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婕  张云 《农业与技术》2024,(4):125-131
传统村落风貌特征研究在近些年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从景观基因视角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以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八寨镇街脚村(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为例,采用历史文献,实地考察调研,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访谈等方法,构建了传统村落风貌景观基因信息链,并对其4要素的风貌特征进行研究解析,结果显示:街脚村总体街巷格局保存较好,但风貌景观基因破坏度较高;街脚村风貌景观信息元内涵丰富,但部分应加强有效传承;街脚村风貌景观信息点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密集但有部分被破坏;街脚村风貌景观基因信息廊道保存相对完整,但建筑与路面的部分修缮破坏了其完整性;街脚村风貌景观基因信息网络保存度相对较好,但部分建筑及局部装饰有不同程度的受损,需尽快修复。未来应加强对传统村落的针对性保护,并对其进行多层次研究,从而更精准地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效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2.
前谢湾村是豫中浅山区代表性传统村落之一,是中原传统文化的载体,整体肌理格局要素保存相对完整,对于中原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分别对前谢湾村的场所环境、布局形态、主体建筑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解析,构建前谢湾村景观基因识别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识别提取出影响村落整体风貌的四大主体基因及三大附着基因,并进行了图示化表达,力求为豫中传统村落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夯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250-252
为改变现存古村落逐渐衰落、普遍呈现出空心化的现状,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出发,并结合海岛地域特色,采用"景观基因法"研究海岛传统村落文化基因景观表达形式,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表达载体展开分析。通过对舟山群岛新区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提炼,提出适合海岛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策略和景观改造路径,为尽早实现"两美浙江"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徽州历史上,宗族不断繁衍壮大,宗族文化深入人心,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此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村内的宗族建筑、村落格局、街巷空间、建筑空间等都受此影响。在宗族文化视角下,村落景观提升面临着物质载体受损、传统文化消亡等现实困境。应坚持整体性与原真性、动态性与持续性原则,注重宗族文化资源在空间层次、物质形态、非物质文化等方面的有机转化,最终实现传统村落景观的有机提升。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与社会演变的产物,其记录并保存着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反映出村落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地方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特征。西河古镇传统村落在区位地理格局、聚落整体景观、建筑空间、生产方式及文化内涵与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意象,圩田水利环境、政治交通职能、地域文化及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其文化景观的演变,古镇的聚落空间功能、环境营造特征、文化呈现形式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而改变。合理保护与开发西河古镇的文化景观,能够促进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在空间中的物理表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探析对河南省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理,研究其景观表达,从而识别和提取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营造的评价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的传统村落地域空间分布不均衡,豫南地区在河南省传统村落所占数目较多,在整体空间结构上,河南省传统村落呈“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传统村落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趋势;村落内的重要文化景观以宗祠居多,其次是戏楼,清灰色由此成为村落景观的知名文化符号,村落环境因素中突出环境因素主要为古井、古树、池塘、河道。豫南大别山区整体村落建筑保存良好,地域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湖北省翟家岭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理论视角出发,根据实地踏勘调研,梳理出翟家岭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谱系.结合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所遇到的困境和其文化基因特征,提出修复物质文化载体、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董向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11-13013
从村庄风貌的概念出发,指出村庄风貌规划应遵循生态多样性原则、发扬地域文化原则、整体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阐述了村庄风貌规划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空间形态景观风貌、自然生态景观风貌、人工物质景观风貌、非物质文化景观风貌4个方面总结了村庄风貌规划的方法,探索了营造宜居、生态、优美的乡村风貌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湘西南传统民族村落文化景观变迁的特征,探寻文化景观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变迁机制,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文化景观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方法]以文化空间景观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的文化空间研究和灰色关联分析,对文化景观变迁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空间整合度与文化频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空间可以塑造文化景观;随时间的推进,文化空间景观从建筑内部的堂屋逐渐向建筑外部的院落发展;文化空间呈现2种自由随机的变迁方式发展;在简单民居内部,文化空间以堂屋为主,在有院落的民居中以庭院为主,在族系尺度则以公共空间为主;在景观变迁因子中,使用工具等物质文化景观比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要快;总体上,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对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最大.文化景观表现型因子对受外界施加的影响反应要大于文化景观基因型因子;湘西南文化景观变迁受到内外两方面的作用,以有利与否为标准进行变迁.[结论]文化景观的保护、开发、利用与管理应该重点抢救、保护内在的基因型民族文化景观,然后再挽救表现型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变迁需要进行科学引导,尤其是市场作用即文化产业作用下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0.
