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丁鱥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满足广大水产养殖户对丁鱥鱼苗的需求,为加快丁鱥鱼在广西的推广养殖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11月和2005年3月,两次引进丁鱥1龄鱼进行培育,2005年春挑选成熟鱼进行人工繁育。【结果】亲鱼经过半年强化培育,平均体重600g/尾以上,雌雄鱼性腺发育到第Ⅳ-Ⅴ期;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和地欧酮(DOM)混合物催产,经11~13h的发情效应,均出现产卵行为;经人工孵化和鱼苗培育,第1批的人工孵化率最高,为85.0%,但由于采用池塘孵化,仔鱼遭受池塘敌害生物残食,培育失败;第2、3批的人工孵化率分别为59.3%和63.0%,采用小水泥池孵化,两批共孵化出仔鱼约93.9万尾,培育获得规格为3.0—5.0cm鱼苗64.8万尾。【结论】通过科学合理的亲鱼强化培育、药物催产、人工孵化及鱼苗培育,可以成功繁育获得丁鱥鱼苗,但繁育过程中要注意水温调控,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最好稳定在23~27℃时,应及时安排生产,以利于提高丁鱥鱼苗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蒙古红鲐亲鱼培育、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技术。结果表明:2~3龄的蒙古红珀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培育可达性成熟,其雌性的成熟系数15.5%~26.2%,绝对怀卵量为23~42万粒,相对怀卵量160~243.5粒/g。人工催产繁殖时水温25.0~27.0℃,亲鱼经一次性注射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10h,平均催产率为81.2%,平均受精率83.0%。胚胎孵化时间22~35h,孵化积温600~900℃·h,平均孵化率为75.O%,平均出苗率为86.0%。采用“豆浆法”培育鱼苗,经30~40d培育全长达3.6~3.8cm,平均成活率69.0%。  相似文献   

3.
唇[鱼骨]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唇[鱼骨]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时经一次性注射LRH—A、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h;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2005-2006年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d培育后可达3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  相似文献   

4.
一、一级鱼苗培育 1.池塘条件:面积以1300—2000平方米(2-3亩)为宜,向阳、排灌方便。彻底清塘,方法为干塘后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75千克泼洒,2天后施基肥500千克/667平方米(牛粪最好),然后冲注新水。出水口用密网过滤,防止杂鱼、敌害生物进塘。水深0.8米,7~10天后方可放养鱼苗。  相似文献   

5.
以前我县鱼种场均采用传统的豆浆为主的培育水花的方法来饲养鱼苗水花。黄豆消耗大,成本高,生产每万尾夏花需用黄豆15公斤左右,为降低成本,自2005年4月中旬开始,在县鱼种场选用一个1.7亩的老塘(1号池)做发塘池,进行了利用轮虫培育鱼苗水花的生产性试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丁鱥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满足广大水产养殖户对丁鱥鱼苗的需求,为加快丁鱥鱼在广西的推广养殖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11月和2005年3月,两次引进丁鱥1龄鱼进行培育,2005年春挑选成熟鱼进行人工繁育。【结果】亲鱼经过半年强化培育,平均体重600 g/尾以上,雌雄鱼性腺发育到第IV~V期;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和地欧酮(DOM)混合物催产,经11~13 h的发情效应,均出现产卵行为;经人工孵化和鱼苗培育,第1批的人工孵化率最高,为85.0%,但由于采用池塘孵化,仔鱼遭受池塘敌害生物残食,培育失败;第2、3批的人工孵化率分别为59.3%和63.0%,采用小水泥池孵化,两批共孵化出仔鱼约93.9万尾,培育获得规格为3.0~5.0 cm鱼苗64.8万尾。【结论】通过科学合理的亲鱼强化培育、药物催产、人工孵化及鱼苗培育,可以成功繁育获得丁鱥鱼苗,但繁育过程中要注意水温调控,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最好稳定在23~27℃时,应及时安排生产,以利于提高丁鱥鱼苗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代邦元 《农家科技》2006,(10):24-24
鱼苗培育是指将孵化出的鱼苗饲养成夏花的过程。它既是养鱼生产中的第一个环节,又是最重要、最难把握的一个环节。因为鱼苗细小幼嫩,活动力弱,摄食范围窄,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要提高鱼苗成活率,培育出数量多、体质壮的夏花鱼苗,需把握以下技巧。  相似文献   

