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海牙附近,有一个微缩版的小荷兰,低地国家的人们好像就喜欢这样有些俗气的东西,马德罗丹,完全是按照1:25比例建造的主题公园。这就像一个汇集了荷兰所有重要建筑的小小城市,这里有荷兰最为著名的120多座重要建筑和名胜古迹。小人国  相似文献   

2.
荷兰四月郁金香荷兰人爱花,有人的地方就有花。但有些花是随着季节开放的,如国花郁金香,如果错过4月和5月,那你就看不到大面积的郁金香了。每到4月荷兰王国在秋肯霍夫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花节。秋肯霍夫位于海牙市以北数十公里处,是荷兰最大的花卉展览中  相似文献   

3.
“八百里秦川不及董志塬的一个边边”,这是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上随处可听到的传说,这一传说的真正含义如何,无人考证,也无法考证,但其确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这个关中人来说,这话听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只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一个笑料,一笑而已。  相似文献   

4.
对自然环境的自作聪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尽管只有五千年的历史,却已完整地覆盖了庞大的地球,今天,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人类文明的主要表达方式——工、农业合作留下的痕迹。应该说,这些智慧的成果大多数改善了社会福利,使人作为物种空前地强大,空前地幸福,但也应该说,其中有些——而且现在越来越多——属于对自然环境的自作聪明。工程建设中的自作聪明——让人“添堵”的大坝人类文明的进步更多还是体现在大型工程上,因此工程“生产”出来的自作聪明影响就更大。以兴利除弊为目的的巨大工程,如果不讲科学,就会利弊并存,甚至弊大于利。如同有人搬起石头…  相似文献   

5.
我爱绿色     
我不知道植物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但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告诉我说,自从地球上出现动物、植物那一天起,它们就相依为命,年复一年地生活着,人类也伴随着它们生存发展、健康成长着,祖祖辈辈、一代一代地幸福生活。十五年前,爸爸选择的一块叫蔡家梁的土疙瘩上建新房。听大人们说,这地方没有树也几年不长草,光秃秃的,一片废墟。用推土机推平了黄土疙瘩梁,没过二十天,新房就建好了,我们一家搬了进去。在那时,我家的这新房子在全村比较起来,还是头户的确不错的,可就是不敢开窗户,更不喜欢往外看。为什么?房前有一块荒地,上面寸草不生,尽…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保护地球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破坏地球环境,就是人类自掘坟墓。这两句话从表面上看,只是呼吁人们不要破坏环境,以便让人类自身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的一句口号。但如果我们把人体的结构与地球的结构加以相关对照,就不难发现,这两句话确实又蕴含着深刻哲理。依我个人观点,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结构与人体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你看,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通过这些毛、发的排汗和保温作用,来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始终处于一定的范围。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我看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农作物、灌木(毛)和乔…  相似文献   

7.
荷兰花卉业的成功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荷兰是个西欧小国。从国土面积上看,这是对的。因为荷兰的国土面积只有4.15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我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土地面积的四十分之一。但是,从其经济实力来看,却并不“小”。荷兰传统上是一个贸易国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农产品、食品和饮料进出口方面位居世界前列。荷兰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花卉贸易国。尽管花卉和观赏植物栽培仅占荷兰园艺种植面积的4%左右,但玻璃温室种植的面积极大。花卉产业创造了30亿欧元的价值,占荷兰园艺总产值的一半。随着规模化经营和由生产大众市场产品到生产名贵花…  相似文献   

8.
狂论森林与人类宋广巍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法种种不一。近来,又有人提出了新观点姑且听之,认为恐龙的灭绝,乃是由于外星人光临地球,因恐龙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于是这帮“老外”大杀而特杀之,恐龙遂绝。我真担心,会有那么一天,这个地球上的动植物给人类折腾得剩...  相似文献   

9.
变玉石俱焚为分清敌我,新方法有望解决以往化疗敌我不分的缺点,从而有的放矢地攻击肿瘤细胞,达到更好疗效。据新华社海牙电,一个由荷兰、德国、美国科研人员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20日发布消息说,他们结合化疗与热疗这两种治疗肿瘤的方法开发出智能  相似文献   

10.
吐鲁番纪行     
对丝路明珠———吐鲁番的认识,始于少年上地理课,知道那是我国陆地海拔最低的一个地方。后又拜读了闻捷的组诗《吐鲁番情歌》,对吐鲁番从此就充满了一种向往,憧憬着有朝一日能亲临这葡萄王国一游。盛夏时节,我在湖南卫视一位同志的邀请下,终于如愿以偿踏上了这块古丝绸要道上的塞外绿洲。吐鲁番位于乌鲁木齐市东部187公里处。汽车驶出市区,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天山峰峦,沿途尽是些砂石山头,没有一丝绿意,但却凉风习习。我交臂捂在胸前,陪同的新疆朋友见了,笑着说:“过个时辰,你就能感觉到我们吐鲁番怎样的热了,昨天电视上天气…  相似文献   

11.
那天,听女儿说她们班要去听外国专家讲课,我觉得挺可笑,怀疑一帮小学生能否听懂。女儿回来后兴奋地说:是世界著名的女动物学家珍妮·古多尔为她们手拉手地球村学校的小学生们讲课。并努起小嘴,一遍遍地模仿黑猩猩的呼唤。我顿时心领神会,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不仅因为我养过几年黑猩猩熟知其音,而且去年此时,珍妮·古多尔首次来华,我在环保宣教中心就耳闻目睹了她的讲演。虽事隔一年,她的风采与音容却依然清晰如昨。当我把我与珍妮的合影、珍妮寄给我的  相似文献   

