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优化秸秆还田技术体系,采用2种快腐剂(腐秆灵、腐解菌)处理早稻还田秸秆,研究其对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快腐剂处理早稻还田秸秆,可促进晚稻分蘖,提高有效穗数;促进穗分化,提高每穗粒数与粒叶比;促进叶面积扩展,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对晚稻具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幅度达8%~12%;腐解菌处理后的晚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孕...  相似文献   

2.
超级早晚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超级早、晚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差异.研究表明,超级早、晚稻品种的产量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对照品种(早稻为金优402、晚稻为汕优10).早稻产量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关系密切,而晚稻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关系密切.成穗率与早晚稻产量呈显著相关(r=0.878 8*)和呈极显著相关r:0.959 8**).早稻成穗率与分蘖平均增长速率和分蘖平均下降速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0 4**和r:-0.952 5**);晚稻成穗率与分蘖平均下降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4 9**).超级早、晚稻的发育颖花数较对照多是由于其分化的颖花数多,而不是由于其退化率低所致.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用早、中、晚稻41个品种,于早、中、晚季在自然和人工控制光长(11.5~24.0小时,分为13级)共14级光长处理下,观察了各类型品种出穗临界日长的情况表明;品种出穗临界日长,早稻和中稻品种在24:00(时:分,以下同)光照连续处理下,可正常出穗,不受光照长短影响,属中间性类型。晚稻早熟和中熟品种出穗临界日长,大多数是在13:10~14:10之间,属短日性类型。极少数品种在24:00可出穗,它们的出穗日数反比之在14:30下的出穗日数少,具有两面性的光周期性的反应。晚稻迟熟品种出穗临界日长为12:50~13:10,属短日性类型。品种出穗日长反应曲线,早稻和中稻是直线型,晚稻早熟品种是“S”字型,晚稻中熟和迟熟品种是“V”字型。品种感光性早稻、中稻最弱;晚稻早熟品种强、中熟品种较强、迟熟品种最强。品种的感温性是早稻弱的多,中的少;中稻是弱或中;晚稻在自然和短日下的感温性强至最强。品种短日高温生育期是早稻中,中稻长,晚稻最短。早稻和中稻对日长适应范围广,异地引种易成功。晚稻对日长适应范围狭,引种选择要严格,  相似文献   

4.
因子分析法在水稻育种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因子分析法建立早晚稻产量的选择指数。早晚稻谪产品种的共同点是:植株有一定的高度,穗较长,直立。就参试品种的情况而言,早稻以大穗型,即每穗实粒数增多,千粒重持平,每株有效穗数适中,有利于高产;晚稻以多穗型,即每株有效穗数增多,千粒重增大,面每穗实粒数适当减少,有利于高产。鉴于目前水稻矮化程度较高,进一步降低株高会影响产量。单株产量可作为高产选择的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5.
冬季覆盖植物对南方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通过对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和马铃薯-双季稻等5种不同冬季覆盖植物稻田土壤养分变化及晚稻生长进行为期4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冬季覆盖植物均能改善稻田土壤肥力状况,提高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促进晚稻对养分的吸收和植株生长发育.晚稻植株的根系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上述4种冬季覆盖植物晚稻的有效穗数分别比对照增加23.36,21.24,11.19,31.86万/hm~2,其穗长、穗重和结实率与对照均无明显差异,千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0.11,0.95,0.13,0.51g;油菜-双季稻晚稻的穗干重明显高于对照及其它处理.稻田冬季覆盖植物有利于改善晚稻产量构成因素,不同程度地提高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649.67,558.64,437.26,783.82kg/hm~2.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超级杂交晚稻不同生育阶段氮素亏缺与补偿效应,以五丰优T025为材料,通过盆栽方式,分别于幼苗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及乳熟期进行不施氮,后一生育阶段等量和加倍恢复供氮处理,考查产量及其构成、干生物质量及分蘖、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等。结果表明,分蘖期不施氮明显减少了超级杂交晚稻的分蘖数和茎、叶、穗部器官干生物质量,以穗器官最明显;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不施氮使超级杂交晚稻单株产量显著降低,而幼苗期及抽穗期后缺氮对单株产量影响较小;分蘖期缺氮显著降低了超级杂交晚稻单株有效穗数,幼穗分化期缺氮对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影响大;超级杂交晚稻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分蘖及干生物质量均存在一定的氮素亏缺补偿效应,各指标补偿效应的大小及补偿有效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发现结实率存在明显的氮素亏缺补偿效应,而千粒质量补偿效应也极小;分蘖期至抽穗期,尤其是幼穗分化期保证氮素的充分供应,控制籽粒乳熟后氮肥的使用对超级杂交晚稻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氮肥吸收效率(NUPE)、氮收获指数(NHI)、氮肥生理利用率(NPE)、氮肥偏生产力(PFP)可起到优化的效果;总体上,超级杂交晚稻氮素亏缺的敏感期为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补偿有效临界期为抽穗期。  相似文献   

7.
晚稻齐穗后,很多稻农认为产量已成定局,因而放松了后期管理,这对夺取高产是一个障碍,因为晚稻齐穗后干物质的积累仅完成了1/3,还有2/3是在齐穗后完成的。有的年份晚稻前期长相很好,但由于灌浆期气候条件不好,若放松后期管理,加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区水稻品种发展中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华南地区50年代以来先后推广的水稻品种早造16个、晚造17个作了研究,新复极差测定表明:产量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但近期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产量构成因子,早稻经历了从高秆大穗型到早期矮秆多穗型又到近期半矮秆的改良大穗型的品种发展过程。晚稻近期品种向着大穗多穗型的方向发展,与同化产物分配有关的千粒重与结实率,早、晚稻近期品种均未得到较大的发展。近期品种株高,早稻向半矮秆方向发展,基部节间加粗,茎壁增厚。晚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近期品种冠部功能叶,早稻略有减小,晚稻稍有增大。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在双季晚稻的拔节期和灌浆期各叶面喷施1次"稼福乐"含腐植酸水溶性叶面肥,可以促进双季晚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每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增产、增值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高温热害是影响水稻单产的重要影响因子。2013年晚稻生产期间婺城区出现十年不遇的持续高温天气。为了解和评估高温热害对晚稻生产的影响,开展了晚稻生产中高温热害调研。结果表明:高温热害对连作晚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效穗数减少,减幅为2%~10%;高温热害造成单季晚稻出现不同程度的颖花退化,"甬优"系列品种受影响较大,播期越早,影响越大;不同受旱程度下,高温热害影响程度不同,受旱较重,单季晚稻株高降低、穗型变小、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可通过及时灌深水降温、科学施用保花肥、根外喷施叶面营养肥、合理追施粒肥和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减缓高温热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