8.
1鱼苗培育夏花 要求培育池塘面积2~5亩,池深1~1.50米,池底平坦,利于生产,除新池塘外,一般不需要施基肥.鱼苗放养密度为每亩15万尾左右.培育鱼苗的池塘,需经严格的清塘消毒.  相似文献   

9.
秋季温度适宜.是培育优良健壮鱼苗的关键时期.现介绍四种新的鱼苗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1.塘口条件 鱼苗培育池面积一般在1-2亩,水深1-1.2米,池形为长方形且东西走向为好,有完整的进排水系统,池底平坦,淤泥较少,塘埂要求坚固不漏水。  相似文献   

11.
加洲鲈的治种培育可用水泥池或士池。鱼苗孵出后约2~3天开始摄食,即需投喂生物饵料,如轮虫或丰年幼虫。每天投喂5~8次,每次投喂量视池中剩余量而定。经2~3天,当鱼苗长到1厘米左右时,可以开始投喂小型蚤类;当鱼苗长到1.5厘米左右时,可投喂大型蚤类:长到2厘米时,可喂水蚯蚓。  相似文献   

12.
鱼苗培育是指将孵化出的鱼苗饲养成夏花的过程。它既是养鱼生产中的第一个环节,又是最重要、最难把握的一个环节。因为鱼苗细小幼嫩,活动力弱、摄食范围窄,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要提高鱼苗成活率,培育出数量多、体质壮的夏花鱼苗,需把握以下技巧。1.备好苗池鱼苗池又称发  相似文献   

13.
1、鱼池的选择选择 0.5-3亩的池塘,最大不能超过5亩。池底平坦,淤泥适量(10厘米),池边无杂草,池深1-1.5米,注排水方便,在排水口的一端设有长方形的集鱼涵,以利捕捞嘎牙鱼苗。  相似文献   

14.
《云南农业》2004,(2):20-20
鳜鱼是淡水养殖珍贵鱼类 ,肉质鲜嫩 ,刺少味美 ,脂肪含量较低 ,为鱼中上品 ,宴席佳肴。一、鱼苗培育从鱼苗出膜后3~4天开始 ,经20天左右 ,把鱼苗培育成体长3cm、体重约0.5g的鱼种。此时抗病力增强 ,成活率高达90 %以上 ,适合成鱼塘放养。1.严格清池消毒养殖池塘要进行带水清塘  相似文献   

15.
鱼苗培育用无机肥追肥时,如果采用全池遍洒,肥效虽快,但作用时间短。化肥中许多尚未完全溶解的微小颗粒,易被鱼苗误食,影响鱼苗的成活率。如将化肥装入塑料编织袋中,让其自然溶解扩散,不仅肥效稳定,成本、劳动强度低,而且能不断为浮游植物提供氮磷等元素,为鱼苗提供大量适口天然饵料,提高了鱼苗的成活率。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鱼苗培育,也称“发塘”。它是指把鱼苗经20~25天饲养。长到了3厘米左右,称为“夏花”。鱼苗培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但在生产中鱼苗发塘率一直很不稳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现将主要原因及解决办法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鳡鱼苗对2种新渔药的耐受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鳡鱼苗对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耐受力。结果表明,2日龄的鳡鱼苗在0.02mL/m^3和0.03mL/m^3 2种浓度的氯氰菊酯药液中,4~5min狂游打转,40min开始死亡,分别在1h40min和1h30min全部死亡。2日龄鲢鱼苗在上述浓度的药液中,9h17min开始死亡,24h死亡率分别为8%和56%;在0.375mL/m^3和0.0525mL/m^3 2种浓度的阿维菌素药液中,2日龄鳃鱼苗1h开始死亡,7h死亡率100%。鳡鱼苗对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耐受力极差,不能用这2种渔药防治鳡鱼苗种疾病。  相似文献   

18.
《当代农村》2004,(5):27-28
鱼种培育是鱼类养殖的关键环节,能否做好鱼苗下塘的安全工作关系到鱼种培育的成败。因此.鱼苗下塘前要做到以下10项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采用豆浆加肥水方式培育鱼苗,能提高鱼苗成活率,降低培育成本,效果良好。现将该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一般1~3亩,长方形,东西走向,坡度1:1.5,池深1.5~2米,水深1~1.5米,土质为沙壤土,有充足水源,  相似文献   

20.
鱼苗暂养,需在孵化池(缸)中暂养4~5天。鱼苗出膜后2~3天后可以摄食小型轮虫,这时应及时用180~200目筛绢捞取轮虫投喂,投饵密度达到10-15个,毫升,相当于一滴水有1-2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