12.
倾听鸟语     
诗人说,鸟语是森林上的叶子,是大自然写在绿色交响诗上一个灿烂而生动的音符。我出生在浙西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里,家在山上,出门便是树林,每一个黄昏,各种鸟都会在门前屋后的树枝上欢歌。春天,报春的紫燕衔来泥浆,在屋檐下边筑巢边唱,只需一听,就知道是歌唱爱情的调门,轻松自  相似文献   

13.
阿勒泰菱角     
早在二三年前 ,我就听人说过 ,阿勒泰地区有野生菱角。这事我一直将信将疑 ,总认为在大西北不会有江南水生生物出现。去年暑假我们有机会到阿勒泰林区考察 ,特地到布尔津林场访问了李桂军等几位毕业生。他们一致说有 ,并亲自吃过 ,我们的兴致也油然而生 ,请他们找来向导王兴海师傅 ,一同驱车前去采集验证。汽车沿布尔津至北屯公路中途拐进额尔齐斯河上游河漫滩草甸草原 ,只见周围银白杨或点或片 ,景致特别。地上无正规道路 ,只有纵横交错的马车辙迹 ,如果没有向导真无法行进。汽车在草原上绕行多时一直向额河深入 ,沿途遇到大小湖沼多处 ,湖…  相似文献   

14.
室友     
我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宿舍的电话号码也附在后面。一天,一个电话打来,是一个与我年纪相仿的男孩。我一问,他在南方一个山区小县的林业局上班,与我相隔千里之遥。我们的交谈十分投机,彼此都有一“谈”如故之感,不知不觉就聊了十多分钟。最后,他说:我还有事,下次再会,好吗?我说:好的,拜拜!他又说:如果你有机会到我们这座山城来,别忘了打电话给我,我会尽朋友之谊的。不过,和你一样,我也住集体宿舍。我有点感动,于是也说了同样的话。因为按了免提,几个室友都听到了我和南方朋友的对话。我一挂电话,他们便笑了,…  相似文献   

15.
一日,天寒地冻,街上一对衣着还算光鲜的青年男女在众目睽睽下撕扯,男人骂:这是我给你买的手机,你该还我。女的就说:你脖子上的领带还是我送你的,赶紧解下来。听着就想笑,恋人分手是很正常的事情,牵涉上物质立刻就显得那么的恶俗,听着他们来回说着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越发觉得心冷,如今的爱情真的烂成这样了吗?为了那点钱财曾经拥有的爱就荡然无存了吗?真看不起那些散场后就哭着喊着跟对方算账的人。  相似文献   

16.
<正>印象中的川金丝猴记得在初中生物课上我就学习过金丝猴的相关知识,得知那是一种我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因其身披长长的金色针毛而得名。2006年,我有幸考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鲍伟东副教授。开学后鲍老师对我说,有一个金丝猴的项目要作,研究地在湖北神农架,让我做些准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了解金丝猴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我听后非常高兴,尽管我对金丝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7.
行吟百竹海     
我总疑心这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梦境,没想到这就是距我蜗居的小城不到半天车程的仁和“百竹海”。两年前,听朋友说起她,那神情就像一个喝醉了酒的人,想起了他的初恋情人一样。朋友老家就在仁和,他和百竹海应该是“青梅竹马”啦,情人眼里出西施呗!我心中半是嗤笑半是猜...  相似文献   

18.
盛夏季节,我陪同老林同志来到诺敏自然保护区考察。老林同志是位林学专家,是远近闻名的“森林通”。和他在一起,此行真是受益非浅。汽车由吉文林业局向南进发,公路在蓝天绿树映衬下宛如一条金色的彩带,盘绕在崇山峻岭之中。路旁松桦相间,绿荫遮地。我们的汽车就象在万顷碧波上航行。眼下虽是盛暑,可是我们却觉得凉爽宜人。中午,汽车在—条大河边停下,老林说了声“到了”,便第一个跳下车。它站在路旁向大河对岸望去,深情地说:“这就是诺敏自然保护区!”我顺着他的  相似文献   

19.
从小生长在林区的我,毕业后非常幸运地成为一名林勘人。听朋友说,二院可漂亮了,笔直平坦的水泥路面、令人心醉的绿色草坪,郁郁葱葱的林木之中掩映着红墙碧瓦……还是盟级文明单位呢!听了这些,我立刻喜欢上了二院。一想到要在这花园式的院落里工作,心里不由美滋滋的...  相似文献   

20.
阿强     
回乡下老家,母亲试探性地对我说:“阿强说借了你200元钱,上次回家时执意还给我了。”我一听愣住了,过了会儿回忆起来确有那么回事。我与阿强是同一个村子的,两家的屋场相距不过百米,他家里的情况我是了解的。但他比我小七八岁,我12岁时就上县城念书,此后在村里呆的时间少,我对他的成长过程也就不甚了解。听村里人说他的一些事和后来我接触到的他,给我的印象却又非常深刻。阿强的父母都念过高中,这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可算是文化人。父亲当过兵,后来复员回到了村里。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慢性子,当年出集体工走在后面的十有八九是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