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枣1号是河南省中牟县林业局培育出的无刺枣新品种,2000年通过河南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审定,定名为豫枣1号(无刺鸡心枣),并在2000年乐陵全国红枣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  相似文献   

2.
<正> 为弄清摘心对枣树的生长发育和座果的形态及生理效应,笔者进行了10余年的试验。试验地在河南省西华县的郑庄、田口和新郑县的肖庄、麻线张村,品种为鸡心枣和灰枣。花期(6月中、下旬),当新生枣头有4~5个枣拐时,强枣头留4个、弱枣头留3个枣拐进行摘心,留一半不摘心的作对照。通过形态指标调查和叶分析,研究了枣头花期摘心的效应。结果表明:(1)摘心可促进枣头及二次枝的生长发育,提高座果率。当年平均每个二次枝的座果数量比对照多48%,摘心第二年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鸡心枣和灰枣的座果数,摘心的比对照分别高225%和386%。(2)摘心可提高枝叶  相似文献   

3.
枣头摘心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多年来,我们一直把枣头摘心作为夏季修剪和保花保果的重要技术措施推广。为弄清摘心对枣头生长发育和结果的作用,连续8年对枣头摘心的反应进行了调查。1 材料和方法  试验地设在田口乡田口村第6组。土质为沙土,枣树为1962年定植的枣粮间作林,品种为灰枣和鸡心枣。从修剪试验园的196株树中,随机抽选灰枣、鸡心枣共20株进行摘心及不摘心处理。枣头摘心的方法是,当新生枣头出现4~5个二次枝时,强枣头留3~4个二次枝摘心,弱枣头留2~3个摘心。9月初从每株树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随机调查5个枣头。2 结…  相似文献   

4.
沾化冬枣别名冻枣、雁来红,是由普通枣变异而来,属无刺枣。一般在10月中旬成熟,比金丝小枣晚熟40天,故称冬枣。 1 特征特性 冬枣幼树生长较旺盛,树势直立性强,成龄树长势中庸偏弱,树姿开张,成枝力中等。成龄树高5~6m,冠径4m左右,主干暗灰色,纵裂,枝较细直,曲折度小。多年生枝赤棕色,1年生枝紫红色。针刺退化,苗期二次枝  相似文献   

5.
通过形态指标调查和叶分析,研究了枣头花期摘心的效应,结果表明:摘心可促进枣头及二次枝的生长发育,提高座果率。当年平均每个二次枝的座果数量比对照多48%,摘心第二年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鸡心枣和灰枣的座果数,摘心的比对照分别高225%和386%,其生理效应是摘心可提高枝叶H_2O_2酶活性和叶比重,光合作用加强,N、K含量增高,枝条营养水平提高,从而缓和了新梢生长和结果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新郑枣区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灰枣、鸡心枣是主栽品种,其比例分别为85%、13%,由于两品种适应性强,耐旱、耐涝、耐瘠薄、耐酸碱pH值6.5~8,且以质优、味美、形好而畅销海内外。在漫长的栽培进程中,常有变异发生,有的果匀、个大、丰产性好,而有的枣果大小不一、丰产性也差,因此,在同一品系中,形成了叫法不同的各种名称:如灰枣中结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采集枣树的树皮、枣股、枣刺、枣吊、落叶、落枣等越冬组织,在室内分离镜检,确定了枣缩果病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在本地引起枣缩果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中的细交链孢菌和聚生小穴壳菌,其中细交链孢菌主要越冬场所为落叶(分离率〉90%),枣刺、枣吊和落果也为重要越冬场所(分离率10%~80%),树皮、枣股上不是主要越冬场所(分离率〈10%)。  相似文献   

8.
2005年7月,山西运城枣区枣果出现了严重的日灼、缩果、萎蔫、发红、变软、脱落现象,枣果脱落率轻者30%左右,重者高达80%左右,品种有梨枣、冬枣、芒果冬枣、屯屯枣、板枣、相枣等。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
调元枣是四川省罗江县的地方良种,已有1000余年历史,2006年通过四川省林业厅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 主要生物学特性 1.1植物学特性树姿开张.树势中等,主干和老枝呈深灰色,有裂纹。1年生枝淡黄褐色,长31.7~44.1cm,节间长4.3-6.1cm.微曲,针刺不发达,无刺或有小刺。枣股(结果母枝)钝圆,寿命5~10年,每年抽生枣吊(脱落性枝)2—6条。  相似文献   

10.
枣疯病是严重影响枣的类菌质体病害,为了生产出无枣疯病的鸡心枣苗木,我们进行了本研究。1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为优良枣树品种新郑鸡心枣,取材于河南省新郑市枣树研究所,外植体为枣头芽。把带有枣头芽的枝条的大叶片去掉,先用稀释的洗洁精溶液浸泡枣头芽15分钟,然后用自来水冲洗  相似文献   

11.
1树冠更新1)轻更新。枣树各级枝条生长势较弱、二次枝及枣股开始死亡、骨干枝有光杆现象、产量开始逐年下降时,可进行轻更新。剪除各主侧枝总长度的1,3左右,促发新枣头,然后加以培养,更新扩大树冠,增加结果面积。2)中更新。当树势显著变弱、二次枝大量死亡、骨干枝大部分光秃、株产5kg左右时,进行中更新。锯除骨干枝全长的1/2左右,并对光秃的结果枝组予以重截,促生新枝。并应停止开甲2年。  相似文献   