常雨鑫  鄢波  刘佳 《农业与技术》2023,(12):125-131
少数民族村落作为本土村落景观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民族性景观。在地性景观是村落景观的具象体现,体现当地文化特色与习俗,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传承性,直接影响村落景观的改变。根据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深刻剖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村落景观研究方向现今聚焦于地域性和文化景观;傈僳族村落景观研究对景观特征意向的提取、文化景观、地域性景观、村落景观规划等研究较浅;国内外对于在地性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在地建筑方面,对景观在地性和村落在地景观规划的研究不多;景观在地性与村落在地景观的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出冬瓜村德昂族传统村落景观为研究对象,将出冬瓜村景观构成要素划分为物质景观要素和非物质景观要素,借助景观基因理论对出冬瓜村景观构成要素进行景观基因识别和特征分析,总结景观特征.结果显示,出冬瓜村景观特征具有特殊性与多元性,物质景观特征的特殊性体现在:由于地形地势复杂、植物资源丰富,村中建筑空间布...  相似文献   

12.
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构建了包括9个准则层37个指标层的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保护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以张家界石堰坪村为例对其保护成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石堰坪村保护成效综合评价得分较高(68.5分),各项物质要素(68.438分)和非物质要素(68.585分)保护成效总体较好;(2)物质要素保护评价结果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环境(72.09分)、文物古迹(69.89分)、村落景观(68.37分)、传统建筑(67.52分)和村巷格局(64.32分);(3)非物质要求保护评价结果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传统社区(67.58分)、传统习俗(67.58分)、非物质文化遗产(67.45分)和历史影响(66.32分)。根据评价结果对加强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保护和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慧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5):175-177
从城乡风貌和文化景观的概念、关系以及城乡风貌空间营造的现状入手,在文化景观构建的物质构成要素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等方面,探讨我国城乡风貌空间营造中文化景观构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美丽乡村视域下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迎来发展新机遇,景观改造是改善农村风貌的关键步骤,是农村新业态形成的基础.目前,现有传统村落的景观改造出现了乡土历史建筑毁损失修、风格混乱不一、丧失地域原真性、艺术介入成分较少等问题.本文以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美丽乡村实地项目为依托,总结出在传统村落景观改造中应遵循保护为主、整体协调、提升色彩、空间美学等原则范式.结合国内外的理论成果和成功案例,提出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理念的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策略.对历史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延续传统文脉,系统规划各期改造项目保持风格协调,融合历史性和艺术性地域符号以保护原真性,增强村民村落保护开发参与能力以及改造中注重艺术体验和审美追求等,在改善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环境的同时留住乡愁,实现传统村落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受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传统村落特征的乡村文化景观正在大量退化甚至消失。为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完整性,总结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现状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保护村落文化景观的策略与建议,即加强法制意识建设、完善村落景观保护制度、建立法制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192-193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保护与研究价值。四川省北川县马槽乡黑水村于2013年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羌族居住的典型聚落,建成历史一千四百多年,目前仍有大量羌族居民长期生活在此,保存羌族特色的传统木构造民居院落31处。通过对黑水羌寨的整体空间格局、建筑等物质遗产以及羌年等非物质遗产进行调查,分析其重要的保护价值,在黑水羌寨保护规划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少数民族村落遗产保护提出相应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1.让建筑重拾魅力以保护性修缮为根本,对原有乡村聚落环境进行整体性活态化保护,包括街巷形态与格局、地貌遗迹、古文化遗址、乡土建筑等,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村庄道路、水系、基础配套设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提升乡村整体文化形象,对古村落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开发。在村落风貌、布局设计中将乡土文化融入其中,在建筑样式、色彩、肌理等方面创新,在民居、乡村景观等设计方面,注重传统乡土文化传承,尊重传统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省豫中地区3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从传统村落景观变化驱动力角度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景观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评选到缺乏社会经济因素的考量是影响和制约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选取村落社会经济因素指标,基于和谐度方程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模型,研究传统村落评选不同社会经济系数的权重值,以期促进传统村落的合理评选与有效保护,实现传统村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熊立贤 《乡村科技》2023,(17):90-95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村落的发展与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日趋显著。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建设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居民需求和村落景观之间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影响关系。针对这一点,将影响形成的原因作为路径,详细分析景区的建设过程与居民需求对傣族园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造成的影响,为此背景下的村落发展与保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从秦皇岛市沿海村落景观现状入手,分析其现状产生原因及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从自然与人文资源2大类中确定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得出目前其沿海村落景观现状为良好。在此基础上,提出沿海村落景观的保护与提升要挖掘滨海优势,强调景观生态性,从旅游发展角度出发空间完善村落格局,打造景观细节,传承更新传统建筑特色,并注重植物规划,构建乡土植物群落,加强旅游与风景结合,强化文化景观建设,用景观建设推动沿海村落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