接近当地普通农田水平,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地农作物生长需要,且可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说明复垦在石英岩矿区是切实可行的土地生态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技术是解决工矿区因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破坏和土地资源浪费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旨在结合"3S"技术,通过高效的空间数据管理功能,使得工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实现定量化、系统化、可视化管理,从而提高工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功能和效率。对近20 a来国内外工矿区土地复垦信息化管理的研发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明确了未来矿区土地复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方向,即紧密结合我国土地复垦管理体制机制及技术规范,尽可能提高系统的智能化、便捷化。  相似文献   

19.
焦作市煤矿区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矿区。长期以来,地下采煤引起的大面积土地沉陷及矸石山压占土地对该地区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破坏。为了改善矿区环境,结合焦作市中马村矿区采煤沉陷地土壤特点与工程复垦技术,提出几种生物复垦措施对复垦地土壤进行改良:酸碱中和法、绿肥法、施用化肥和农家肥、微生物法。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复垦技术是改善新土壤层的养分状况,增加有机质和保肥能力的最有效方式,采用生物复垦措施后,复垦地土壤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理化特性得到改善,试种的作物产量与工程复垦后土壤相比明显增加,基本接近普通农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工矿区大都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露天矿产开采所造成的以土地破坏为主的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通过对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不同复垦年限及复垦植被模式下采集的土壤进行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物理性状的分析测定,研究不同复垦年限及复垦模式对煤矿区复垦地表层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复垦时间及复垦植被配王方式各有其优势,复垦时闻越长乔木类植物混交林的生物群落越复杂,我们可以在复垦初期种植沙棘防风回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进而逐步增加油松、刺槐、榆树、杨树等树种,植被演替类型增加,从而得到长期稳定生长的植物,在搞好生态效益的同时,逐步向经济效益转化,以利矿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