12.
豫枣1号是河南省中牟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杨德志主持培育出来的一个新品种,经过数年的对比试验,因优良性状突出,1997年被河南省科委列入科技攻关及推广项目,2000年通过河南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豫枣1号(无刺鸡心枣),并在2000年乐陵全国红枣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年培育苗木50万株,有力地推动了该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同时支援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新郑枣区为我国著名枣产区,栽培品种主要有灰枣、鸡心枣、六月鲜、九月青、铃枣等传统地方枣品种。2002年在调查时发现一株特早熟、鲜食品质极佳的优良单株.该单株与当地已知品种相比有明显差异,特别是将该单株与当地最早熟的枣品种——新郑六月鲜相比,在叶片、果实成熟期和果实品质有较大区别。查对《中国果树志·枣卷》中所记录的早熟品种,没有找到果形和成熟期相似的品种.初步认定是一个变异单株。2003年从单株上采集接穗。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的采用疏截枣头二次枝来培养主枝的方式,进行技术改良,通过短截(灵武长枣、同心圆枣、中宁圆枣)二次枝刺激剪口下枣股主芽萌发,抽生新枣头来培养骨干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短截二次枝后抽枝率达77.1%~91.7%,新生枣头增加二次枝8.04~10.64个,增加枣股43.26~57.70个,同时所培养骨干枝基角大,树势中庸,不易劈裂,在枣树幼树整形修剪中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骏枣原产于山西交城县边山一带,具有结果早、收益快、产量高、寿命长、抗旱、抗寒、耐盐碱、耐瘠薄等特点。树势强健,树体高大,枝条粗壮,干性较强,树姿半开张,枣头红褐色,托刺发达,枣股大,枣吊长16cm左右,叶片较大,长卵形,深绿色。花大量多,夜开型。果大皮薄,营养丰富,果肉厚,质地松脆,味甜汁中。鲜枣含可溶性固形物33%,总糖28.7%,酸0.45%,维生素C432mg/100g,可食率96.3%。干枣含总糖  相似文献   

16.
1 受害症状 枣叶壁虱又名枣锈壁虱、枣树锈瘿螨、枣瘿螨、枣锈螨、枣壁虱、枣灰叶、灰叶病等,属蛛形纲,蜱螨目,瘿螨科。在宁夏灵武枣区主要以成螨和若螨刺吸危害枣、酸枣、桃、杏等树种的芽、叶、花、蕾、果及绿色嫩梢,尤以芽、叶、果受害最重。枣芽受害后,常延迟展叶抽条;叶片受害初期无症状,展叶后20天左右基部和沿主脉部分先呈现灰白色、发亮,约40天后扩展至全叶,叶肉略微增厚,叶片质脆变硬,叶缘两侧沿主脉向叶面纵卷合拢,使光合作用减退,严重时叶表皮细胞坏死,失去光合能力,整叶焦枯脱落,甚至造成二次萌叶。花蕾受害后不能开花,  相似文献   

17.
梨枣开心形整形修剪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枣开心形树形每株有4~5个主枝,冬季疏除主枝和侧枝上所有结果枝组、包括延长部位的二次枝。结果枝组由当年春季萌发的枣头培养而成,每个主枝保留4~6个枣头、每个枣头保留4~5个二次枝摘心。该法修剪延迟开花15天左右,避过麦收干热风,坐果率和果实品质皆有提高,且树体容易保持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18.
1 植物学特征 树势中庸 ,树姿开张 ,2年生树树冠1 70cm× 1 70cm ,株高 1 40cm。树干灰褐色 ,1年生枣头枝红褐色 ,其上着 5个以上二次枝 ,枣头平均长度 47cm ,平均粗度 0 .5 5cm ,平均节间长 7.8cm。一次枝上针刺长 0 .3~ 0 .5cm ,二次枝上针刺长 0 .7~ 2 .5cm。 2年生枝灰  相似文献   

19.
滇刺枣(Ziziphus mauritiana Lam.)又名酸 枣、缅枣、印度枣、西西果、麻荷(傣语),属鼠李科枣属植物。在我国分布较广,大部分热区均有野生种类分布。果实成熟主要在水果淡季12月-3月份,可作为调节淡季水果市场供求矛盾的主要果树之一,是值得开发利用的重要野生热带果树树种。 1.分布与生境 滇刺枣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台湾等省,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怒江、金沙江、元江、澜沧江、盈江等沿江流域及其他低热河峪、海拔在1800m以下的热区均有分布。 滇刺枣为阳性树种,…  相似文献   

20.
1986年春在迟营乡花园村理效忠责任田定植枣苗61株,面积1.1亩,进行幼树早果高产技术研究。一、基本情况花园村位于县城东南的贾鲁河畔,试验园处于袁营自然村西,沙质土壤,定植苗木为归圃一年生苗,品种为鸡心枣,另有少量灰枣,行株距为4×3米,行间第一、二年间作枣苗,以后间作小麦、花生、瓜、菜等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